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童心,让向善的种子生根发芽

陈同昌

<p class="ql-block">初一,是孩子从童年迈向少年的关键转角。褪去小学的稚气,他们开始面对更复杂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那颗纯粹的童心容易在规则约束与成长焦虑中悄悄收敛,向善向好的初心、亲近师长的热望也可能随之打折。</p><p class="ql-block"> 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早已给出答案:“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p><p class="ql-block"> 教育初一孩子,恰如培育春木,唯有舒展其天性、呵护其童心,才能让向善的种子生根发芽,让亲师的情感温暖绵长。</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当“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而非压抑束缚。</p><p class="ql-block"> 对初一孩子而言,童心不是幼稚的代名词,而是好奇、热情、率真的底色,顺应童心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在喜悦中主动成长。</p><p class="ql-block"> 这份成长,始终离不开“成德为事”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一切技能与能力的培养,都应是“成其德”的助力。</p><p class="ql-block"> 初一孩子正处于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期,引导他们向善,道理藏在日常的点滴里:当他们主动帮助同学时给予肯定,当他们坦诚认错时予以包容,当他们关注集体时加以鼓励。让孩子在被认可中明白“善”的价值,让童心与善心相互滋养,才能让“向好”成为一种本能。</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切的底色,是师者的温暖。初一孩子褪去了小学时对老师的依赖,却依然渴望被理解、被关爱。</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滋养。对初一孩子而言,呵护童心,是唤醒他们对世界的热爱;引导向善,是滋养他们做人的根基;给予温暖,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正如王阳明所言,顺应天性、以德育心,让师者的温暖如春风化雨,才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守住纯粹,带着向善向好的初心,一生都记得那份来自师者的、穿越岁月的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