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七章:制置嬗变</span></p> <p class="ql-block">从梁武帝置县开始,在800多年时间里,古老的相如县,无论是县治、辖区,都在历史的江河中不断发展与变迁,直至变成今天的蓬安县。</p><p class="ql-block">滚滚嘉陵东逝水,相如古县在历史浪花中时沉时浮。</p><p class="ql-block">“县废名犹在,琴亡台未荒”。这是对相如古县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相如古县历史的慨叹,更蕴含了对相如古县美好未来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span></p><p class="ql-block">《民国蓬安县志稿》记载,早在梁武帝设置相如县之前,西汉王朝就在今蓬安县境内设置了安汉县,县城就在今蓬安县之西南,直至两晋。</p><p class="ql-block">公元507年,梁武帝分安汉而设相如县。隶属梓潼郡。北周时期,相如县归蓬州管辖,当时的州治在今天的营山县境内,相如县治仍在今天蓬安利溪镇两河塘附近。</p><p class="ql-block">隋朝时,蓬州废撤,唐朝时重设蓬州,州治由今天的营山迁至今蓬安茶亭乡蓬池坝,遗址犹存。此时,相如县仍归蓬州管辖,治所迁今天蓬安县锦屏镇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初,朝廷在相如县地域内设置果州,相如县亦被分割设置相如、新政、朗池、岳池等县,一并归果州管辖,一直到宋末元初。当时的相如县县治仍旧在今天蓬安锦屏镇。</p><p class="ql-block">宋以前相如县行政区划如何设置,目前已不可考。</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的一本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由王存主编,曾肇、李德刍共同修撰,其中对当时相如县境内区划设置有相关记载。民国《蓬安县志稿》说:“《九域志》云:相如县有七盘、方山、登井、三溪、永欢、太平、琴台、永安八镇,今皆无考”。</p><p class="ql-block">另据《元统志》记载,当时的相如县有清溪,至瑞兴镇入嘉陵江。而“瑞兴”之名,并不在《九域志》所谓“八镇”之列。究竟“瑞兴”对应当今蓬安何处,也很难考证。</p><p class="ql-block">南宋末年,为抵抗蒙古军队,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迁蓬州及相如、朗池等州、县治所于蓬安境内的运山,筑天生城。</p><p class="ql-block">运山守将张大悦降元后,运山城被毁。元初,蓬州、相如县治一并移至相如县旧治,开启了蓬安历史上州、县同治的时代,相如县亦从果州管辖遂改属蓬州。</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间,朝廷废撤相如县,保留蓬州城。</p><p class="ql-block">清之前,蓬州境内被划为四乡,亦称四路,各路设场。其中,东路有九场,西路有四场,北路有十场,南路有四场,共四路二十七场。</p><p class="ql-block">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蓬州改为不领县的县级散州,州治仍从相如旧治,管辖区域为原相如县地域。</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二年,知州方旭鉴于原蓬州区划分布不均,在仍沿用旧场设置的前提下,分东路为上东路、下东路,分北路为上北路、下北路,设西南路于相如县旧治,领近郊各场。于是,蓬州由清之前辖四路二十七场变为辖七路二十七场,形成了今天蓬安镇乡设置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span></p><p class="ql-block">1913年,民国政府废除蓬州,取蓬州之“蓬”、安汉之“汉”二字,改蓬州为“蓬安县”,隶属于川北道四川省十一行政督察区,并实行新县制。最初设置两区三十乡镇,两区各领若干乡镇。</p><p class="ql-block">及至1942年,民国政府将蓬安分为六区、一镇、三十三乡。镇单独设在县城所在地,乡设置在场所在地,原来没有场而设乡的,按十亭为一乡进行设置,以乡名为场名。</p><p class="ql-block">按1942年的设置,蓬安当时镇乡具体为:城中镇、舟口乡、清溪乡、金甲乡、河舒乡、石孔乡、柳树乡、杜家乡、杨家乡、三杨乡、福德乡、南燕乡、罗家乡、银汉乡、利溪乡、会龙乡、永兴乡、兴隆乡、济度乡、盘龙乡、中兴乡、正源乡、万和乡、广兴乡、平头乡、金溪乡、骑龙乡、徐家乡、鲜店乡、茶亭乡、三兴乡、二道乡、复兴乡、赛金乡。其中,二道、复兴、赛金三乡解放后划归仪陇县管辖,三兴乡划归营山县管辖。</p><p class="ql-block">旧时蓬安一镇三十三乡中,相较而言,城中镇、舟口乡、清溪乡、河舒乡、金溪乡、正源乡、利溪乡显得举足轻重。</p><p class="ql-block">城中镇设置在现在的锦屏镇相如故城之中。近郊的老百姓,原来逢场赶集都在到老县城(原蓬州、相如治所所在地),形成了县城周边乡集会交易的中心场所。</p><p class="ql-block">舟口乡就在老县城对面的嘉陵江岸边,也就是曾经的周子古镇。因为为蓬安水陆交汇之地,历来商贾云集,蓬安当时的邮政、税务、盐政等部门皆设于此。</p><p class="ql-block">清溪乡曾一度为舟口乡所属,此次将其单独划出设乡。因其居于舟口场、河舒场之中,故乡民按照旧俗都到舟口、河舒赶集。</p><p class="ql-block">河舒乡所在地,最初仅有河舒佛寺,并没有场。乾隆四十二年,将原龙凤场迁至河舒,因而命名为河舒场。河舒场离今蓬安县城十五公里,场上居民当时多达四百多家,大宗交易为土连纸。</p><p class="ql-block">利溪乡、正源乡、金溪乡与舟口乡一样,也紧邻嘉陵江,历来也是蓬安交通要地。利溪乡距县城十五公里,当时场镇居民有二百余家,商品贸易比较繁盛。正源乡距县城二十公里,场所在地,建在离嘉陵江水面近百米的山上,故又名望水垭。金溪乡,一名斜溪,距县城十五公里,原来的场设在喻家坝,清乾隆初迁场于今天所在地,场镇居民当时多达三百户,商户多以酿酒、榨油为主。</p><p class="ql-block">民国蓬安各镇乡区属,目前无资料可考。总之,经此新县制设置,蓬安行政区划基本完成了由近代向现代的过渡。</p><p class="ql-block">1947年前,蓬安行政区划又经多次调整,乡镇以下基本实行乡、保、甲制。1947年12月,蓬安在原来一镇三十三乡的基础上,调整为二十四个乡镇,并成立两个指导区各辖12个乡(镇),分别为:第一指导区辖周口、石杨、河杜、杨家、柳树、福德、汉南、罗家、兴隆、永济、会龙、利溪12乡,驻地罗家场;第二指导区辖城中镇、正源、盘龙、广中、金和、平头、诸鲜、徐家、金龙、蓬池、复道、赛金12乡镇,驻地徐家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3】</span></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12日,蓬安解放。当年,行政区划仍按原县、乡镇政区成立解放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950年1月12日,蓬安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设置二道、金溪、周口、罗家四区,区下暂时保持原国民政府的乡、保、甲制,仍为24乡镇。1950年3至5月,县政府对乡镇进行了调整,先调整为37乡,后调整为7区64乡。同年11月,县政府废除旧的保甲制度,县以下设区、乡,乡下设村,全县调整为8区36乡(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52年10月,原蓬安复兴、赛金、双河、二道、岐山、新城等乡划属仪陇,原东升乡划属营山,全县调编为8区、57乡3镇。</span></p><p class="ql-block">1953年,原三兴、高粱乡划属营山,全县调整为8区、72乡、4镇。</p><p class="ql-block">1955年2月,蓬安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全县调整为7区、72乡、4镇。同年11月,将72乡合并为56乡,12月,撤正源、柳树两区,全县调整为5区、41乡、4镇。1956年,再次缩编为4区41乡3镇。</p><p class="ql-block">1958年,蓬安成立人民公社,全县公设4区29社1镇。</p><p class="ql-block">1959年,各公社恢复原地名名称,增设了柳树公社和马回农场,全县调整为4区、31社1镇。</p><p class="ql-block">1961年,全县调整为7区46镇1社,1962年再调整为7区49社1镇。</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破旧立新,更改了全县部分区乡名称。其中,锦屏区更改为东方红区,盘龙区更改为前卫区,金溪区更改为向阳区,河舒区更改为红缨区,罗家区更改为洪湖区,兴隆区更改为英雄区,徐家区更改为红胜区。</p><p class="ql-block">1969年,蓬安成立革委会时,部分区、社再次更名。锦屏、盘龙、金溪、徐家、河舒等区名恢复,曾更名为英雄区的兴隆区再次更名为东方红区,曾经更名为洪湖区的罗家区再次更名为红卫区。</p><p class="ql-block">1980年,原来被更改的区、社革委会更名为区公所、公社。全县所辖7区49社1镇全部恢复1961年原有名称。</p><p class="ql-block">1981年,全国地名普查期间,根据省内区不重名、地区公社不重名的原则,蓬安对两个区、17个公社进行更名,区一级,盘龙区更名为巨龙区,兴隆区更名为兴旺区;公社一级,柏杨更名为白玉,盘龙更名为巨龙,广兴更名为睦坝,中兴更名为高庙,中坝更名为长梁,石门更名为石梁,金城更名为金马,会龙更名为龙蚕,新民更名为新园,杜家更名为碧溪,柳树更名为柳滩,三元更名为开元,兴隆更名为兴旺,永兴更名为海田,大成更名为天成,三合更名为凤石,周口镇更名为城关镇。</p><p class="ql-block">1983年后,公社改称乡,原公社所辖大队改称村,全县至此有7区49乡1镇,598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直到1985年未变。</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蓬安乡镇建制又几经调整。2019年,蓬安进行了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现原39个乡镇(其中镇15个、乡24个)调整为21个,分别是19个乡镇(其中13个镇、6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