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礼楷书

辛遨

<p class="ql-block">我站在祠堂深处,抬头望着那竖排而下的文字,白字黑底,如霜雪落于夜幕,一字一格,肃然凛然。那些字讲的是家族祭祀、血脉传承,可在我眼里,它们更像是一代代人跪拜时低垂的眉眼,庄重得让人不敢喘息。这字迹虽非真迹,却也有几分徐元礼楷书的风骨——笔笔有源,字字有根。</p> <p class="ql-block">金色的字在暗处浮起,像香火缭绕中升腾的光。那一行行竖排的楷书,工整得近乎虔诚,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刻进时光里的。内容讲的是祭礼与继嗣,而我却只注意到那笔锋间的克制与敬意。这不正是徐元礼的气象吗?不张扬,不狂放,一笔一画皆合古法,如礼乐在纸上游走。</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幅金书黑底的楷书,依旧是竖排,依旧是家族祭祀的主题。可细看之下,那字间的呼吸变了——更静,更沉,像是书写者落笔前已焚香净手,心无杂念。徐元礼的字就是这样,不靠气势压人,而是以规矩立身,以气韵动人。他的楷书,是礼的化身,是道的具象。</p> <p class="ql-block">金墨写在深色底上,像星辰缀于夜空。这段古文讲的是家族的历史与祭祀的规矩,字迹工整,布局如阵。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后人称徐元礼的楷书“不输晋唐”——他写的不只是字,是秩序,是传承,是千年来未曾断裂的文脉。每一个字都站得端正,如同祠堂前立着的族人,不敢斜视,不敢逾矩。</p> <p class="ql-block">依旧是金色的字,依旧是竖排的格式,内容仍围绕家族与仪式。可正是在这种重复中,我看到了书法的真谛——不是炫技,而是持守。徐元礼一生为九品小官,却以一笔楷书名垂后世。他的字没有权势的张扬,只有文化的坚守。就像这幅字,不喧哗,不取巧,只静静地立在那里,便已胜过千言万语。</p> <p class="ql-block">每个字都住在自己的方格里,规整,安静,像学堂里背书的孩童。楷书的美,在于它的“正”。而徐元礼的正,不是呆板,是历经锤炼后的从容。他写历史,写文化,写的是士人的心气。墨色均匀,笔力内敛,仿佛每一划都在告诉后人:写字如做人,不可偏,不可倚,不可苟且。</p> <p class="ql-block">方格依旧,字迹却更显细腻。这一幅写的是祭祀与礼仪,笔画间多了几分温润,像是冬日里一碗热茶,暖而不烫。徐元礼的楷书最妙处,便在于刚柔并济。他守法度而不拘泥,重传统而有生气。看他的字,如听古琴,声不响而韵长,初看平淡,再看动容。</p> <p class="ql-block">这一幅却有些不同。字还是楷书,格还是方阵,可笔画间透出一股刚劲,像是风雪中挺立的松枝。内容讲的是道德与礼义,字字如钉,入木三分。这让我想起徐元礼其人——官卑职小,却志节不堕。他的字,从不迎合,也不退让,正如他一生清廉自守,笔下自有风骨。</p> <p class="ql-block">“则吾族之幸也夫,道光八年八月,十三世孙和记,桐庐徐元礼书。”</p> <p class="ql-block">这行金书赫然在目,落款清晰,刻工精良。金陵秋田刻——五个小字落在下方,像是一声轻轻的叩首。这是徐元礼亲笔?抑或是后人摹刻?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行字把时间拉回了道光年间,那个书法仍被视作修身之道的年代。他的字,不只是艺术,更是家族的誓言,是文化的信物。</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一篇文字里读到,说这位桐庐徐元礼,不过是个九品县令,却凭一手楷书,被赞“不输晋唐”。他的《吴氏重修草堂记》被奉为楷模,结构精巧,造型优美,有晋人之韵,唐人之法。我忽然笑了——原来真正的大家,未必居庙堂之高。有的人,一生默默无闻,只因一笔好字,便让后人记住了他的名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