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515634</p><p class="ql-block">昵称,二元子</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在成都西南郊的一片森森翠柏之中。它始建于西晋末年,为纪念三国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明初,武侯祠并于“汉昭烈庙”,成了君臣合庙,但人们习惯仍称之为武侯祠。现存庙宇为清康熙时重建。</p><p class="ql-block"> 武侯祠祠宇南向,一条中轴线贯穿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等五重主要建筑。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四十七尊,分布在刘备殿、诸葛亮殿和东西两廊。还有碑碣四十余块,匾联三十余条,鼎、炉、钟、鼓等十余件,都是研究蜀汉历史的重要文物。其中尤以距今己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高大唐碑“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著名,由唐宰相裴度撰写的赞美诸葛亮的文章、著名书法家柳公绰的书法、名匠鲁建的镌刻都极其精湛,世称“三绝碑”。在殿西侧的茂林修竹之中,还有封土高十二米的古塚“惠陵”,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及甘、吴两夫人合葬于墓内。</p><p class="ql-block">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pan>2008年国家文物局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牌“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span>2020年11月18日,武侯祠当选成渝十大文化新地标。</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2年底,馆有藏品数量23191件/套,有珍贵文物620件/套,年度观众总数为3595600人。</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6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获2024年度四川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p><p class="ql-block"> 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文物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三国民俗区)和园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唐碑″</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刻立。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代名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其文章、书法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镌刻</span>极为精湛,被誉为“三绝牌”,是国宝中的国宝。</p><p class="ql-block"> 第一绝:绝妙的文章(裴度的撰文)</p><p class="ql-block"> 碑文的作者是唐代中兴名相、晋国公 裴度。裴度是当时朝廷的重臣,功勋卓著,他的文章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这篇碑文不仅记述了诸葛亮的生平功绩,更从治国理政、忠诚品格的高度对诸葛亮进行了评价和颂扬。文章逻辑严密,文采斐然,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阐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评述诸葛亮的千古名篇。</p><p class="ql-block"> 第二绝:精湛的书法(柳公绰的书写)</p><p class="ql-block"> 碑文的书写者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绰。 柳公绰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其书法造诣同样极高。他当时的官职是成都少尹,是成都府的重要官员。</p><p class="ql-block"> 此碑采用楷书书写,字体端正严谨、骨力遒劲,笔法浑厚沉着,是唐代楷书的典范之作。因为柳公绰传世的书法作品极为罕见,所以这块碑的书法价值就显得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第三绝:锋利的镌刻(鲁建的刻工)</p><p class="ql-block"> 碑文的镌刻者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匠人鲁建。鲁建的刻工精湛绝伦,完美地再现了柳公绰书法的笔意和神韵。他将毛笔的提、按、转折、顿挫都通过刻刀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字口清晰,笔画传神。</p><p class="ql-block"> 后世评价其刻工“刀法凌厉,技艺超群”,甚至有人认为其技艺“绝技无伦”。正是因为他鬼斧神工的刻工,才让前两绝得以完美地呈现在石头之上,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成都武侯祠最著名的“明良千古”匾额,是清朝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立。</p><p class="ql-block"> “明良千古”是歌颂君臣关系的经典用语,书写者巧妙地进行了改动。将“明”字左边的“日”换成了“目”。</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这么书写呢?</p><p class="ql-block"> 有两说法。一种是避讳说(最为流行),在清朝,文字狱非常严酷。明朝的“明”字对于刚入主中原不久的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字眼,因为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朝“大明”,可能引发反清复明的情绪。为了避讳,但又不能不用“明”字(因为“明良千古”是歌颂君臣关系的经典用语),书写者巧妙地进行了改动,将“明”字左边的“日”换成了“目”。</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说法是寓意说,她更侧重于文字本身的美学和哲学内涵。“目月”为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字学中,眼睛(目)是观察、明察的器官。所谓“眼明心亮”,用“目”和“月”组合成“明”,可以强调洞察秋毫的智慧之光,这与诸葛亮“神机妙算”、“明察世事”的形象高度契合。而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相”,正是因为他有一双洞察时局的“慧眼”。用“目月”之明,比“日月”之明更能体现他作为诸葛孔明的卓越才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刘备殿″里的宝贝</p> <p class="ql-block"> 康熙十年至十一年(1671-1672年):在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等人的主持下,于刘备墓(惠陵)和原武侯祠的旧址上,重建了祠庙。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武侯祠的格局,将刘备庙与诸葛亮祠合并,但民间仍习惯称之为“武侯祠”。我们现在看到的刘备殿,就是这次重建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上图中这根顶梁非常特殊,在于它并非普通的木材,而是一根巨大的楠木,并且有一个“龙骨”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民间流传最广的传说。在重建刘备殿时,需要一根极其粗壮、笔直且长度足够的巨木作为主梁(顶梁),但工匠们在成都周边苦苦寻觅而不得。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夜暴雨,成都府南河水暴涨。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江心中漂浮着一根巨大的楠木,逆流而上,正好停在祠庙附近的河岸边。</p><p class="ql-block"> 人们认为这是天意,是诸葛丞相在天之灵显圣,派遣神木来助建祠庙。由于这根木头来得神奇,宛如蛟龙送宝,故而被尊称为“龙骨”。</p><p class="ql-block"> 这根顶梁是刘备殿建筑结构的核心承重构件,三百五十多年来,它默默支撑着大殿的屋顶,历经了无数次风雨、地震而屹立不倒,是武侯祠古建筑群悠久历史的“活见证”。</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圣杜甫是诸葛亮的“头号粉丝”,他流落蜀地时,曾多次探访武侯祠,写下了多首缅怀诸葛亮的千古绝唱,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中,他这样评价诸葛亮的一生:</p><p class="ql-block">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三分割据纡筹策,</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万古云霄一羽毛。</span></p><p class="ql-block">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p><p class="ql-block">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曾担任过四川夔州府知府(夔州府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的吴英在成都拜谒武侯祠时,心怀对诸葛武侯的无限敬仰,有感于杜甫“万古云霄一羽毛”诗句的精妙,遂欣然提笔,以诗代评,书写了这块流传后世的匾额。</p><p class="ql-block"></p> 武侯祠里说刘禅 <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刘禅的现代电视作品影像。</p> <p class="ql-block"> 在明代之前,武侯祠与昭烈庙的格局是历经了变迁的,根据元代和明初的史料记载,当时的 “昭烈庙” 是一个供奉蜀汉多位君主的场所。其正殿内的主要格局是:</p><p class="ql-block"> 主位:蜀汉昭烈皇帝 刘备。从祀/配享:后主 刘禅(现在参观昭烈庙,左边空置处)、刘备之孙(刘禅之子)北地王 刘谌。</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比较符合古代宗庙“父死子继”传统的祭祀体系,将蜀汉的几位代表性君主一同祭祀。</p><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4世纪末),蜀献王朱椿来到成都。他拜谒昭烈庙和旁边的武侯祠后,认为当时的格局存在两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1. 君臣并列,不合礼法:当时的武侯祠(诸葛亮祠)与昭烈庙(刘备庙)是并列相邻的两个独立建筑。朱椿认为,诸葛亮功绩再高也是臣子,其祠庙与君主的庙宇并列,这在儒家礼法上是不合规矩的。</p><p class="ql-block"> 2. 昏君在侧,褒贬不明:将亡国之君刘禅与开国之君刘备一同供奉在正殿,在朱椿看来是混淆了忠奸、褒贬不明,无法起到“教化百姓”的正面作用。刘禅作为投降并断送蜀汉江山的皇帝,在历史上评价极低,被认为是“不肖子孙”,<span style="font-size:18px;">亡国之君根本不配祭祀。</span></p><p class="ql-block"> 于是,朱椿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修,其核心措施包括: “废祠合庙”:撤销了独立的武侯祠,将诸葛亮的塑像迁入昭烈庙内,置于刘备殿的东侧,地位高于两侧的文武廊。这奠定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君臣合庙”的格局。“清理门户”:将刘禅的塑像从刘备殿中移了出去。从此,这位后主就失去了在正殿接受香火的资格。</p><p class="ql-block">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意思:王朝建立后,天子去镇守国门,王朝灭亡时,君王去殉国也绝不投降敌人。前者讲的是明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后者讲的是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表达一种气节,一种担当。</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输,但绝不放弃抗争。我们同情可怜受难的人们,但瞧不起那些放弃抗争的人。</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不止5000文化底蕴告诉我们后辈的东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p><p class="ql-block"> 这个“留子逐父”的决定,用最直观的方式表达了后世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鲜明褒贬。刘谌因其忠烈而得以继续陪伴在祖父刘备身边,而他的父亲刘禅则因失德亡国而被清退出场。</p> <p class="ql-block">中年时代刘禅的现代电视作品影像。</p> <p class="ql-block"> 二元子有诗曰:</p><p class="ql-block"> 乐不思蜀不肖君,</p><p class="ql-block"> 不配祭祀享牺牲。</p><p class="ql-block"> 丧权失国王气黯,</p><p class="ql-block"> 身后无颜登庙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