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4日,临安区经信局离退休第二活动小组一行20余人赴温州江心屿游览。在阳光旅行社导游小朱的带领下,早晨7点从花间里出发,驱车5个来小时到了温州市区。此时,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但大家游兴不减,冒雨前行,从南码头乘坐邮轮五分钟就到了江心屿。站在游轮上,可远眺江面波光粼粼,江心屿上的东西双塔,塔影倒映江中,形成“塔影双辉”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是国家四A级旅游区,横卧在温州市鹿城区北面瓯江之中,呈东西长、南北狭的形状,景区占地面积为1070亩。其盛名从南北朝至今已有1570多年,是中国四大名屿之一。该屿风景秀丽,东西双塔凌空,映衬江心寺,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主要景点有江心寺、东西双塔、宋文信国公祠、澄鲜阁、浩然楼等。流传数百年的江心十景,如罗浮雪影、瓯江月色、春城烟雨、海淀朝霞、孟楼潮韵、翠微残照、远浦归帆、沙汀渔火、海眼泉香、塔院筠风引来无数文人贤士登临题咏。历代著名诗人谢灵运、孟浩然、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文人留有叹咏江心屿著名诗章近800篇,故又有“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跟随当地导游从江心屿码头沿主路向东步行,大约走了10分钟左右,坐落在西园路旁一座高大的楼阁映入眼前,导游介绍,这是谢公阁。谢公阁是为纪念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而建的一座仿古楼阁,主楼高度约为23米,场馆内围绕谢灵运进行布展,讲述其生平经历、诗文著作及对温州文化的深远影响。二楼回廊视野开阔,可供游人登楼远眺,俯瞰江心双塔。谢公亭是谢灵运任永嘉郡守期间经常观江景处,曾写下《江中孤屿》。诗圣杜甫写诗赞叹“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汽中。”诗仙李白也曾写诗赞美“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以追忆谢公。</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经过“荷塘月色”,穿过圆形石门,便来到“澄鲜阁”。这座历史建筑,初名“水陆阁”,后因谢灵运诗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更名“澄鲜阁”。它依湖而建,飞檐流角,是赏景休憩的绝佳之地,登阁可俯瞰瓯江及西塔风光。</p> <p class="ql-block">与江心寺毗邻的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系古庭院式建筑,占地1880平方米。该馆旨在让新一代人牢记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在原温州博物馆旧址改建而成。设有党的创建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大展厅。通过208件文物及场景复原、幻影成像等现代展陈技术,系统显示1919年至1949年浙南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与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共同构成红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馆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馆园坐北朝南,建筑分大门、纪念碑、纪念馆三个层次和两个空间。纪念馆碑体用花岗石镶面,高15米,远望似两槟直插蓝天的利剑。碑上方正中,镶嵌着一颗五角红星,象征红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碑座四周用北京房山产汉白玉贴面,正面镌刻毛泽东手书“为国牺牲永垂不朽”;东西两侧是分别反映红十三军(《风起云涌》)和红军挺进师(《胜利转移》)革命英雄形象的浮雕,一代名将粟裕和红十三军军长胡公冕部分骨灰安放在浮雕下。纪念馆长28米、宽12米,为两层歇山顶仿古建筑,二楼设环形走廊,分设三个展厅、一个接待厅,东西两厢是黄顶回廊,与纪念馆形成“凹”字形。纪念馆上方为沙孟海题写的“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金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江心寺位于屿中东西双塔之间,临江而立,极负盛名。庙宇宏伟,造型优美,被宋宁宗时列为禅宗“五山十刹”之一。据温州府志记载:孤屿原为二岛,东西对峙,中贯川流,期间有龙潭,深幻莫测。南宋绍兴七年(1137)奉诏而来的蜀僧清了,率众抛石填塞中川,二屿合而而为一,并兴建中川寺。</p><p class="ql-block">在江心屿的传世诗句中,描写江心寺的的诗篇就占了“半壁江山”。这里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途径此地所作《北归宿中川寺》的满腔爱国热血,有南宋徐照“两寺今合一,僧多外国人”的盛景纪实,也有清代袁牧“伤心文信国,曾把国殇招”寄情于景的哀思。寺院山门面临瓯江,悬有相传为南宋状元王十朋所撰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此联用词奇特,别出心载,几种读法,含义深远,构成意境。利用汉字中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巧妙地写下这副名传千载的的绝妙佳联。</p> <p class="ql-block">位于江心寺东首的宋文信公祠,是崇祀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纪念性建筑,属于浙江省第二批文保单位。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后经多次修缮,今祠为晚清建筑,碧瓦彤墙,铜钥朱扉,颇见古朴。祠正中新塑了文天祥彩色立体像,回廊四壁镶嵌《正气歌》、《北归宿中川寺》、《江心寺》、《过零丁洋》,还有文天祥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浩然楼在文天祥祠东侧,临江面城,肇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楼系三间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造型雅致。大堂宽敞舒适,栏杆围置,是静听潮韵、饮酒吟诗的绝妙地方。伫立楼头,眺过鹿城,俯瞰蜃江,如画风景,尽收眼底,故楼上中间悬有“江城如画”匾额,及清乾隆学使李芝令撰的名联:“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p> <p class="ql-block">孤屿石位于江心屿东塔山西麓,是古代中川江水中的礁石,现为东塔山的一部分。石上“孤屿”二字为书法家方鼎锐于清代末期题写,字体遒劲,与周边古木建筑相映成趣,许多游客都在此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孤屿石东侧的欧式建筑群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造的近代建筑,与“孤屿”刻石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对比。作为温州近代史的重要见证,该旧址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温州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现为江心屿景区内的特色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来到江心屿,东西双塔是必游之地。两塔均为六边形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历史上曾作为重要航标灯塔,被称为“世界古航标”。1997年被国际航标协会列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及温州地标。</p> <p class="ql-block">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高32米,六面七层,明清曾多次修缮,保存较完整,造型精致,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有颇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东塔,高约28米,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六面七层。但因近代列强的侵略破坏,东塔塔顶、飞檐翘角、塔内走廊及佛经文物多被毁坏盗走,仅仅留下了中空无顶的塔身。然而相较于西塔,东塔虽无檐,但却“绿荫成顶”,多棵榕树根垂塔中,一片葱茏。</p> <p class="ql-block">往回走时,经过浙南游击队纪念碑,北部有一大片水域映入眼帘,据导游介绍这是共青湖,于1986年温州市共青团员义务挖掘而成,水域面积0.11平方公里。这一工程,不仅见证了青春热血,也使江心屿从单一岛屿发展为集江、湖、园、山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地。位于共青湖畔的问舟亭,因唐代诗人孟浩然诗句“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而得名。亭内对联“江北江南楼台如画,潮生潮落世界日新”呼应诗句意境。</p> <p class="ql-block">共青湖边的小飞虹,因建筑形似飞虹挂空、老龙卧地而得名。由亭、桥、廊、榭连成一体,桥面两侧设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倒挂楣子,两端与曲廊相连,是江心屿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共青湖边,忽见一处门楼上“宋园”二字映入眼帘。跟上海和洛阳的宋园不同,江心屿宋园是一处以南宋文化为主题的园林。园内通过“六馆一堂”的布局,呈现宋代人文美学与风雅日常,重点展示温州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园林设计借鉴宋代造园手法,如水亭、凭栏等建筑,旨在营造“梦回南宋”的沉浸式体验。</p> <p class="ql-block">走进宋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宋代。园中的古朴建筑,精致造景,每一处都透露着宋代文化的韵味。园内的碑林、文昌阁等文化景点,记录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为游客提供了解宋代文化的窗口。长亭、短廊、小桥、流水,与周围的古树名木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里的宁静与舒适,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只有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鸟鸣声。我正沉浸在这美妙的“恋情”中,突然手机响了起来,同事“乔老爷”告诉我,三点乘游轮返回去五马街,大家都在等你,我一看时间紧急,便顾不得继续欣赏美景,撑着雨伞,踏着积水,急匆匆往回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