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治理模式筑牢农房建设安居根基

区住建局陳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从“盖房凭经验”到“建房讲规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市“四轮驱动”推动农村自建房安全蝶变</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本报讯 (记者 何晴) “以前盖房子靠‘老师傅’的经验,没图纸、缺监管,住着不踏实。现在设计施工都有标准,还有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盖房子放心多了。”近日,商水县姚集镇村民赵新合在翻建新房时,面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督导组的督察暗访,道出了心中感慨。从“盖房凭经验”到“建房讲规范”,我市正以“四轮驱动”工作机制破解农房建设治理难题,筑牢安全底线,让农村自建房既安全又彰显乡村特色。</h3></br><h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短板,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h3></br><h3>我市农村自建房长期面临“建设无标准、质量无保障”的问题:村民建房多找无资质的“草台班子”,钢筋配比、地基处理全凭感觉;或沿用老图纸甚至无图纸施工,房屋结构安全与抗灾能力无从保障;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安全隐患突出,“建了却建不好、盖了却不安全”成为群众烦心事。</h3></br><h3>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市通过构建科学长效管理机制,创新推出制度、服务、市场、人才“四轮驱动”工作机制,推动农村自建房实现从“无序乱建”到“安全有序”的根本性蝶变。</h3></br><h3>制度先行,织密安全“防护网”。我市出台多项规范性文件,构建“市级指导、县级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责任链条,将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纳入闭环监管,实施分类管控机制,从源头守住安全底线。“现在建房要先备案,工作人员会推荐合格工匠和设计图集,不合规的方案过不了关。”西华县西华营镇自建房审批人员白爱国说。</h3></br><h3>服务下沉,技术护航“零距离”。11月10日,在郸城县石槽镇一处建房工地上,工程师孙宏坤、刘祥正对照图纸现场指导施工,确保地基垫层混凝土标号达标,振捣到位,防止沉降开裂。</h3></br><h3>据介绍,周口各县(市、区)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组织工程师、建筑师深入村组,从规划审核、施工规范到验收把关提供全流程指导,月均现场服务超200次。同时,各乡镇开通建房服务热线,村民遇到技术难题可随时获得专业解答。</h3></br><h3>建筑下乡,激活市场“双赢局”。通过建筑业协会搭建供需平台,我市引导优质建筑企业下沉乡村市场,为村民提供“货比三家”的专业选择。在项城市王明口镇便民服务大厅内,“建筑下乡企业专栏”前常有村民驻足,企业资质、过往案例、联系方式一目了然。同时,全面推广省、市、县编印的标准设计图集,在乡镇服务窗口设置效果图展板,让村民轻松选到安全实用、美观宜居的住房设计方案。选定建房企业的村民黄国玉笑着说:“现在建房企业有资质,图纸是现成的,花同样的钱能盖更安全的房。”</h3></br><h3>工匠升级,锻造乡村“正规军”。我市创新工匠培育模式,聚焦建房规范、安全标准与新型工艺等核心内容,推出4天“理论精讲+现场实操”速成培训。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训工匠10416人。同时,我市建立动态更新的“乡村建设工匠名录”,在乡镇大厅公示工匠等级、擅长工种及过往案例,方便村民“按图索骥”,推动形成了工匠“比技术、比口碑”的良性竞争氛围。鹿邑县试量镇碾李行政村工匠丁国家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结业证书说:“现在培训学规范,拿证后村民选我更踏实。”</h3></br><h3>从“安全无保障”到“宜居有品质”,如今,全市农村自建房合规率、群众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一批结构安全、功能完善、风貌协调的现代宜居农房在乡村拔地而起。“我们将持续深化农村自建房管理改革,不断完善‘四轮驱动’工作机制,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h3></br><h3>来源:周口日报</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