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动静无尽:馆藏花卉主题艺术杰作展第四章节“突围绽放” 》观后感

姚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请跟随我继续参观《动静无尽:馆藏花卉主题艺术杰作展》,我们现在走在的是“突围绽放”展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20世纪至当代的艺术家而言,花早已超越自然的物种或单纯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跨越学科、媒介与感知界限的语言。他们从心理学、流行文化、音乐、舞蹈、电影、文学、神话等多元领域汲取灵感,使花的形象在不断变化的媒介与表现形式中延展、再生,最终成为人类心灵、情感与文化经验在当下交汇的多元节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先锋艺术的实验场域中,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的关键革新者马克斯·恩斯特,通过独创的“刮擦法”让无意识介入创作,生成通向人类心灵浩瀚深处的幻想之花。而波普艺术的领袖安迪·沃霍尔则以机械复制的逻辑解构花的传统象征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具跨界性的探索来自谢景兰,这位兼具画家、舞者、音乐家与诗人身份的艺术家,笔下的花并非静止的形态,而是舞动的节奏。而被称为“达达主义教父”的弗朗西斯·皮卡比亚则以其“万花筒式”的跨媒介创作,将文学、语言、神话与电影元素熔于一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德国当代艺术大师安塞姆·基弗的近作,则以诗人里尔克1902年《秋日》的苍凉诗意为核心,用铅、绳索与虫胶等非常规材料塑造枯叶残花。这些沉重而破碎的形象,迫使观者直面一个命题,若自莫奈以来的艺术史中繁盛的花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夏天”,那么今日的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充满忧思与挑战的文明之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在数字时代的实验室里,英国数字艺术先驱卡特夫妇以前沿科技重新诠释花卉静物画的经典母题。花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精神的镜像,在每一次媒介的变革中,它总能以新的语言,讲述关于存在、记忆与永恒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玛丽·罗兰珊,法国,1883 - 195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花,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20世纪初巴黎先锋艺术浪潮中极为罕见且极具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玛丽·罗兰珊在积极与立体主义画家团体深度交往、广泛汲取创作养分的过程中,成功开辟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孕育出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她将毕生的艺术追求,都倾注于在画布之上精心营造一个柔和且充盈着女性气质的梦幻之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聚焦于她的作品《花》,罗兰珊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概括能力。她巧妙地把花卉与容器的繁杂细节进行高度简化,以淡雅的色块取而代之。这些色块相互交织、融合,构建出一种流畅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简洁构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观者仿佛能感受到形体边界在她的笔下逐渐消融,弥漫出一种柔润而温婉的气息。画作中独特的柔和粉彩色调,宛如春日里轻柔的微风,轻轻拂过观者的心田,与画作中隽永的女性气质相得益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罗兰珊对艺术独特的感知与表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罗兰珊在艺术创作上有着广泛的灵感来源,她常常从象征主义诗歌中汲取养分,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花》里,这种借鉴使得画面不再仅仅是一幅静态的视觉图像,而是氤氲着一种如梦如幻的诗意氛围,仿佛每一朵花、每一处色彩都蕴含着诗人笔下的深情与遐想。同时,画面还回荡着静谧的抒情旋律,如同悠扬的小夜曲,轻轻诉说着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引领观者步入一个充满诗意与幻想的艺术殿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贝壳—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马克斯·恩斯特,德国,1891 - 197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贝壳 - 花,1932,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达达与超现实主义运动在德国最具代表性的先锋艺术家之一,马克斯·恩斯特以其革命性的"刮擦法"开创了独特的绘画语言。这位艺术大师独创性地先在画布上叠加涂抹多层次的不同色调颜料,继而以刮刀进行系统性刮除,最终在具象与抽象的临界点上催生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图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贝壳-花》堪称恩斯特创作生涯中承前启后的典范之作,它不仅诞生于艺术家创作最为紧张动荡的关键时期,更是其运用"刮擦法"进行艺术实验的早期成熟范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件作品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创作过程中所蕴含的偶然性美学,通过颜料层叠与刮擦的互动,意外生成了具有多重语义指向的全新图像系统。画面中,由颜料层次交织形成的有机形态在具象的花朵与抽象的贝壳意象之间自由游移,这种视觉的不确定性恰恰为观者开启了无限广阔的阐释空间,使每一双眼睛都能在这幅杰作中发现独一无二的诗意解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花之系列之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德群,中国, 1920 - 201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花之系列之二,1957,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的杰出代表,朱德群不仅是首位荣膺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的华裔艺术家,更是与赵无极、吴冠中并称"留法三剑客"的世界级艺术大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当朱德群踏上巴黎这片艺术圣地时,法国蓬勃发展的抒情抽象主义浪潮深刻影响了他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折,毅然告别传统古典写实主义的创作路径,全身心投入抽象艺术的先锋探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东西方艺术的对话与融合中,朱德群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智慧。他以深厚的中国传统艺术修养为根基,巧妙地将书法的笔意韵律、水墨的意境营造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法相融合,开创出独具东方诗性美学的抽象绘画语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创作于这一关键时期的《花之系列之二》,正是其艺术探索的巅峰之作。狂草般奔放不羁的笔触在画布上激情舞动,绚烂多变的色彩如交响乐般层层交织,将花卉自然生长的蓬勃生命力转化为极具张力的抽象表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幅作品中,具体的物象悄然消融于跃动的色光组合之中,画面整体呈现出如音乐般流动的韵律感与节奏美,完美诠释了朱德群"用色彩谱写诗篇"的艺术理念,展现出东方意境与西方抽象的完美共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玫瑰花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弗朗索瓦·吉洛,法国,1921 - 202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玫瑰花丛,2013,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弗朗索瓦·吉洛是20世纪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女性艺术大家。这位21岁便在巴黎艺术圈声名鹊起的天才画家,不仅是毕加索生命中最重要的缪斯女神之一,更以独立而先锋的艺术姿态,在现代艺术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吉洛的艺术语言独树一帜,游走于抽象与具象的微妙边界。她的创作既承袭了立体主义严谨的几何结构,又融入了野兽派般鲜活饱满的色彩表现力,这种难以被简单归类的艺术特质,恰恰彰显了她突破流派桎梏的勇气与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创作于92岁高龄的《玫瑰花丛》,堪称艺术家毕生艺术探索的集大成之作。在这幅晚年杰作中,吉洛以大师级的艺术掌控力,跳脱了对玫瑰自然形态的常规描摹。她以充满张力的饱满色块,将玫瑰解构成富有韵律的几何形态,并大胆运用其艺术生涯中始终钟爱的红色调,让整个画面笼罩在炽热而深邃的红色氛围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历经岁月沉淀后依然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更使玫瑰这一经典意象在其不断演进的形式语言中获得新生。它既是具象花卉的升华,又是抽象精神的具现,在色彩与形式的对话中永恒绽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安迪·沃霍尔,美国,1928 - 19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花,1964,布面丙烯、丝网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安迪·沃霍尔作为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以其对现成图像的大胆挪用和革命性的丝网印刷技术闻名于世。这位艺术大师通过将商业图像、日常消费品与名人肖像转化为艺术创作,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的边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沃霍尔在纽约创立了标志性的"银色工厂工作室,这一空间不仅成为当时前卫艺术家的聚集地,更标志着他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正是在这个充满实验性的工作室里,诞生了他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之一《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组颠覆性的创作中,沃霍尔从《现代摄影》杂志上选取了一张普通的木槿花照片,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将其转化为一系列色彩各异却图案高度统一的印刷作品。艺术家运用工业化的复制手法,让真实的花卉形象逐渐消融在不断重复的标准化图式中。这种刻意为之的重复与变异,不仅消解了传统花卉绘画的审美意趣,更提炼出一种超越具象的纯粹视觉形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花》系列的诞生,不仅展现了沃霍尔将商业印刷技术提升至艺术创作高度的卓越才能,更标志着他创作重心从消费文化符号向自然主题的关键性转向。这一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重新定义了20世纪60年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成为波普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创作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安迪·沃霍尔《Flower Power》展览,1964年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安迪·沃霍尔以极具先锋性的艺术实践,将整个工作室改造为一座闪耀着工业美学的"银色圣殿",他用锡箔与喷漆将空间全面覆盖,正式将其命名为"银色工厂",这个充满未来感的创作空间,不仅是波普艺术运动的实验场域,更成为20世纪艺术史上的传奇地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里,沃霍尔以丝网印刷技术为核心武器,大规模创作了极具颠覆性的版画作品与实验性艺术影片。通过这种机械复制般的创作方式,他以工业生产的逻辑重构艺术创作,对传统艺术的手工性、唯一性与精英主义发起根本性质疑。那些不断重复的图像与去个性化的创作过程,彻底消解了艺术原有的文化等级制度,模糊了高雅艺术与大众流行文化之间的固有界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银色工厂"由此成为沃霍尔波普艺术宣言的具象化身,在这里,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创作不再是灵感迸发的结果,而可以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这个充满实验精神的空间,不仅标志着沃霍尔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更预示着一个艺术民主化时代的来临,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艺术本质的认知与实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多米诺骨牌的构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费尔南·莱热,法国,1881 - 195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多米诺骨牌的构图,1947,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费尔南·莱热作为20世纪立体主义运动的先驱实践者,自1920年代起便将艺术目光聚焦于社会平等与工人群体,其创作以表现产业工人、现代建筑、机械车辆等工业文明象征物而著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幅创作于其艺术风格成熟期的《多米诺骨牌的构图》中,莱热以标志性的平实笔触,赋予画面主体近乎金属材质的冷峻质感。那些本应柔韧的植物被重构为具有机械美学的几何形态,与象征概率与偶然的多米诺骨牌等游戏元素形成戏剧性并置,共同构建出一幅极具时代特征的工业娱乐图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幅作品中,莱热以超现实的想象力将自然意象转化为高度人工化的视觉符号,这种自然与人工的辩证转化,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现代工业美学的独特诠释,更折射出20世纪工业文明迅猛发展对物质景观与精神世界的深层塑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将游戏娱乐与工业符号并置,莱热敏锐地捕捉到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生活形态的异化现象,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表现,成为对现代性本质的深刻哲学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无  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詹姆斯·罗森奎斯特,美国,1933 - 201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无题,1990,布面丙烯、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詹姆斯·罗森奎斯特作为波普艺术运动的先驱巨匠,以其独创性的广告图像拼贴语言重塑了当代艺术的视觉表达。这位擅长解构大众传媒视觉符号的艺术大师,以《无题》系列作品展现了其创作生涯中极为深刻的转型与突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佛罗里达工作室的这幅《无题》,堪称罗森奎斯特艺术哲学的凝练体现。画面中,艺术家以超现实主义般的精准笔触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植物群落,那些饱满而富有张力的色彩在画布上迸发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之形成奇妙对话的,是穿插其间、若隐若现的女性五官图像碎片。这些源自广告与媒体影像的视觉碎片,以深浅不一的线条状形态游离于画面之中,既与植物形成紧密的视觉关联,又构建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张力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罗森奎斯特通过精妙的构图设计,让商业广告中典型的女性形象与象征自然生命力的茂盛植物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这种刻意为之的并置与干扰,打破了传统静物画的和谐范式,创造出一种充满矛盾张力的视觉叙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艺术家本人将这些花卉主题作品定义为"生态和政治绘画",这一命名本身便揭示了作品深层的社会批判维度。在商业逻辑与技术理性主导的现代社会中,自然生命与女性形象共同面临着被异化与消解的危机,暗示着地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人类文明的困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作品不仅是罗森奎斯特个人艺术语言的成熟展现,更以其深刻的生态意识与女性主义视角,为波普艺术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与社会关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灯花女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奈良美智,日本, 195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灯花女孩,1994,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奈良美智作为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日本艺术家之一,以其笔下那些兼具天真稚拙与疏离感的儿童形象,构建了一个直指人性本质的独特艺术世界。这些看似简单的孩童形象,实则承载着艺术家对当代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洞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创作于标志性作品《拿刀的女孩》之后的《灯花女孩》,完美展现了奈良美智艺术语言的成熟蜕变。画中主角手持一根修长的花茎,这茎秆优雅地牵引着观者的视线,最终停驻于一朵绽放为明灯的花朵之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充满诗意的意象转化,将自然生命与人工光源奇妙地融为一体。女孩垂落的眼睑透出一种超然的漠然,却又在花朵散发的温暖光芒中,隐约透露出希望的光芒。这种矛盾的情感张力,正是奈良美智作品的魅力所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艺术家巧妙地运用蓝绿色调营造出一个空灵通透的背景空间,使画中女孩与花朵仿佛脱离了重力束缚,悬浮于时间之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处理手法既赋予作品一种永恒的意境,又创造出一种奇妙的距离感。这些形象既亲切可感,仿佛邻家孩童,又因其超现实的特质而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疏离。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奈良美智空间,邀请观者思考人性中那些复杂而微妙的情感面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夜之花园:气泡星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马克·奎恩,英国,196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夜之花园:气泡星云,2010,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马克·奎恩作为英国"青年艺术家"群体的核心成员,以其突破性的材料实验和哲学性探索而闻名于世。这位敢于挑战传统的艺术家擅长运用血液、鲜花等非常规媒介,深入探讨身份认同、身体政治、生命本质,以及人与自然、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夜之花园:气泡星云》中,奎恩展现了惊人的跨学科创作能力。他巧妙地融合了艺术史传统、天文学发现与当代媒介文化,将来自全球不同地域、跨越多个季节的花卉果实进行解构与重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摄影、数字色彩处理与绘画技法的精妙转译,艺术家创造出一个超越自然法则的奇幻景观。在这个由蓝、绿、黄色花朵构成的黑色背景宇宙中,这些绚烂绽放的花朵仿佛被赋予了星辰般的能量,呈现出类似宇宙星云的壮丽形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件作品最引人深思之处在于其构建的双重联结。在视觉层面,奎恩将尘世花园中的短暂生命与浩瀚宇宙的永恒星云并置,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视觉诗学;在哲学层面,他引导观者思考自然造物与人类科技、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之间的深层关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奎恩不仅重新定义了花卉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可能,更引发我们对生命本质、科技伦理与永恒性的深刻反思,在这个由花朵构建的星云宇宙中,我们得以窥见艺术、科学与哲学的完美交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绿意盎然的季节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村上隆,日本,196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绿意盎然的季节,2021,布面丙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村上隆作为"超扁平"艺术运动的创始人,堪称当代日本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这位艺术大师以其独创性的艺术语言,成功地将日本传统二维绘画美学、动漫视觉语言与当代御宅族文化熔铸为一体,开创了后现代艺术的新范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其近作《绿意盎然的季节》中,村上隆延续了对花卉母题的深度探索,尤其创造性地融入了象征日本皇室权威的菊花图案,这一曾经专属于贵族阶层的艺术符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品以标志性的"超扁平"技法呈现:通过高度简化的平面形式与高饱和度的艳丽色彩,将传统菊花纹样解构为无数相互嵌套、生生不息的花卉单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艺术家巧妙地在繁复的花卉结构中植入标志性的笑脸元素,这些充满童趣的面部表情与绚烂的色彩形成奇妙的视觉共振,在迷幻而欢愉的视觉节奏中不断繁殖、蔓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件作品最引人深思之处在于其彻底消解了艺术史中长期存在的等级界限,曾经代表着贵族特权与高雅文化的菊花纹样,在村上隆的笔下与大众文化中的动漫美学和御宅族趣味达成和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艺术表达,艺术家不仅重新激活了传统符号的当代生命力,更以视觉化的方式展现了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流动的边界,为当代艺术创作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空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花神(之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晓刚,中国,195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花神(之一),1986,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璀璨星河中,张晓刚1990年代创作的《大家庭》系列以其独特的"全家福"式群像,深刻探讨了历史记忆与集体身份认同问题,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性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其创作于同一时期的《花神(一)》,则标志着艺术家艺术历程中一次至关重要的风格转向,这一转变源于他在"85美术新潮"和"西南艺术群体"中的先锋探索,展现了艺术家从早期压抑而荒诞的"魔鬼时期",逐步迈向更具精神性与超越性的"彼岸时期"的创作嬗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幅《花神(之一)》中,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蓝色花神静穆地伫立于繁茂的花叶之间,其身上散发着一种源自远古的原始庄严与神秘气息。艺术家通过精湛的技艺,将花神形象塑造得既神圣又亲切,仿佛是连接人间与自然的神圣使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画作背景中浩瀚无垠的花叶海洋,不仅象征着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更隐喻着人与万物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与和谐统一。这种对生命本源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家庭》系列中对血缘纽带与生命传承的深刻探讨形成了巧妙的呼应。两者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探寻着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花神(之一)》不仅展现了张晓刚艺术语言的成熟与升华,更体现了他对于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通过将传统神话意象与当代艺术语言相融合,艺术家成功构建了一个既具有东方美学神韵,又富含现代精神内涵的视觉世界,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维度与审美体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名字有什么意义呢? (XIII)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伯德·古普塔,印度,196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名字有什么意义呢? (XIII),2019,亚麻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伯德·古普塔作为印度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方式闻名于世。他善于将大量生产的日常物品转化为震撼人心的大型雕塑与装置艺术,通过这些作品敏锐地捕捉并折射出社会与文化景观的深刻变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2019年起,古普塔开启了名为"名字有什么意义呢?"的系列创作。在这一系列中,他以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在一幅作品中描绘了两朵凋零的花朵,花瓣轻盈摇曳、几近飘落,花蕊则枯萎蜷曲,呈现出生命最后的悸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艺术家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构图,配合精妙入微的笔触,赋予这些枯萎的花朵以独特的质感与形态。这不仅仅是对自然衰败过程的忠实记录,更蕴含着艺术家对生与死、自然轮回以及生命盛衰循环这一永恒命题的深刻哲思。在这些看似脆弱的凋零花朵中,古普塔让我们窥见了生命本质的脆弱与坚韧,以及时间流逝中蕴含的永恒之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静物·花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逸飞,中国,1946 - 200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静物·花卉,1996,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逸飞作为最早在西方艺术界获得广泛认可的当代中国艺术家之一,其艺术成就植根于独特的双重教育背景,既深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创作规范,又系统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髓,最终淬炼出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陈逸飞数量众多的艺术创作中,《静物·花卉》堪称一个特殊的存在,这是艺术家整个艺术生涯中唯一聚焦花卉主题的油画作品,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重要场馆举办的陈逸飞个展中隆重展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创作于特殊历史节点的作品,诞生于两个重要展览的筹备前夕,恰逢艺术家执导的两部电影相继公映之后。独特的创作时序使《静物·花卉》成为陈逸飞艺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他将个人绘画巅峰期精湛的技法,与电影艺术特有的特写镜头语言和朦胧光影效果完美融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画面中,厚重而富有动感的旋转笔触层层叠加斑斓色彩,创造出极具张力的视觉层次;突破常规的巨大尺幅,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花卉题材的固有认知。艺术家以这种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不仅赋予传统静物画以恢弘的气势,更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浪漫精神与蓬勃生命力,使这幅作品成为陈逸飞艺术探索中极具实验性与纪念碑意义的杰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逸飞与作品《静物·花卉》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90年代初,结束十年旅美生涯的陈逸飞重返上海,开启了艺术生涯的新纪元。这一时期,他不仅深耕绘画领域,更以非凡的视野开创了横跨绘画、电影、设计、时装等多维度的"大视觉"艺术实践,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抱负与跨界探索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频繁往返纽约筹备展览期间,陈逸飞暂居的寓所窗前,中央公园的四季更迭成为他最熟悉的风景。特别是纽约秋日里中央公园那绚烂多彩的景致,以其特有的视觉冲击力点燃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幅创作于特殊时期的花卉作品中,陈逸飞将中央公园秋季缤纷的色彩巧妙浓缩,不是直接描绘公园的秋景,而是通过陶罐中盛放的花卉这一极具东方意蕴的载体来呈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独特的艺术转化,或许正与他即将结束漫长海外岁月、在阔别多年的祖国举办首个回顾展的复杂心境息息相关。陶罐中的花卉既承载着纽约秋日的绚烂记忆,又暗喻着艺术家对故土文化根源的深情回望,在东西方美学的交融中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蝇子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法国,1879 - 195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蝇子草,1930 - 1931,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巴黎达达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位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横跨绘画、诗歌、表演、出版与电影等多个领域,始终拒绝被任何单一风格或流派所定义。这种艺术上的多元探索与跨界实践,使他获得了杜尚"一连串万花筒般的艺术经验"的精妙评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其代表作《蝇子草》中,艺术家通过《透明》系列展现了达达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智性游戏。作品标题本身便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将蝇子草的拉丁学名Silene与希腊月神Selene、酒神随从Silenus以及某种蛾类的名称等具有语义关联的词汇进行意象叠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语言层面的巧妙构思,在视觉层面转化为如同电影多重曝光般的超现实幻象。不同层级的意象在画面上交织重叠,形成既清晰可辨又暧昧不清的视觉迷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作品完美体现了达达主义以混乱、无意义和非理性来回应世界大战创伤的美学策略,其特有的梦幻与怪诞气质不仅呼应着那个动荡时代的集体焦虑,更以惊人的前瞻性触及了当代"跨物种"思潮的核心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框架,《蝇子草》邀请观者重新思考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形式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超越时代的思想深度,使这件诞生于20世纪初的作品至今仍保持着鲜活的当代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墙面浮雕与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杰夫·昆斯,美国, 195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墙面浮雕与鸟,1991,木雕彩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杰夫·昆斯作为当代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墙面浮雕与鸟》完美展现了"天堂制造"系列的核心美学理念。这件杰作深植于西方艺术传统,巧妙汲取了巴洛克艺术的戏剧性张力、洛可可风格的精致装饰性以及浪漫主义对自然的理想化呈现,由德国与意大利工匠以传承已久的多色木雕技艺精心雕琢而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品中,色彩绚丽的花朵从葱郁繁茂的绿叶中蓬勃绽放,一只灵动的蜂鸟在花丛间翩跹飞舞,既生动地展现着采食花蜜的自然行为,又巧妙地隐喻着自然界中至关重要的授粉过程。通过这种充满诗意的视觉叙事,艺术家将自然界塑造成为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化天堂,这不仅是对爱之纯粹、生命之美与永恒之境的深情礼赞,更体现了昆斯对生命循环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花卉作为贯穿昆斯艺术创作的重要意象与媒介,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精妙的呈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墙面浮雕与鸟》之后,昆斯进一步拓展了这一主题的表达维度,开始运用真实的活体花卉进行创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轰动艺术界的经典作品《小狗》。这种从传统木雕到活体材料的创作演变,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花卉意象的持续探索,更彰显了他不断突破艺术边界、寻求创新表达的先锋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景兰,中国,1921 - 199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花之舞,1970,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景兰(Lalan)作为20世纪最具先锋精神的女性艺术家之一,以其跨越绘画、音乐与舞蹈的多维创作实践,开创了极具实验性的艺术语言。在她的代表作《花之舞》中,艺术家将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经典的《花之圆舞曲》转化为视觉诗篇,创造出一场无声却充满韵律的视觉芭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画作中,黑白交织的线条如藤蔓般蜿蜒流动,既似花卉柔韧卷曲的茎蔓在画布上伸展,又如舞者曼妙的身姿在虚空中翩跹。这些充满张力的线条不仅捕捉了舞蹈瞬间的动态美感,更通过富有韵律的笔触运动,将音乐节奏转化为视觉语言。谢景兰巧妙地将芭蕾舞剧中的编舞语法融入图像构成,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节奏感与运动感,线条的起伏顿挫如同舞步的编排,留白的运用恰似舞蹈中的呼吸间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创作于1970年代的作品,不仅是谢景兰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更标志着她将舞蹈美学与抽象表现主义深度融合的成熟阶段。通过《花之舞》,艺术家实现了自我表达与创作过程的完美统一,线条的律动既是舞者身体的延伸,也是艺术家内在情感的外化。这种将身体经验转化为视觉语言的独特方式,使《花之舞》成为谢景兰艺术哲学的集中体现。在这里,绘画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场融合了音乐韵律与舞蹈动态的综合性艺术体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之《花之圆舞曲》,表现了糖果仙子与百花仙女的群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景兰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在声乐与舞蹈领域初露锋芒。1948年,谢景兰远渡重洋,前往艺术氛围浓郁的法国,开启了在音乐与舞蹈领域的深度学习与探索之旅。这段宝贵的留学经历,为她日后打破艺术门类的界限,将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国后,谢景兰凭借着在海外积累的丰富学识与独特感悟,投身于艺术创作之中,创作出大量具有先锋精神与实验性质的作品。这些作品不拘泥于单一艺术形式的表达,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艺术视角,展现出她对艺术边界的勇敢突破与大胆创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谢景兰在艺术创作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她开始在个人画展中融入行为艺术元素。在展览现场,她伴随着自己原创的电子音乐,编排并表演现代舞。音乐、舞蹈与绘画在同一空间中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张力的艺术场域。这一创举,标志着她“综合艺术”理念的正式开端,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景兰在综合艺术领域的卓越探索与杰出贡献,得到了法国艺术界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赞誉。1973年,法国文化部特别为她在综合艺术领域的研究与推广颁发奖金,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她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她勇于创新、开拓艺术新境界的鼓励与嘉奖。谢景兰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大胆的创作实践,为20世纪的艺术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致R.M.里尔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安瑟姆·基弗,德国,194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致R.M.里尔克,2021-202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乳胶、油彩、丙烯、虫胶、铅、绳索、电解沉积物与白垩,布面双联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领军人物与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安塞姆·基弗的艺术始终游走于历史、神话与哲学的交汇处。他擅长以神话、诗歌与神秘主义的深邃启示为引,通过对非常规材料(如铅、绳索、虫胶等)的炼金术式转化,将战后德国的历史创伤与人类共通的深层经验,淬炼为关于毁灭与重生的永恒隐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作品灵感源自诗人里尔克1902年《秋日》中的苍凉诗意,当盛夏的绚烂褪去,孤独的旅人饮下最后一杯由果实酿成的浓酒,在落叶纷飞的林荫道上踽踽独行。基弗以极具物质感的创作语言回应了这一意象,铅质的沉郁、绳索的纠缠、虫胶的脆弱,与油彩、丙烯层层堆叠出的枝条、枯叶与残花相互交织,共同构筑出一片苍白的天空下衰败而庄严的秋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基弗通过这一系列元素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再现了里尔克诗中“忧思深重的当下之秋”,更以艺术的方式叩问着人类共同的命运,在文明的黄昏时刻,我们如何在废墟与迷惘中孕育重生的希望?那些看似破碎与衰败的意象,实则蕴含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正如铅与火焰的淬炼能诞生新的合金,秋日的凋零终将为春天的萌发积蓄力量。基弗的艺术,正是这样一场关于毁灭与重生、记忆与未来的永恒对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展馆结束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围绕花卉主题,德基艺术博物馆持续展开超过十年的系统研究和有序收藏,构建起全球唯一同时聚焦中国和国际现当代艺术中花卉主题大师作品的收藏体系。我们始终以研究为核心驱动力,使这一全球最系统、最具典范意义的花卉主题艺术收藏体系得以不断丰富、持续生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承续南京作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通、多种生命观、自然观、宇宙观生成互化之地的深远文脉,在研究和收藏中引入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角度,希望使观众在观展之后,能体会到看似“静”的花蕴藏着无穷的“动”——不仅感受到上百位艺术家、五十多个流派和群体之间的呼应和互动,也触摸到背后更广阔的历史、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我们来说,收藏亦是一种创造,每当纳入一件新的馆藏,便也收获一种新的视野。未来,展览将随收藏和研究的推进而定期焕新,不断激发花卉题材中蕴含的独特能量,以多元而当下的视角见证艺术创造与变革的生生不息。(摘自展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10月31日,我怀着对艺术的虔诚与期待,踏入了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参观了《动静无尽:馆藏花卉主题艺术杰作》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迈进展厅,我便被眼前艺术大师们的杰作深深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由鲜花与色彩交织而成的梦幻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展览堪称一场花卉主题的艺术盛宴,它精心汇聚了自印象主义时期至今,来自全球109位中外艺术巨匠的140件花卉主题传世真迹。这些作品犹如璀璨星辰,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博物馆的展厅中交相辉映,为观众开启了一扇通往花卉艺术殿堂的大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的策划独具匠心,策展人通过“异花授粉”“先锋园艺”“花卉之外”“突围绽放”四个精心设计的章节,从全新的维度深入剖析了花卉主题作品中“静”与“动”的辩证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展厅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似“静”的花中蕴藏着无穷的“动”。这“动”,是宏观世界里上百位艺术家、五十多个流派和群体之间的呼应与互动,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共同描绘着花卉的千姿百态;这“动”,也是今天观展者与艺术大师之间的心灵对话,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仿佛能与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这“动”,更是画展背后所映射出的更广阔的历史、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与变动,花卉艺术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观展结束后,我深受触动,决心用文字记录下这场难忘的艺术之旅。我一共撰写了六篇文章(包含本篇)来详细介绍展馆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师们的精华之作让我深深着迷,我生怕自己只是走马观花地看过,这些美好的记忆就会在时光的长河中悄然流逝。于是,我仔细地欣赏每一幅画作,认真记录下作品的简介。回到家后,我通过查询网上资料,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随后逐图成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如此不厌其烦地认真去做,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留下珍贵的资料和美好的回忆,让这些艺术瞬间在文字中得以永恒;另一方面,我也想将这些精彩的艺术作品分享给那些热爱艺术,却未能亲临现场观展的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如美国现代艺术大师乔治娅·欧姬芙所说:“当你将一朵花拿在手里,细细地品味,那一刻它就是你的世界。我想把那个世界呈现给他人。城市里的人大多行色匆匆,没有时间停下来观赏一朵花。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我想让他们看到。” 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花卉艺术的魅力,让那些忙碌于生活的人们,也能在文字中领略到那一朵朵鲜花所绽放出的无尽美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fz92tz"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b>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动静无尽:馆藏花卉主题艺术杰作展第一章节“异花授粉” 》观后感</b></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hbh9xq"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b>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动静无尽:馆藏花卉主题艺术杰作展第二章节“先锋园艺” 》观后感(上)</b></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jo75u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b>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动静无尽:馆藏花卉主题艺术杰作展第二章节“先锋园艺” 》观后感(下)</b></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mwtiln"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b>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动静无尽:馆藏花卉主题艺术杰作展第三章节“花卉之外” 》观后感(上)</b></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or7t7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b>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动静无尽:馆藏花卉主题艺术杰作展第三章节“花卉之外” 》观后感(下)</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