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春秋

書園心語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海口,晨光如金,斜洒在鸿洲埃德瑞皇家园林酒店的飞檐回廊之间,树影斑驳,空气中浮动着木香与草木初醒的清气。箫声初歇,余音犹缠绕檐角,似不肯散去。我们这群来自华夏各地的学员,手捧鲜红的结业证书,立于深色木墙前合影,笑意中沉淀着沉甸甸的收获。三日箫艺入门班至此落幕,郑济民与郑文萍两位老师立于人群中央,目光温润,笑意盈盈。我们凝视手中证书,又望向身旁那支初学吹响的洞箫,忽觉这不仅是一场技艺习得,更是一次与千年古音的深情初遇,是春秋流转中,心弦被悄然拨动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文萍</p><p class="ql-block">中国男笛子葫芦丝演奏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文萍,1985年出生,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笛箫、葫芦丝演奏家,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竹笛专业教师、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少年民乐团首席指挥,兼任文旅部中国社会艺术协会考官、北京乐器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葫芦丝巴乌文化联合总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获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艺术教育特殊贡献奖,代表作品《傣风》获民族器乐学会双金奖。</p><p class="ql-block"> 8岁开始学习竹笛,2000年起师从易宏智、杜次文等名家。2007年出版《一起学葫芦丝》教材及专辑,次年参与北京残奥会相关演出活动。2016年担任外交部国礼音乐演奏者,2020年成为中国6.21国际乐器演奏日纪念封肖像人物。培养40余名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其中刘景英获2016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竹笛专业全国第一名。2024年获索马里、利比亚“国际文化交流使者”称号。现任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外聘笛子专业教师、中央财经大学笛箫社艺术顾问,并创立北京众笛葫芦丝·巴乌培训基地。</p> <p class="ql-block">  郑文萍老师静坐中央,未有排练,亦无指挥,我们仅凭心绪流转,让笛声与箫音在晨光中自然交织。清越与低回相和,如风过林,如泉漱石。那一刻,我们顿悟:音乐最动人的,并非技巧的繁复,而是心与心在无声处的共鸣,是灵魂在春秋岁月里彼此照见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郑济民老师与学生丁笃厚并肩而立,神情安然。师者传道,授之以技,更授之以心。那支洞箫,在师徒手中流转,仿佛不只是竹木所制,而是时光的信物,承载着音律的传承,也铭刻下一段春秋里的师道深情。</p> <p class="ql-block">  丁笃厚手持签名证书,红边烫金,庄重如约。他与郑文萍老师并立,笑意温厚。那证书仿佛不只是纸页,而是千年呼吸的延续,是古老箫声在今人掌心的又一次苏醒。我们虽为凡人,却因一支箫、一段音,与历史长河中的春秋之声悄然相连。</p> <p class="ql-block">  我们记得吹箫时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一个音,一缕气,一段心绪。未曾多言,却在合奏中彼此懂得。那支竹笛与我的长笛,在音符间交织出无需言语的默契。音乐如桥,横跨春秋,渡人于无声处相见,于静默中相知。</p> <p class="ql-block">  今晨整理行囊,将证书轻轻收入文件夹,箫则以素布层层包裹,如护珍物。三日箫音,如春秋过耳,却已悄然入心。“这三天,让我听见了自己心里的春秋。”我们相视而笑,不再多言。有些事,本不必说尽,正如箫声贵在留白,情意深在无言。</p> <p class="ql-block">  风过林梢,叶影轻摇,仿佛有回音低语,应和着远去的脚步。我收箫入袋,转身离去,不再回头。因我深知,那箫声已住进心底,如春秋轮转,不息不灭。从此行路,无论南北西东,那一缕清音,都将随我走向下一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1日星期一下午,海口市税务学会副会长丁笃厚应邀参加海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主办的在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海南自贸港与东盟合作发展暨投资大会”。图为丁笃厚在大会前排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丁笃厚,出生于海口市中山路110号,世居府城宗伯里。丁氏廿二世男。丘浚廿六代外孙。海口市税务局三级高级主办,海口市税务学会副会长。原海南省古玩学会副会长。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修业。</p><p class="ql-block"> 1991年9月,在《大特区税务》杂志上发表《美国税制》一文,论述计算机管理,窗口服务和统一稽查对我们国家税务征管工作借鉴。</p><p class="ql-block"> 《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应服从安排,认真工作》一文刊登《海口晚报》4A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p><p class="ql-block"> 《红城湖》纪实文学节选1500字刊登于《海口日报》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副刊-阳光岛第11版头条。这是一篇通过记录丘浚家族故事,旨在歌颂海南人民勤劳、善良、朴实和气节品质的纪实文章。</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海口政府主办《百年骑楼》文学作品,著作《宝生祥》被收集。该文记录中山路110号“宝生祥”铺号故事。海口钟楼设计者丁苑瑜是该铺号创建人。丁延纲是第六期黄埔军校学生,通讯地址为中山路110号“宝生祥”。丁延曦雕刻一套椰雕茶具曾在民国十七年送往安南河内参加世界博览会获得一等奖。(注:《海口日报》2022年12月10日星期六第07版《海南椰雕展展出200多件明清珍品刻在椰壳上的海南故事》。)</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5日至7日在海口举办由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国际古琴学会等主办,由龚一、杨青、王鹏、郑济民、张子盛等名师担任主裁的“十八展翼、古琴观澜”全国比赛中,作者以八级“梅花三弄”曲荣获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海口府城宗伯里丁氏简史:太始祖丁天官,字继芳。原籍福建漳州府就溪县。十八世祖翰章公,1868年来琼,为来琼始祖,琼台书院主考(师爷)。十九世男丁苑瑜(少瑾)是海口钟楼设计者,中山路110号“宝生祥”铺号掌柜。廿世男丁延纲是第六期黄埔军校学生,通讯地址为中山路110号“宝生祥”。廿世男丁延曦是著名的椰雕设计、雕刻和绘画者,他雕刻一套椰雕茶具曾在民国十七年送往安南河内参加世界博览会获得一等奖。廿一世男丁祺亨是《老兵新志》歌颂琼崖纵队精神64万字小说作者。廿一世男丁祺恒于年荣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发的“建国六十周年共和国建设功勋人物勋章”。</p><p class="ql-block"> 传承和弘扬丁翰章公提出“守砚堂”家训,创建“丁氏博物馆”,坚守文脉,耕读传家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