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花篮雕塑上,那一簇簇盛放的花朵像是被镀上了一层金边,红的热烈、粉的温柔、白的纯净、紫的静谧,交织成一幅跃动的生命画卷。我站在不远处望着它,仿佛听见了春天在耳边轻语。这巨大的花篮像是为这座城献上的贺礼,也像是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旅人——退下讲台,卸下教案,今日的我们,只为绍兴而来。</p> <p class="ql-block">走进鲁迅故里,第一眼便撞见那幅巨大的壁画,鲁迅先生的目光沉静而深远,仿佛穿越百年仍注视着这片土地。几位同伴早已按捺不住兴奋,在画前摆出各种姿势合影,笑声在石板路上跳跃。我也加入其中,站在他画像的下方,忽然觉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游览,而是一场与文学灵魂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鲁迅祖居”四个大字悬于门楣,朱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我们缓步踏上石阶,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了。门口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仰头细读门匾,而我只静静站着,感受这份深宅老院的沉静。木门斑驳,却透出一种不容轻慢的庄重,仿佛只要跨过这道门槛,便踏入了另一个时代的呼吸里。</p> <p class="ql-block">周家老台门的石碑静静立在门前,黑底白字,简洁而肃穆。我伸手轻抚石面,指尖传来微凉的触感。这里曾是少年周树人奔跑嬉戏的地方,如今游人如织,脚步声在庭院回响,却再也惊不起当年那一声清脆的童音。时光在这里沉淀,像一杯陈酿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厅堂深处,一幅人物画像前围了几位游客,抬头是“德馨永”三字牌匾,笔力遒劲。两侧墙上挂满字画,灯笼微晃,光影斑驳。我站在人群后方,没有拍照,只是默默看着。那一刻忽然明白,所谓文化,并非陈列在展柜里的物件,而是这样无声流淌在空气中的气韵,让人不自觉地屏息。</p> <p class="ql-block">一间老屋内,雕花屏风静静伫立,桌椅的木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阳光从窗棂斜照进来,落在石砖地上,像铺了一层薄薄的金箔。我想象着百年前的某个午后,一位长衫先生坐在这里读书,茶香袅袅,窗外蝉鸣——那样的宁静,如今已成奢侈。</p> <p class="ql-block">“德寿堂”高悬于厅堂正中,下方古画中人物衣袂飘然,两侧书法条幅墨香似犹未散。我们坐在长椅上稍作歇息,有人轻声念出墙上诗句,有人闭目养神。这空间不喧哗,却自有力量,仿佛只要静下来,就能听见历史低语。</p> <p class="ql-block">转出老宅,一条水巷静静蜿蜒,河水如镜,倒映着白墙黑瓦与岸边垂柳。小船泊在水边,船夫倚着船头抽烟,烟圈一圈圈散开。远处桥上行人缓步而行,说话声随风飘来,轻得像梦。我靠在石栏边,忽然觉得,江南的美,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这样的细碎安宁里。</p> <p class="ql-block">几位同伴在河边石桥旁合影,背景是流水与老屋,绿树成荫,光影斑驳。她们笑得灿烂,像这水乡忽然开出的花。我举起相机,却迟迟没按下快门——有些画面,留在眼里比留在相册更长久。</p> <p class="ql-block">沿着河岸缓行,两位朋友并肩走在青石板路上,前方是停泊的小船与静静流淌的河。远处桥上有游客走过,身影在水中的倒影轻轻晃动。没有人说话,但这份悠然自得,早已写在每个人的步调里。退了教,才真正学会了“慢”。</p> <p class="ql-block">“思仁堂”三字悬于门内,红灯笼映着木梁,古意盎然。屋内陈设简雅,一桌一椅皆有分寸。我坐在堂前长凳上,看光影在地板上缓缓移动,忽然想起课堂上讲过的《故乡》——那时我们教学生读文字,如今我们自己走进了文字里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竹林小径幽深,石板路被雨水打湿,泛着微光。竹影婆娑,风过处沙沙作响,像在低吟一首无人听懂的诗。我们手拉着手走过,有人哼起老歌,笑声在林间回荡。这一刻,我们不是退休教师,只是几个在春天里贪玩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味轩学堂”四个字挂在白墙黑瓦的门楣上,石板路通向深处。我们站在门口,仿佛看见一群穿长衫的孩子正从里面跑出来。阴天的光线柔和,给这建筑添了几分书卷气。有人笑着说:“要是我们的教室也长这样,学生哪舍得逃课?”</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一位穿棕色外套的女士独自前行,身影从容。绿树环抱,拱门静立,石砖地上落着几片叶子。我跟在后面,脚步不自觉地放轻。这里没有导游的喇叭,没有喧闹的团旗,只有风吹树叶的细响,和心底悄然升起的平和。</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一群人正围着一堵白墙拍照,拱门上爬满藤蔓,绿意盎然。有人谈笑,有人凝望,有人蹲下捡起一片落叶夹进笔记本。这场景让我想起校园里的午后,只是这一次,我们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而是自由行走的观者。</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穿过拱门,皮夹克在风中轻扬,笑容明媚。她回头招呼同伴,声音清亮。我望着她的背影,忽然觉得,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生活的起点——我们可以重新选择脚步的节奏,去走那些从未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白墙黑瓦前,两位朋友合影留念,绿树掩映,石板路延伸向远方。她们的笑容里没有疲惫,只有轻松与满足。我站在一旁,看着她们,也看着自己——这些年教书育人,如今终于可以为自己走一程。</p> <p class="ql-block">三位同伴在绘有书法的墙前合影,笑容灿烂。墙上的字迹苍劲,写的是绍兴的风骨。她们不必知道每一笔的来历,但那份文化的浸润,早已悄然渗入她们此刻的神情与姿态。</p> <p class="ql-block">白墙上水墨画静静铺展,山水人物皆在其中。游客们或拍或谈,热闹却不嘈杂。我站在画前,忽然想起自己曾在课堂上分析过无数幅名画,如今站在这里,才真正懂得什么叫“身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一幅巨大的鲁迅壁画前,我站在中央,身后是同伴们的笑脸。阴云密布的天空下,先生的目光依旧明亮。我举起手,比了个胜利的手势——不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纪念这一刻:我们来了,带着半生的讲台记忆,来赴一场与文学故乡的约会。</p> <p class="ql-block">站在鲁迅故里入口,壁画上的肖像静静凝视着来往行人。身边游客如织,快门声此起彼伏。我静静站着,没有急着拍照。有些相遇,值得用整颗心去感受,而不是仅仅用镜头去记录。</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四个大字高悬壁画之上,下方是黑白素描的老街。雕像静立两旁,仿佛守卫着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们在这里驻足良久,不是因为景点打卡,而是因为,这里曾是我们教科书里的世界,如今终于真实地站在了我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镜湖”石牌坊下,一位女子静静伫立,湖水如镜,倒映着她的身影与远处的屋檐。天空阴沉,却压不住那份古典的静谧。我走过她身边,没有打扰,只是轻轻说了一句:“真美。”她回头一笑,点头应道:“是啊,像梦一样。”</p> <p class="ql-block">湖边石碑上“镜湖”二字苍劲有力,龙纹雕饰在顶端盘绕。几位游客在前拍照,红衣白衫,在灰天背景下格外鲜明。我抚摸着石栏,看湖面波光粼粼,小桥横卧,忽然觉得,这湖水照见的,不只是建筑与天空,还有我们这一代人卸下重担后的轻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