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钥 解锁古桥与淀魂<br>——读林莽《寻访十二座连桥遗址》<br> 化晓梅<br> 读过林莽老师的一些诗,比如早期的《深秋》《凌花》,后来的《夏末十四行》《冈拉梅朵》等,我觉得他的诗歌有个鲜明特质:形象深刻,耐人寻味。正如朗读者所言,他的诗极具画面感,读罢总能引发深深思考,余味绵长。下面,我就以《寻访十二座连桥遗址》为例,挑几句谈谈自己的感触。<br> 第一句,“这浩渺的大淀如一把巨大的九弦之琴,它弹奏历史、大地与河流,也弹奏人生的悲欢与岁月的真情”。常人形容白洋淀的辽阔,多会用“一望无际”这类直白表述,但诗人将其喻为“巨大的九弦之琴”,既含古韵,又贴合水乡特质。风吹芦苇的簌簌声、水波荡漾的自然节奏,不正是琴弦轻拨的韵律?而这琴声弹奏的,何止是眼前的水声,更有悠远的历史、人间的悲欢离合,一下子就把白洋淀的“活气”“灵气”与“厚重感”尽数勾勒出来。<br> 第二句,“这些桥上曾有多少车轮粼粼地辗过,曾有多少征战的将士、官宦、商贾和赶考举子的脚步纷纷踏过”。“车轮粼粼”“脚步纷纷”八个字极具张力,一琢磨,眼前便浮现出鲜活画面:古桥上,赶路的将士、奔波的商贾、赴任的官宦、赴京的举子往来不绝,一派热闹景象。简单两句,就把古桥往昔的繁华与历经的沧桑刻画得入木三分。 <br> 第三句,“十二座连桥仿佛一组奇异的密码”。“密码”一词用得极为精妙!只要你驻足遗址之上,便能慢慢“解锁”它的深意:知晓这里曾经的车水马龙,触摸那些留存在桥上的故事。这密码里,藏着燕赵英雄的铮铮骨气,藏着历史沉浮的起落印记,更藏着寻常百姓的烟火温情。这句话看似朴素,实则意蕴深远:所谓“融入其中”,是说一旦踏上这片遗址,我们便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所谓“水波荡漾般扩散”,是说每一个走过这里的人,都会带着这片土地的印记,将其间的精神、教训与善意传递给身边人,再像水波般蔓延至四面八方,流传于后世,渐渐沉淀为民族的底色、国家的记忆。这十二座连桥从来不是冰冷的遗址,而是鲜活的纽带,将古往今来的人、精神与故事紧紧相连,既接地气,又有大格局,这正是它最打动人的地方。 <br> 还有一句,“贯穿我生命的色调一定与这片水域相关”。诗人没有直白言说“我多么爱家乡”,却以“生命的色调”为喻,如同画作的底色,一旦落笔便终生不改。这既说清了白洋淀是他创作与人生的根,更透着岁月沉淀后的笃定与深情:这片水滋养了他,也早已刻进了他的生命里。这种对故土的眷恋,说得格外真切实在。<br> 白洋淀这片水土滋养了林莽老师,滋润了他的诗魂与画笔;林莽老师亦以满腔深情回馈这片水域,反复讴歌它、赞美它。因此,我们既该致敬这片孕育了诗意与精神的土地,也该致敬这位用笔墨为故土立传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