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砥砺奋斗

同舟共济

<p class="ql-block">一一黄浦区城管执法局机关退休支部“人民城市”主题教育“三看”活动之二(参观上海档案馆)掠影</p> <p class="ql-block">11月10日下午,上海市黄浦区城管执法局机关退休党总支部开展“勿忘国耻,缅怀先烈”建设人民城市主题教育暨“三看”活动。</p> <p class="ql-block">走进档案馆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句铿锵有力的标语:“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地面,映出斑驳光影,仿佛时间在此刻交汇。绿树环绕,红毯铺地,庄重中透着生机。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静静矗立的建筑,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望着城市的记忆。我们缓步前行,心也一点点沉静下来,准备走进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今天,大家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修缮一新上海红色教育基地之一的上海档案馆,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斯比争胜利80周年.馆藏枯案影像展,以及党从这里诞生上海市珍贵红色档案联展,感受革命先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p> <p class="ql-block">入口上方,“铭记历史 团结一心”的横幅高悬,像一声庄严的召唤。脚下的红毯延伸向展厅深处,两侧陈列着泛黄的老照片和电影胶片图案,仿佛一条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一盆鲜红的花卉静静绽放,为肃穆的氛围添上一抹温度。我们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沉睡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一面灰白色的纪念墙静静伫立,上面镌刻着“铭记历史 团结一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藏档案影像展。墙上的“80”字样与长城图案交相辉映,象征着民族不屈的脊梁。黑白照片中,是战火中的城市、奔走的民众、坚毅的战士。那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击。</p> <p class="ql-block">展板前,“前言”二字金光熠熠,背后是深色背景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讲述着抗战胜利的深远意义。那些字句如钟声回荡,提醒我们:胜利来之不易,精神更需传承。站在这里,仿佛听见了八十年前的呐喊与枪声,也听见了今日和平的珍贵低语。</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灯光柔和,展板与屏幕交错陈列。有人驻足凝视,有人轻声交流,还有人拿出手机记录下某段文字或某张面孔。每一块展板都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那些名字、那些事件、那些牺牲,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真实存在过的血与火。</p> <p class="ql-block">卢湾国旅金牌导游王震同志向老同志们作精彩讲解。他指向墙上的照片,尾尾道来,老同志们认真聆听。展厅整洁,氛围庄重。历史在这里不是被展览,而是被讲述、被理解、被铭记。</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黑白照片静静诉说,有人仰头细看,有人低头沉思。一张张面孔穿越时空,目光仿佛穿透玻璃,直抵人心。一位老人扶了扶眼镜,久久停留在一幅照片前,眼神里有追忆,也有敬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档案,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用生命写就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人们或抬头仰望,或低头细读,神情专注。灯光温柔地洒在每一张照片上,照亮了战士的坚毅、民众的团结、城市的伤痕。有人轻声念出照片旁的文字,像是在与过去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一对身影在展墙前停下,王导指着一幅山峦背景下的文献照片,轻声讲述着。蔡书记侧耳倾听,目光在照片与文字间游走。他们没有过多言语,却透出对历史的尊重与思索。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静默的力量——历史正在被倾听,也被传承。</p> <p class="ql-block">砖墙前,章主任、王林宝等几位老同志低头细看照片旁的文字说明。芮老师戴着蓝色帽子尤为专注,目光紧紧锁定在一张老照片上,仿佛在寻找某个熟悉的身影。砖墙的质感与黑白影像相映,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氛围,让人不自觉地放低声音,生怕打扰了那段沉睡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芮志师举起手机,将墙上排列如电影胶片般的历史照片一一记录。光影交错间,过去与现在悄然连接。他们不只是在拍照,更像是在为历史做一次温柔的备份,把那些不该被遗忘的瞬间,带回到当下,传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上写着“声援营救‘七君子’”,照片中是当年知识分子并肩而立的身影。参观者们或凝视,或低语,仿佛在重温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那些为真理发声的人,曾用笔和信念点燃希望的火种,而今天,我们站在他们的光影里,继续思考何为责任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站在“文艺抗战”展区前,手势生动地讲述着当年文艺工作者如何以笔为枪、以歌为炮。围拢的人群静静聆听,有人点头,有人记录。那些熟悉的旋律、激昂的诗句,曾鼓舞无数人奔赴前线。今天,它们依然在展厅里回响,唤醒着沉睡的民族记忆。</p> <p class="ql-block">“声援营救‘七君子’”的照片下,王建坤仔细阅读说明,与陈志远、贺志平同志轻声讨论。那张户外合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曾是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持,构成了我们今天得以站立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文艺抗战”展区前,人们聚精会神地阅读展板内容。黑白照片中,是演出、是集会、是笔会。那些用艺术点燃斗志的灵魂,从未远去。我们站在这里,不只是观看,更是在承接一种精神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一面浮雕墙震撼人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几个大字鲜红夺目。浮雕中的人物高举旗帜,目光如炬。右侧竖排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字样,像一句誓言,刻进每个人的心里。这不仅是艺术,更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p> <p class="ql-block">王导指着墙上的内容,向老同志们讲解。红色外套在深色背景中格外醒目,手势间流露出对历史的熟稔与敬重。墙上的照片与文字,像一本打开的教科书,而我们,都是其中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四个大字赫然在目,红得炽烈。蒋国琦、章季麟、吉明秀、田安敏等参观者们静静伫立,目光扫过每一段文字、每一张面孔。正是这些在黑暗中挺立的身影,撑起了民族的希望。今天,我们仰望他们,也思考着自己能成为怎样的“中流”。</p> <p class="ql-block">宁志超、陈志远、蔡建华、戴其林、黄靖莺等老同志认真听讲、细仔阅读。</p> <p class="ql-block">“文艺抗敌”展区前,有人拍照,蔡书记、陈主任等交流心得。历史的照片记录着笔与枪并肩作战的岁月。那些用文字唤醒民众、用歌声鼓舞士气的人,同样是战场上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电影胶片装饰旁,陈志远、王林宝、董岗良等安静地阅读、交流。休闲的衣着与严肃的主题形成微妙对比,却也正说明:历史不应只属于课堂,它应融入日常,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一张老照片引人注目,原来是座落在福州路与云南路口天蟾逸夫舞台,马路前人群熙攘。繁体字说明详尽,编号“SC056”像是历史的指纹。该舞台后面便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红色背景衬托出它的分量,仿佛在说: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珍藏。</p> <p class="ql-block">贺志平老师扶正眼镜仔细端详,专注阅读展板。他看得极慢,像是在与照片中的人对话。身后,其他人也在静静观看。这一刻,年龄的界限消失了,所有人都是历史的倾听者。</p> <p class="ql-block">着红色外套的王导正向蔡书记等老同志们讲述一张书桌前的人物照片。桌上书籍文具整齐摆放,那是思想的战场。讲解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在还原一段被遗忘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透明展柜前,吉明秀、田安敏、吕祖栋等驻足研究。历史资料静静陈列,灯光柔和,氛围庄重。每一份文件,都曾是某个关键时刻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正讲述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事件,蔡菊生、贺志平、董岗良等认真聆听。墙上的照片与展板,像一幅幅拼图,拼出那个时代的全貌。我们站在这里,不只是旁观者,更是记忆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蓝色上衣的宁书记举起相机,记录下墙上的内容。身后史主任、王科长两位女士静静观看,面带笑容相互交流。那笑容不是轻松,而是一种理解后的释然——历史虽沉重,但值得铭记。</p> <p class="ql-block">戴蓝帽的芮老师手持手机,专注拍摄墙上的一幅照片。他神情认真,仿佛在为历史做一次私人存档。每一张照片,都是通往过去的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英文版上海中心城区地图,黄浦江与苏州河,以及上海老城厢和跑马场依希可见。</p> <p class="ql-block">陈一泉主任与王锋主任在外滩风景区管理办工作时的老搭当,今日来到上海档案馆参观,忆往昔峥嵘岁月,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感慨万分。</p> <p class="ql-block">王建坤与董岗良亲切交谈参现学习体会。</p> <p class="ql-block">戴主任、陈主任认真翻阅珍贵的历史资科。</p> <p class="ql-block">宁书记与陈一泉、王锋同志亲切交流参观档案史料学习体会。</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城市记忆大厦,他们的宗旨是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