喜报

临清丁毅书法工作室

<p class="ql-block">喜报</p> <p class="ql-block">探寻大运河文化印记,传承大运河文化之美,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聊城市文化馆承办的第二届“我眼中的大运河”2025年聊城市青少年暑期作品征集活动近日评选结束,自征稿以来,收到整个聊城市中小学校、培训机构等报送的稿件1200余件,本次征稿活动征文类获奖77人,其中一等奖14人,二等奖25人,三等奖38人;软笔书法获奖125人,其中一等奖9人,二等奖16人,三等奖34人,优秀奖66人;绘画类获奖398人,其中一等奖24人,二等奖56人,三等奖105人,优秀奖213人;影像类(包含摄影和短视频)获奖25人,其中一等奖11人,二等奖13人。</p> <p class="ql-block">我校书法15名学生获得不同奖项。</p> <p class="ql-block">特此喜报。</p> <p class="ql-block">望获奖同学不要骄傲,再接再厉。</p> <p class="ql-block">张荣梓捧回了书法类初中组二等奖的消息传来时,办公室里正飘着一缕墨香。我看着那张红边绿字的荣誉证书,心里泛起一阵欣慰。这孩子平日里话不多,可一提笔,整个人就沉了下来,像一滴墨落入宣纸,缓缓晕开,稳稳当当。大运河的水脉绵延千里,而他用笔锋勾出的,是属于少年一代的文化回响。</p> <p class="ql-block">姜旭泽拿到优秀奖那天,课间跑来办公室找我,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他把证书小心翼翼地夹进笔记本里,说:“老师,我是不是离一等奖又近了一步?”我笑着点头。这奖虽是“优秀”,可背后是他一个暑假的坚持——每天临帖两小时,手腕酸了也不停。大运河的流向从不疾驰,而是以恒久之力穿城过野,恰如这些孩子,在一笔一画中积蓄着成长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袁晨阳是小学B组的优秀奖得主。那天他妈妈发来照片,孩子穿着校服,双手捧着证书,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我忽然想起他第一次交作业时的样子:字歪歪扭扭,像刚学步的孩子踉跄前行。可这一次,他的笔画有了筋骨,落款处还盖了方小小的印章。大运河滋养两岸,不也是这样,年复一年,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殷连辰的证书静静躺在展板上,红色边框映着窗外的阳光。他是班里最安静的那个孩子,可他的字却出奇地有力。指导老师说,他总在午休时一个人留在教室练字,一遍遍临摹《兰亭序》的影印本。这奖,是他用沉默换来的回声。大运河的波光里,有多少这样的静水流深?</p> <p class="ql-block">刘美琳的获奖证书被贴在班级文化墙上,她每天都会多看两眼。小姑娘说,她写的是“运河悠悠,文脉长流”,虽然没得高奖,可她觉得自己的心已经顺着运河漂了一圈。我看着她眼里闪动的光,忽然明白:奖项只是符号,真正珍贵的是那颗被文化点亮的心。</p> <p class="ql-block">王昕冉的证书上,落款日期是二〇二五年十月——正是秋意最浓的时候。她写了一幅楷书,内容是白居易写运河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她说,她想象自己站在古桥上看晚霞映河,然后把那份美,一笔一画写了下来。这不正是“我眼中的大运河”最动人的注解吗?</p> <p class="ql-block">吴金祖得了三等奖,但他爸特意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骄傲。他说孩子从小坐不住,可自从参加了这次活动,竟能一坐就是两小时。书法如河,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一个孩子的转变,有时就藏在一次提笔、一次凝神之间。</p> <p class="ql-block">段佳琪的字,柔中带刚,像运河边摇曳的柳枝,风来不折,雨打不弯。她妈妈说,为了这次比赛,她改了七遍作品,最后一遍是在凌晨写完的。我看着她的证书,忽然觉得,这些奖状不只是对技艺的肯定,更是对坚持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赵安晴的三等奖证书被她夹在书包最里层,她说“要带回家给爷爷看”。她爷爷是退休语文老师,从小教她读诗写字。她说:“爷爷说,写好中国字,就是对文化最好的尊重。”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一条无形的河,从老一辈的手心,流进了少年的笔尖。</p> <p class="ql-block">任俊逸的证书上,盖着三枚红章,庄重而温暖。他是班里的“小书法家”,可从不张扬。这次获奖后,他主动在班里办了个小讲座,分享练字心得。他说:“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写字不是任务,是和古人对话。”这话出自一个孩子之口,竟让我心头一热。</p> <p class="ql-block">杨佳豪的优秀奖证书和别人并排贴在墙上,像一排整齐的帆。他成绩不算拔尖,但写字时的专注,让所有老师都记住了他。有次我路过教室,看见他正对着窗外的柳树发呆,问他在想什么,他说:“我在想,柳条怎么写才像风在吹。”——原来,他早已把生活,写进了书法里。</p> <p class="ql-block">吴雨洁的三等奖,是她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市级奖项。她写的是行书,内容是“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笔势奔放,颇有气魄。她说她查了很多关于大运河的历史,越了解,越想用笔写出那份沧桑。少年眼中的历史,原来也可以如此有温度。</p> <p class="ql-block">杜依璇的字清秀工整,像运河边一排青石阶,踏上去,步步踏实。她告诉我,她每天练字前,都会先静坐三分钟,像古人“澄心静虑”。这习惯,是她从一本书里学来的。我忽然觉得,这些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复活那些快要被遗忘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史培骁的证书和前面几张几乎一模一样,可每一张背后,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他练字时喜欢听古琴曲,说那样“心会静下来”。他的作品里,能看见节奏,能听见呼吸。大运河的水流有韵律,而他的笔锋,也有了自己的节拍。</p> <p class="ql-block">丁毅老师捧回“优秀指导老师奖”那天,没说什么,只是默默把证书收进了抽屉。可我知道,这十五个孩子的背后,是他一个暑假的陪伴与点拨。他常说:“教书法,不只是教写字,是教孩子怎么静下来,怎么和自己对话。”——这奖,是给所有默默耕耘的园丁的。</p> <p class="ql-block">那幅金色书法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河面跃动的金鳞。内容是古诗,字字如珠,落款处一方小印,安静地盖着时光的印记。我站在它面前,仿佛听见了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那是少年们与千年文脉的私语。</p> <p class="ql-block">“天道酬勤”四个大字,金线勾勒,沉稳有力。右下角那枚红印,像一颗跳动的心。这不仅是对勤奋的礼赞,更是对这群孩子最贴切的注脚——他们用一整个夏天的坚持,换来了今日的荣光。运河悠悠,载不动许多愁,却载得动少年的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