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七首乡愁诗词

王二路

<p class="ql-block">秋意渐浓,风过檐角时,总把异乡人的归思轻轻掀起。一片落叶、一缕桂香、一句乡音,都能牵出心底最软的牵挂 —— 那是乡愁,是车马慢时代里,游子对故土最深的惦念;是岁月流转中,藏在诗词里的人间至情。</p><p class="ql-block">乡愁从不是沉重的叹息,而是藏在 “举头望明月” 里的温柔,是 “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惦念,是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的细碎期盼。它在不同朝代的诗人笔下,化作一行行诗句,或淡或浓,却都滚烫。今天,想和你分享 7 首跨越唐、宋、金、元、明、清的乡愁诗词,愿这些文字能安放你我心中的归思,让每一段他乡岁月,都有温暖相伴。</p><p class="ql-block">唐・刘皂《渡桑干》:本是归乡人,却作他乡客</p><p class="ql-block">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p><p class="ql-block">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p><p class="ql-block">——《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五</p><p class="ql-block">刘皂是唐代诗人,生平记载不多,却凭这一首《渡桑干》道尽了游子的矛盾与怅然。他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客居十年,日子久得像结了霜,日日心心念念的都是故乡咸阳。可当终于动身归乡,却要再渡桑干水 —— 这一渡,竟让他忽然回头望着并州,恍惚间,这座客居十年的城,竟也成了 “故乡”。</p><p class="ql-block">乡愁最动人的,从不是 “此心安处是吾乡” 的豁达,而是这种 “两处皆为乡,两处皆难归” 的牵绊。就像如今在外打拼的人,久居他乡,习惯了当地的烟火,可提起故乡,依旧眼热;真要离开他乡,又会舍不得街角的早餐店、楼下的老邻居。刘皂把这种矛盾写得太真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每个在外的人,都能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唐・崔涂《除夜有怀》:除夕他乡夜,相思比雪浓</p><p class="ql-block">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p><p class="ql-block">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p><p class="ql-block">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p><p class="ql-block">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p><p class="ql-block">——《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九</p><p class="ql-block">崔涂是晚唐诗人,一生漂泊,多次应试不第,乡愁在他的诗里,总带着几分漂泊的苦涩。这首《除夜有怀》,写在除夕之夜,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他却在远离故乡的三巴路上(今四川东部),独自守着一盏孤烛。</p><p class="ql-block">“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七个字写尽了除夕的清冷:外面是连绵的乱山、未化的残雪,屋里只有一支蜡烛,映着他这个异乡人的身影。最让人鼻酸的是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离亲人越来越远,平日里相处的僮仆,反倒成了最亲近的人。这种 “矮檐下的温暖”,是漂泊者最无奈的慰藉。</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我们,或许不会再像崔涂那样 “万里羁危”,但总有那么一两个除夕或春节,因为工作、因为距离,没能回家。那时看着窗外的烟火,握着手机里家人的视频,心里的滋味,大抵和崔涂笔下的 “孤烛” 一样,明明灭灭,都是思念。</p><p class="ql-block">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一枕荷风里,乡愁入梦来</p><p class="ql-block">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p><p class="ql-block">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p><p class="ql-block">——《全宋词》卷九百七十一</p><p class="ql-block">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他的词素来精巧,这首《苏幕遮》却写得清新自然,乡愁藏在一片荷香里。初夏时节,他在京城(长安代指汴京)燎着沉香驱散潮湿,清晨被鸟雀的叫声唤醒,看见荷叶上的阳光晒干了夜雨,荷叶亭亭玉立,风一吹,便轻轻晃动。</p><p class="ql-block">眼前的荷景很美,可他却忽然想起故乡 —— 家在吴门(今江苏苏州),自己却在京城久居。他想起故乡的渔郎,想起五月里,和他们一起划着小船,在开满荷花的池塘里嬉戏的日子。那份思念,不是浓烈的痛苦,而是像荷风一样,轻轻拂过心头,带着清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很多人的乡愁,其实都藏在这样的 “小美好” 里:可能是故乡夏天的蝉鸣,可能是妈妈做的一碗面,可能是村口的那棵老槐树。就像周邦彦,明明眼前有 “风荷举” 的美景,可心里最念的,还是故乡的 “芙蓉浦”。乡愁,从来不是因为他乡不好,而是因为故乡有太多 “回不去的旧时光”。</p><p class="ql-block">金・元好问《客意》:西风催客老,归思逐云飞</p><p class="ql-block">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时事益崎岖。</p><p class="ql-block">野狐夜啸山前月,塞马晨嘶碛上霜。</p><p class="ql-block">天道难知胡运在,人情易逐世途殊。</p><p class="ql-block">百年乔木关兴废,一夕平芜变有无。</p><p class="ql-block">——《元好问全集》卷五</p><p class="ql-block">元好问是金末元初的文坛领袖,他的诗多沉郁顿挫,这首《客意》写于乱世,乡愁里带着对时事的感慨。冬夜,他住在简陋的屋子里,灯影青青,枕头孤零零的,看着眼前的世事艰难,心里满是愁绪。夜里能听到野狐在月下长啸,清晨能看到塞马在霜地里嘶鸣,天地间一片萧瑟。</p><p class="ql-block">他说 “天道难知”“人情易变”,百年的大树关乎兴衰,一夜之间,平坦的草地也能变得面目全非。在这样的乱世里,乡愁不再只是对家人的思念,更是对故土安稳的期盼 —— 他盼着故乡的乔木依旧,盼着故土的山河无恙。</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生活在太平年代,不必再经历元好问的 “时事崎岖”,但乡愁里依旧藏着 “期盼”:盼着故乡的路更宽,盼着父母的身体更好,盼着小时候的老房子还在。这份期盼,让乡愁不再是单薄的思念,而是对故土最深的牵挂。</p><p class="ql-block">元・张可久《清江引・秋怀》:秋声敲客梦,归思落谁家</p><p class="ql-block">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p><p class="ql-block">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p><p class="ql-block">——《全元散曲》</p><p class="ql-block">张可久是元代散曲大家,他的散曲清丽明快,这首《清江引・秋怀》只用二十八个字,就把秋日的乡愁写得淋漓尽致。西风带来了万里之外的家信,信里问他 “什么时候回来?” 他没有回答,只是看着眼前的秋景:大雁在红枫满天的天上啼叫,人在开满黄花的地里沉醉,梦里都是芭蕉叶上的雨声。</p><p class="ql-block">最妙的是 “问我归期未?”—— 家信里的追问,他没有直接回应,可秋景里的每一笔,都是答案:雁啼是思念,醉卧是愁绪,梦雨是牵挂。归期未卜,乡愁便像秋日的雨,淅淅沥沥,落在心里。</p><p class="ql-block">我们也常有这样的时刻:家人问 “什么时候回家?” 我们总说 “快了”“再等等”,可 “快了” 到底是多久,自己也说不清楚。就像张可久,面对家信的追问,只能沉浸在秋景里 —— 不是不想回,是身不由己,是归期难定。这份无奈,藏在秋声里,也藏在每个 “等下次” 的承诺里。</p><p class="ql-block">明・徐渭《客中除夕》:除夕无归处,乡心寄墨痕</p><p class="ql-block">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p><p class="ql-block">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p><p class="ql-block">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p><p class="ql-block">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p><p class="ql-block">——《徐渭集》卷二十一</p><p class="ql-block">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坎坷,屡试不第,还曾因精神问题自杀未遂。这首《客中除夕》,写尽了他在除夕客居他乡的悲苦。“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开篇一句,就把除夕的孤独拉满 —— 今天是什么日子?是除夕啊,可我却在他乡,和别人说起自己的故乡。</p><p class="ql-block">他看着别人的儿女长大,自己却在他乡一年年变老;外面战火不断,回家的路渺茫难寻。喝一杯柏叶酒(除夕习俗,寓意辟邪),却压不住心里的眼泪,一行行落下来。徐渭的乡愁,带着个人境遇的悲苦,却也道尽了 “除夕不归” 的心酸 —— 别人的团圆,都是自己的孤单。</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我们,或许不会再像徐渭那样 “戎马关山”,但除夕不能回家的滋味,是一样的。看着别人全家围坐吃年夜饭,自己却在出租屋里煮一碗泡面,那一刻,乡愁就像徐渭笔下的 “泪千行”,明明知道该坚强,可眼泪还是忍不住。</p><p class="ql-block">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山长水远路,乡愁伴军行</p><p class="ql-block">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p><p class="ql-block">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p><p class="ql-block">——《饮水词》</p><p class="ql-block">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出身贵族,却有着细腻敏感的内心。这首《长相思》是他随康熙帝出巡关外时所作,乡愁藏在山山水水和风雪里。他跟着队伍,走了一程又一程山,一程又一程水,朝着榆关(今山海关)的方向去,夜里,上千顶帐篷亮起了灯,壮观却也孤单。</p><p class="ql-block">夜里,风刮了一更,雪下了一更,风雪声吵得他睡不着觉,心里满是乡愁 —— 故乡没有这样的风雪声,故乡只有温暖的家,只有熟悉的安稳。纳兰的乡愁,没有那么多悲苦,更多的是 “他乡的喧嚣,不如故乡的宁静” 的惦念。</p><p class="ql-block">我们或许不会像纳兰那样 “身向榆关”,但总有那么几次远行,或是出差,或是旅行,夜里住在陌生的酒店,听着窗外的车声、风声,忽然就想起家里的床、妈妈的唠叨。那一刻才明白,乡愁不是因为他乡不好,而是因为故乡有 “让我们安心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归思未歇,皆是故乡</p><p class="ql-block">从唐到清,从刘皂的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到纳兰性德的 “故园无此声”,7 首诗词,7 种乡愁,却都藏着同一种温柔 —— 那是对故土的惦念,对亲人的牵挂,对 “根” 的向往。</p><p class="ql-block">乡愁从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能回头望见的光。它可能藏在一碗家乡菜里,藏在一句乡音里,藏在一首旧诗里。就像那些诗人,不管走了多远,不管境遇如何,只要想起故乡,心里就会有一份温暖。</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回家的路越来越近,却总说 “没时间”。可就像诗里写的,“归心日夜忆咸阳”,乡愁不会等我们,亲人也不会等我们。趁风还暖,趁岁月未老,多回故乡看看,多给家人打个电话 —— 让归思有处可寄,让每一段归途,都满是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