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孩子拿着一份证书兴冲冲地跑回家,脸上是藏不住的骄傲。我接过一看,是北京师范大学颁发的研究性学习证书,主题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证书设计简洁大方,蓝边点缀,校徽庄重,还盖着新闻传播学院的红章,连角落的二维码都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味儿。</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一开始我们也没太在意这类课外项目,总觉得是“走个过场”。可这次不一样。孩子在准备课题的过程中,主动查资料、做访谈,甚至自己设计问卷,还拉着我们讨论“网络成瘾的边界在哪里”“短视频对注意力的影响”这类问题。我才发现,这哪是普通的课程?分明是一场思维的启蒙。</p>
<p class="ql-block">更让我意外的是,这份证书后来成了孩子在学校评优、争章时的“加分项”。老师特别提到,这种有深度、有实践的研究经历,比单纯的成绩单更能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后来孩子顺利入选团组织积极分子,班主任还专门提到这份来自北师大的认证,“有权威性,也有含金量”。</p>
<p class="ql-block">现在想想,这张薄薄的证书,承载的不只是一个课题的结束,更是孩子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世界的转变。它不张扬,却在关键时刻稳稳托住孩子的成长轨迹。如果说评优、入团是青春路上的一道道门坎,那这份证书,真算得上是默默助力的拍档。</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教育的意义不在轰轰烈烈,而在这样一次认真的投入、一份被认可的努力里。孩子捧着证书说“下次还想做点有意思的课题”时,我知道,那扇通往自主学习的门,已经悄悄打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