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谢家宝树接孟府之芳邻<br><br> 在千年文脉的流转中,“谢家宝树”与“孟府芳邻”早已超越具体家族的范畴,成为中华门风家训的文化象征。福建武平中山镇的谢氏家族,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生动注脚——他们以平民之身承士族之风,用数百年的坚守诠释了“宝树”精神的真谛,更以仁德善行接续着“孟母择邻”的千古佳话。<br><br>一、芝兰玉树,根植寒门<br><br>谢氏一族在武平的兴发,始于明代的谢和。他以贡生之身出任湖口知县,为官一任便造福一方,百姓感念其德而立生祠祭祀。更难得的是他致仕归乡时“两袖清风,囊无长物”,其清廉自守恰如芝兰暗香,为家族奠定了最初的品格基石。<br><br>至清代乾隆年间,谢有隆一脉虽因贫外迁,却将“信义”二字刻入家族记忆。百年后,谢裕楷进士及第后第一件事竟是返乡“搭台还债”——在武所下庙门口设坛公告,凡债主后人凭誓言即可领偿祖债。这一旷古罕见的义举,不仅完成了跨越时空的诚信守约,更将谢氏“宝树”的门风提升到新的高度。<br><br>二、儒林第里,书香传世<br><br>朝阳门内的“儒林第”,见证了谢氏家族文化血脉的延续。咸丰元年的谢春和通过“孝廉方正”特科入仕,获授儒林郎衔。其兄谢春芳为痒生,弟谢春发为儒士,一门书香昭示着这个家族对文化的执着追求。门前那对带圆孔的巨石,既是昔日荣耀的象征,更是家族以文立身的精神图腾。<br><br>三、戎马书生,铁骨柔肠<br><br>谢肇齐将军的出现,为谢氏“宝树”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位集集美师范、黄埔军校、英国皇家空军、美国西点军校教育背景于一身的儒将,一生都在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的士人理想。他训练中国首支装甲部队,主持抗战时期最大的新兵训练基地,在贵州独山浴血阻敌,保卫陪都重庆。这些军事成就的背后,是他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br><br>尤为可贵的是,这位将军始终保持着书生本色。担任凤山军校校长期间,他因开除违纪的蒋孝文而遭报复,却始终坚守教育者的风骨。晚年客居异国仍心系桑梓,临终嘱托家人捐建家乡文化馆,最终由其子谢平昌于2001年完成遗愿,为武平的文化建设种下新的善因。<br><br>四、宝树芳邻,德泽绵长<br><br>谢氏家族的故事,恰似“谢家宝树”与“孟府芳邻”的完美融合。他们不仅注重家族内部的芝兰玉树之教,更以仁德善行成为乡里的典范。从谢和的廉政爱民,到谢裕楷的诚信还债;从谢春和们的书香传家,到谢肇齐的捐资助学——这个家族始终在与人为善中拓展着生命的边界。<br><br>古镇的朝阳门下,“儒林第”的匾额虽历经风雨,但其承载的精神却历久弥新。谢氏一族用几百年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宝树”,不在于显赫的官阶或华丽的宅第,而在于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自觉与家国担当。当馥郁芝兰遇见仁德芳邻,便是中华文明最动人的风景。<br><br>这棵生长在闽西红土地上的“宝树”,以其清芬正气浸润着一方水土,也让我们看到:优良家风从不是世家大族的专利,每一个平凡家族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道德的芬芳远播,使文化的薪火永传。</h3> <h3>谢肇齐,男,清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 中山镇人。民国15年(1926年),考入厦门 集美高等 师范,毕业后,执教于武平中学。后投入 黄埔军校第五期受训,参加 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先后入 英国皇家空军、美国 西点军校深造。历任国民党军师长、副军长及军校教育长、陆军 军官学校校长等职。抗战后期,日军强势攻占贵州 独山,重庆震撼,谢率军防卫,打败日本侵略军,因此殊功,晋升为国民党军中将。1949年去台湾后,任 凤山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时, 蒋介石之长孙 蒋孝文,适在该校读书,目无法纪、校规,该校上下无人可以约束。在多次严重犯法、违规后, 谢将其开除。蒋氏虽表面默不作声,内心则 怒不可遏。一年后,乃以“匪谍”之罪名,将谢免职,办理退役,亦不给工作薪金。谢操守清廉,治军有方,个性刚强,招致不幸。被解职后,台湾武平 同乡会邀请其出任副理事长,与祖国大陆联谊乡情。因夫人和两个儿子都早定居美国,他单独居住台北生活有许多不便,才前往美国。1995年9月3日,在美国旧金山寓所逝世,享年92岁。<br>解放前活动<br>谢肇齐自幼聪慧,唯因赤贫失学,幸得乡中陈姓塾师赏识,予以免束修施教。及长,考入厦门集美师范学院。毕业後依约返乡、执教於县立武平中学。後与集美师范同学林丰炳结伴,步行至黄埔岛,入黄埔军校六期骑兵科。北伐後,经国府考选,於1931年赴英国皇家军校接受西式军事教育。1934年毕业返国,随即进入装甲兵学校前身之陆军机械化学校任大队长,肩负训练中国有史以来首批装甲兵之重责。抗日战争初期,领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大队驻扎岳麓山,继续训练。1941年,接任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新兵训练基地札佐演习场场长职。先後为胡宗南部、宋希濂部和杜聿明部等,训练了大批精悍士兵,成为中国最精锐之抗日部队。1945年初,任98军副军长,率领札佐演习场之全体万馀官兵,协同孙元良之29军,在贵州独山与平塘,击退企图经由贵州攻入陪都重庆之日军。<br><br>抗日战争结束後,於1947年,赴美留学,1948年毕业於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大学。返国後,历任骑兵17旅旅长,陆军32师师长,70军副军长等职。<br><br></h3> <h3>解放后行踪<br>国府迁台後,於1950年任陆军总部第五署署长,1951年转任陆军步兵学校教育长,在任内,步校连续两年被美军顾问团团长蔡斯将军评鉴为国军表现最佳之接受美援单位,蒋介石得知,於1953年,调其为黄埔军校教育长,并著令赴美一年,考察西点军校制度,为军校改制做准备。1954年谢氏返国,被任命为黄埔校史上第五任校长,自27期起,黄埔军校成为国军第一个四年制,毕业时颁授学士学位之军事院校。<br><br>1955年夏,蒋经国长子蒋孝文,进入军校28期就读,因不能适应严格之军事教育,课业亦落後,乃藉口鼻疾,1955年底即退学。另一同期同学为总政治部主任蒋坚忍之子,因成绩不及格遭退训。蒋坚忍迁怒谢氏,乃动用政工系统,罗织「摧残青年」之罪名,将谢氏於1956年初革职。事隔年馀,蒋介石查明真相後,再度重用谢氏,命其为军方代表,会同郑彦棻、李国鼎、沈宗翰、查良鉴等党政人士,参与筹划成立国防研究院,为国府此後二十年之党政军骨干作召训准备。1959年,谢氏与孙运璿、连震东、胡宗南等,同时入该院第一期受训。毕业後,因逐渐掌握实权之蒋经国反对,谢氏未得派任新职。蒋介石乃调其任参军。1960年,蒋介石以对调之名义,将谢氏之职务与三军联合参谋大学教育长龚愚对换,并晋升谢氏为中将。<br><br>谢氏一代儒将,擅诗文,经常在武平同乡会刊上发表诗作。早年除编撰国军经典骑兵手册「马事指针」及轻、重机枪维修与使用手册外,亦常在各国防刊物上发表对战术、战略之研究,迭获国防部年度佳作奖。军旅生涯结束後,曾在台北各大学任英文教授,1975年正式退休。1992年赴美依亲。1995年9月1日,病逝於美国旧金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