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冬光景好,研学意更浓。11月11日,云南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课教学活动的老师们迎来了第二天的教育盛宴。思想的碰撞愈发热烈,共同体理念在沉浸式学习中持续浸润,每一份专注都在为育人之路添砖加瓦,每一次交流都在为同心之基聚力赋能。</p> <p class="ql-block"> 11月11日上午,林子琪老师的讲座以《红军不怕远征难》课程为载体,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将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绑定,案例鲜活、逻辑严谨。林老师紧扣“共绘同心圆、铸牢民族魂”核心,从跨学科教学设计到实践落地层层拆解,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科联动中自然浸润。从长征精神的共同体价值内核看到了课程的定位;从“抽象概念具象化、情感联结场景化、现实意义活态化 ”的跨学科融合路径设计中,我们看到构思的独到和创意。在课程“历史、价值与实践”的共同体培育多重逻辑构建中,我们看到教学的匠心和睿智。通过跨学科教学,将“万水千山”转化为滋养学生民族认同的“精神河床”,使“共绘同心圆”从教育愿景走向行动自觉。为学科育人提供了创新范本,极具指导意义。参训老师们深刻认识到长征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照亮未来的火炬。通过跨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让年轻一代在诗词中感受豪情,在地图上追寻足迹,在艺术中体验团结,在实践中传承精神。未来,将从自身课堂出发,让长征精神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真正“活”起来,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胡颖慧老师的讲座以《家乡物产养育我》课例为载体,将家乡物产与家国情怀深度联结,案例鲜活接地气,既展现了课堂教学的巧思,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润物无声,极具借鉴意义。透过暖暖的乡情,我们欣喜地看到家乡物产不仅是红土的馈赠,更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第一把钥匙——它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何为根脉相连,何为共生共荣。在记忆里我们触摸到了文化交融的分量,在味觉中咀嚼到历史沉淀的沧桑,在农事里感叹生命共生的茁壮,在炊烟中品味共同体密码的交响……胡老师的分享既彰显了教学智慧,又强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实效,让人受益匪浅。参训老师们深刻体会到乡土教育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中的独特价值。家乡物产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家乡物产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培育。作为教师应善用乡土资源,以物产为媒,以文化为魂,以行动为果,培养既有根脉意识又能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公民。</p> <p class="ql-block"> 陶爱老师的讲座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为抓手,用生活场景搭建法治教育桥梁,案例鲜活、逻辑清晰,既拆解了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又彰显了法治育人的巧思,以生活为媒让法治教育“活”起来。陶老师从教学逻辑、价值导向和社会功能等层面,充分解析了“法治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向赋能”的内在关联;解析了生活化法治教育核心路径中的教学实践要素;解析了从课堂到社会多重维度的价值意义以及实践路径的策略和方法。也让我们看到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升华为凝聚多元民族的“精神法典”。陶老师的分享给予老师们很大启迪,触发了大家新的思考和灵感。老师们对法治教育本质认知得到深化,生活化教学策略获得重要启示,唯有将法律融入生活,才能让法治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以生活为桥梁,以实践为路径,以育人为目标。身为教师,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所学所思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法治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新时代公民贡献教育力量。</p> <p class="ql-block"> 11月11日下午,颜丽老师的讲座立足新课标核心要求,以“实践+探索”为脉络,既深度解读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的政策内涵,又分享了可落地见效的课堂案例。颜老师在核心要点系统梳理中,让大家明晰了新课标的锚点、“多元一体”的重点、实践转化的落点。在具体实践探索分享里,让大家明白了主线定位的意义、目标分层的责任、探索创新的路径。我们既看到学科融合的创意、文化浸润的内涵,也看到了协同破圈的动力、特色案例的精彩……为今后的工作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的图景,为老师们搭建了理论与实践互通的桥梁,也为老师们破解教学难点、创新育人形式提供了宝贵指导和借鉴。参训老师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种子的重要使命。一定要以新课标为指导,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贡献。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所学所思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p> <p class="ql-block"> 11月11日晚,各小组紧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教学大纲初稿”,围绕“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教学策略与实施方法,教学成效与亮点特色,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采用“领会刚要+找出问题+分析研讨+凝聚共识”的方式,畅所欲言,积极热烈,效果突出。</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致认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跨学科特点突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第一注重基础性与启蒙性;第二文化性与情感性并重;第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大家一致认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教学策略与实施方法上应该突出以下特色:一是互动体验式教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课程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二是让技术融合的教学手段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文化活动与实践教学应构成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情感陶冶法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五是差异化教学策略是课程实施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p><p class="ql-block"> 综合交流研讨情况,大家找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一是在内容体系方面,文化呈现表层化,现实关联薄弱。要优化内容结构,深化文化内涵阐释,进一步强化历史与现实关联。二是在教学设计方面,体验活动设计粗放,易流于形式化表演。同时要完善跨学科联动,明确与语文、音乐等学科的衔接点。三是差异教学欠缺,未针对民族地区/非民族地区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四是要加强社区资源整合。将地方特色纳入课程,鼓励学校与本地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p> <p class="ql-block"> 白日深耕终有回响,初冬研学不负时光。第二天的学习在充实中落幕,专家们把学术高度、实践温度与文化厚度熔铸一体,既彰显了权威性,又唤醒了教育者的共情与通感,让我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专家们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视野宏阔,展现了扎实的学术积累和敏锐的理论洞察力。为我们今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奠定了思维基调,也为构建专业赞誉添加了哲学深度。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家精神在场,赋予了实践探索纵深感;认知豁然升级,激发了角色转换的使命感;行动能量灌注,唤醒了立德树人的责任感。思想的火花已然燎原,共同体的信念愈发坚定,愿带着这份沉淀与思考,在接下来的旅程中继续凝心铸魂、笃行致远。</p> <p class="ql-block">文稿:孙卓</p><p class="ql-block">图片:杨茸茸 保诺楠</p><p class="ql-block">编辑:第七小组全体学员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