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艺术的浩渺星河中,总有一些作品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无尽的思考与感动。当我再次凝视那幅名为《父亲》的油画,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走进了那个特定时代下一位老农民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见这张照片,它以一种质朴而震撼的姿态映入我的眼帘。没有华丽炫目的色彩堆砌,没有宏大壮阔的场景铺陈,却在简单的构图与细腻的笔触中,勾勒出一位纯朴憨厚的老农民形象。那大尺幅的画面,宛如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近距离地端详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照片里的他,头裹白布,手端一只旧碗,在阳光的映照下,满脸黝黑。那脸上的皱纹,宛如岁月精心雕刻的痕迹,一道道、一条条,仿佛是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眉弓上挂着大粒的汗珠,在阳光的折射下,晶莹剔透,宛如清晨叶片上滚动的露珠,那是他辛勤劳作的见证。凸出的眉弓、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梁以及宽厚的鼻翼,共同勾勒出一个鲜活而生动的农民形象。而那颗粗黑大颗的苦命痣、仅剩的一颗门牙、半张的嘴、干裂的唇,还有手中那只浑水碗,无一不在诉说着老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凝视着这张照片,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20世纪70—80年代。那是一个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价值观念在悄然转变,主体意识逐渐觉醒。艺术创作也不再局限于宏大的叙事,开始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民的生活,关注身边的琐事。而《父亲》这幅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的创作灵感,源于画家罗中立在大巴山的生活体验,以及对农民那份深深的敬意与深情厚意。在那个年代,农民进城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淘粪,这些肥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为了争夺这些肥料,生产队、公社之间常常发生纷争。画家在附近的厕所里,目睹了农民们为了肥料而守候的艰辛场景。他们不顾寒冬酷暑,甚至在过年时也坚守在那里,只为那一点点能滋养土地的肥料。这种神情和姿态,深深触动了画家的内心,于是,他拿起画笔,开始描绘这些守粪农民的形象。之后,又描绘了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形象,最终,经过反复的构思与创作,形成了眼前这幅震撼人心的《父亲》。最初,这幅画名为“粒粒皆辛苦”,后来改为《我的父亲》,最终去掉了“我的”二字,定名为《父亲》。这一字之差,却让这幅作品有了更广阔的内涵,它不再仅仅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整个时代,属于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农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照片前,我仿佛能感受到老人身上那股特有的烟叶味,他的肌肤似乎在微微抖动,血液在奔流不息。那开裂的嘴唇,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无奈与艰辛;布满皱纹的脸庞,犹如一幅记录着岁月沧桑的地图;手中那只粗劣的碗,承载着他一生的辛劳与希望。那枯黑而干瘦的脸上,布满了如沟壑般、又似车辙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透露出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这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在缅怀过去的岁月,又似在期待未来的美好。它如同牛羊般的善良与纯真,直击我的内心深处,让我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干裂的嘴唇,似乎已许久未曾品尝到水的滋润,那仅剩的一颗门牙,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他曾经尝过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修补过的粗瓷碗喝水,汗水从细小的毛孔中渗出,滑落的瞬间仿佛能听见生活的沉重。稀疏的胡须和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深深印刻着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在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身上,我却看到了另一种力量——一种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期待的力量。尽管生活贫困,尽管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从未抱怨过。只要看到秋日阳光下那金黄的麦田,他的心中就充满了微笑和希望。那晒得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显得如此自然,那是他与土地亲密接触的印记;那纯朴的心境、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都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中立先生通过毫不遮掩的方式,真实地展现了农民的“丑”,却反而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那黄土为面、背天向地的生活场景,以及那混着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见的眼神,都是他对农民一生缩影的深刻描绘。这种真实,并非简单地照搬自然,而是艺术家深思熟虑和独具匠心的创作结果。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面部刻画的极度细致与背景的抽象概括形成了鲜明对比。画家仅聚焦于头部和捧着粗瓷碗的双手,并运用特大的画面,营造出一种不平凡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这张照片采用了一种近乎庄重而简炼、宁静而简朴的对称式构图。画面构图饱满,色彩深沉且富有内涵。容貌的描绘极为细腻,感情复杂而含蓄。尽管细节刻画丰富,但并未影响主体形象的突出。背景运用“丰收”的金黄色彩,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进一步突显了人物形象外在的“苦”与内在的“美”。这种细节的真实,让观众仿佛能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能体会到他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不是一幅普通的照片,它是一种时代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它唤起了人们对普通农民的深厚情感,激发了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让我们看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淳朴善良、勤劳坚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用自己的信念支撑着希望。他们身上汇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力量虽然平凡,却无比伟大,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再次从这张照片前移开视线,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那位于照片中的“父亲”,仿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成为了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代表。他站在那里,用他那饱经沧桑却又充满希望的眼神,看着我们,也看着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而我们,也应该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在那片金黄的土地上,在那一位位像“父亲”一样的农民心中,永远都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