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坛》——徐则臣谈文学的三重境界:与青年作者聊聊写作

《华人文艺家》官方帐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钱江晚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5-11-1211:52浙江《钱江晚报》官方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徐则臣谈文学的三重境界:与青年作者聊聊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潮新闻客户端 徐则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1月8日至10日,第二届《浙江作家》金秋笔会在杭州举行。来自浙江全省的19名青年作家与国内名刊编辑、文学评论家面对面进行改稿与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1月9日,著名作家、《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现场与青年作家交流。结束后,青年作家就创作节奏、投稿的苦恼、写作者的控制力、写作心态、文学直觉等问题向徐则臣请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以下整理自徐则臣的发言实录,潮新闻经授权转载。小标题为编者所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家徐则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与时代同行,从《哥德巴赫猜想》谈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今年是《人民文学》创刊76周年。1949年10月25日,《人民文学》创刊,第一任主编是茅盾先生,封面“人民文学”四个字是毛主席写的。当年创刊的时候,毛主席给我们写了一句话:“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这句话被放在《人民文学》杂志社走廊里,进电梯就能看得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人民文学》创刊号。图源: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76年来,《人民文学》一直与跟共和国同行,一直致力于全面展示当下创作的最优秀成果。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史上的名作,都发表在这本杂志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比如前两天我在重读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是当年《人民文学》的爆款(编者注:发表在1978年第一期)。当年《人民文学》的发行量是每月150万册,据说这一期达到300万册。为了买这一期杂志,很多读者凌晨半夜在书店门口排队,销量特别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人民文学》2025年第11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前几天,10月11号到12号,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很多人提到现在报告文学的影响力、口碑没有过去那么好了,原因在哪?今年第11期卷首我也谈到报告文学,提到了我们杂志的一位老编辑周明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周老师前段时间刚去世,享年92岁。他当年参与策划、编发了那篇《哥德巴赫猜想》。当时编辑部大家一起聊天,觉得应该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现代化进程的火热现实有所反映,希望有人能写一写陈景润这位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找谁写呢?大家聊一聊,觉得徐迟合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采访:陈景润(前排左二)、徐迟(前排右二)、周明(后排中)与黄宗英(左一)、秦牧(右一)等人在一起。资料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当时徐迟先生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但编辑联系之后他欣然答应。之后,周明老师带着他三次采访陈景润,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作品不是很长,但影响特别大。这篇作品踩着时代的节拍、与时代同频共振,所以很多人看了以后特别受振奋,它吹响了科学春天的号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就是我们现在期待的文学与现实之间的那种密切关系,这也是报告文学要承担的责任。《人民文学》期待有这样的报告文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当然,《人民文学》一直是以发小说为主,体例比较传统,就是小说、散文、诗歌、非虚构等这些简单的栏目。我们不希望在栏目设置上过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希望读者看完作品出自己的结论,希望能够把最好的作品呈现出来,所以像《哥德巴赫猜想》《创业史》《山乡巨变》《红高粱》《潜伏》《一句顶一万句》《推拿》,以及后来的《牵风记》《回响》《生命册》等作品,还包括大中小语文课本上的《记一辆纺车》等作品,都在我们杂志上发的。近年中高考的阅读题,很多也是从我们杂志摘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毕飞宇的小说《推拿》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2008年第8期,责编是徐则臣。此外,短篇小说《潜伏》2006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责编也是徐则臣,作者龙一用“徐则臣”的谐音给主角取名“余则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们力图把杂志做成一本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史,这是我们的愿望和努力方向。我们推出了很多好作品,还会推出更多的好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当然,我们有自己的趣味、选择和认知。我们希望除了展示当下文学的最好成果之外,还能够引领文学创作风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本好的文学杂志,应该既是一个好的展览馆,也能展示出某些文学的发展方向。所以每一期刊发之前,我们都一起仔细地推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人民文学》明年会有一些变化,会增加到224页。一方面我们希望给长篇的作品提供更大的篇幅,让读者尽量看到全貌;另一方面也为了照顾读者,部分小字内容将适当放大字号。明年的《人民文学》在内容上会更丰富一点,阅读感受上应该会更好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呼唤“当下的文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今年《人民文学》跟浙江也有很多关联,比如浙江小百花同名演出的剧本《我的大观园》,发在2025年第2期上。第2期杂志比第1期多卖了1万册。前不久在宁波浙江书展上,作者罗怀臻老师到场,我们带去的150多本杂志一抢而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的大观园》主演陈丽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学并非没有读者,好作品大家还是愿意看。这也是在座的各位包括我自己,还能吃这碗饭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今年我们还发了其他一些作品,比如范稳的《青云梯》,我觉得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几个长篇之一。它以云南铁路百年发展史看中国铁路发展、民族奋进图强的过程。这么说比较空洞、大而无当,而事实上,无论多宏大的主题,最终都要落到小的细节上。所有的小细节集中到一起,经过作家匠心编排,最终才能以小见大。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青云梯》跟我们民族有关,跟百年历史、跟云南的铁路史、中国的铁路史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还有一部长篇小说,苏州大学王尧教授的《桃花坞》,非常有意思。透过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把苏州桃花坞这一地方的变迁和整个中国的近代史结合起来。当下写知识分子写得好的作品其实不是特别多,王老师这部我也特别推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还有我们马上要发的《量子幽灵》,一部科幻剧本,作者是南方科技大学三位老师,尹迪、陈跃红、吴岩。去年《人民文学》发了他们三人共同创作的另一部科幻话剧剧本《云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今天(11月9日)上午在西湖文学院成立现场,有一个话题是“未来的叙事:文学与科技的对话和回响”。我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科技时代,但我们的文学还相对滞后。我们文学探讨的问题、我们的“人文之问”很多还停留在农业时代,现代生活一部分也只是刚开始涉及。我们大家都从事写作,你会发现写城市文学特别好的其实不是特别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元代倪瓒的《容膝斋图轴》(局部),倪瓒与马致远差不多同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耳熟能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我说这12个字的时候,大家立马对这些意象有清晰细致的想象,而且能想到意象背后要表达的东西,想到从《诗经》、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这样一个脉络,这是因为古代文学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巨大数据库。但如果你写“钢筋水泥混凝土,高楼大厦咖啡馆”,这些城市里最基本的意象时,你会发现我们可依靠的工具素材特别少,因为这些词汇还没有被充分文学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什么叫“文学化”?当一个词被提到时,你能在它背后看到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它就实现了“文学化”。就像我们谈论鲁迅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的时候,关于鲁迅作品的阐释,哗一下全出来了,你觉得有话要说、有话能说。但对于“钢筋水泥混凝土,高楼大厦咖啡馆”我们无话可说、无话能说,说明我们的城市文学还没那么成熟,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前现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现代化的城市,在北京、上海、杭州,在高楼、玻璃幕墙、先进科技设备环绕的环境里,“小桥流水人家”“无边落木萧萧下”虽然很美,但格格不入,气质有点违和。跟现代城市、现代生活匹配的那个《天净沙·秋思》《登高》在哪里?好像还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就说明,我们的文学对当下生活的介入还远远不够。智能手机、网络、AI、deepseek、豆包、阿尔法狗这些我们日常生活最基本的东西,是否能有效地进入到我们的人文之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纽约客》杂志封面。徐则臣在11月9日西湖文学院揭幕仪式主题发言中,提到了这一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所以我提到《量子幽灵》。它跟《云身》一样,力图让科技和文学形成一个内在的统一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学要科技化,科技也要文学化。在一个科技时代,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文学。我们用文学表现这个世界的时候,应该携带科技的眼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所以作家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如果我们总觉得跟广大的世界没关系,文学就是一个匠人的活儿,我们只需要看经典,模仿、学习、创新就行的话,只在文学内部的问题上打转,我们就变“小”了,我们写的东西就跟当下生活没了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读者看一些作品觉得好是好,但跟自己没有关系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文学的三重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也分层次:第一个层次,能保留一个时代那些最真实的细节;在此之上,更高层次的作品能找到那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气质、疑难、腔调;最高层次的作品,要跟一个时代产生同构关系——用你的作品去结构你的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们说《红楼梦》伟大,不只是说修辞上、故事上伟大,更是说它与那个封建时代保持了某种同构关系,它伟大在这个“同构”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品结构和时代结构保持同一性,这样最高层次的作品还有《战争与和平》。为什么它伟大?你要了解19世纪的俄罗斯,看一部《战争与和平》会豁然开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是我们对自身、对文学的一个要求——我们能否找到这个时代的脉搏,找到它的节拍、节奏?我们要慢慢靠近它,以文学的方式靠近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想,这样的作品肯定会获得读者的欢迎,就像徐迟先生当时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读者去买杂志,万人空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好东西一定有人看。再比如《红高粱》,80年代末大家对抗战、战争文学慢慢审美疲劳了的时候,《红高粱》出来,大家发现“战争还可以这样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觉得对作家来说,埋头干活很重要——认真去写,写作是一个手艺活,有些技术你练不到就不知道它的水有多深、格有多高、这个世界有多广大——但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抬头看天、看这个世界,看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既要有能力掌握这个世界的局部,又要尽力建立对世界的整体感。这个整体感建立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的文学跟今天这个时代之间有距离,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杂志明年以及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努力的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各位都还年轻,思维更敏感、与时代的关系更直接、表达更及物、起点更高,特别期待年轻作家带来我们能想到但写不出来的作品,甚至我们根本想不到、让我们惊喜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转载请注明出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微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朋友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