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东的美篇

齐晓东

<p class="ql-block">走在西安的街头,巷子弯弯绕绕,烟火气却直扑而来。拐角处一家叫“西安烤肉陕菜”的馆子撞进眼帘,橙色的墙像被夕阳浸透,招牌上的字大得豪爽,仿佛在喊:“来吧,别客气!”门口那个红箭头写着“陕现”,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是“陕现”——陕西的现味,现做现吃。这谐音梗起得妙,像极了本地人说话时那股子俏皮劲儿。穿黑制服的店员坐在小椅上,不吆喝,也不忙,只是静静看着街面,像守着一炉炭火,等风来,也等人来。</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几步,又见一家“吴太狼西安烤”,名字听着像武侠片里的反派,反倒让人记住了。橙底白字的招牌干净利落,门前红毯铺地,像是专为食客铺就的迎宾道。左边一盆粉花娇艳欲滴,右边黄牌子上印着电话号码,仿佛在说:“打过来,随时等你。”这地方不张扬,却处处透着用心。我站在门口犹豫了一秒,鼻尖已经先一步被那股炭火与孜然的香气勾了进去。</p> <p class="ql-block">街对面那家“西安烤肉”更显烟火本色。几张红桌椅摆在门口,像是随时准备招呼路过的熟人。一辆绿电动车停在边上,黑白格子的车贴花里透着点顽皮,像是骑车的人也想带点江湖气。玻璃窗上贴满菜单和促销广告,字迹潦草却亲切,像是老板随手写下的今日推荐。我忽然觉得,这些贴纸不是广告,是生活的注脚——谁家饭馆不是边吃边聊,边聊边加菜呢?</p> <p class="ql-block">转个弯,街角立着个箭头路标,写着“屋里座”——三个字写得歪歪扭扭,却暖得让人心头一颤。屋里座,不是“请进”,也不是“欢迎光临”,而是像老邻居招呼你:“外头冷,进屋坐!”几张红塑料椅随意摆着,没人坐,却仿佛随时会有人拎着马扎出来,泡壶茶,聊两句天气。路灯上“大雁塔”三个字静静立着,提醒我,这烟火人间,正坐落在千年古都的腹地。</p> <p class="ql-block">“吴太狼西安”这家店门口铺着红毯,电梯直通二楼,现代得有些突兀,却又莫名和谐。红椅绿植,玻璃门映着行人身影,像一面流动的镜子。我站在门外,看见自己与街景一同被框进这扇门里——仿佛只要踏进去,就成了这城市夜晚的一部分。这里不像饭店,倒像一个入口,通向某种热气腾腾的生活仪式。</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川湘小炒”的招牌上有山形图案,底下黄灯暖照,像从山间透出的一缕炊烟。红地毯铺到门口,两旁绿植生机盎然,门敞着,里头的笑声隐约可闻。我虽未入内,却已想象出那盘辣子鸡丁的油亮光泽,和一碗米饭被迅速扫光的模样。这种店从不靠噱头,它知道,真正的吸引力,是让人走得进去,坐得下来,吃得安心。</p> <p class="ql-block">昌德酒店的玻璃门敞着,绿植静立,像城市中一处安静的呼吸点。旁边“曹氏肉脖”的红招牌热闹得很,海报贴得层层叠叠,像是老板每天都在更新今日的得意之作。再往右,“川福城”的电子屏闪着菜单,光色流转。这条街,是安静与喧嚣的交界,是旅人落脚与食客寻味的交汇处。我忽然明白,一座城的温度,往往不在景点,而在这些不经意的转角。</p> <p class="ql-block">一辆浅绿SUV停在“牛羊肉小炒·烧烤”前,轮毂黑亮,车窗映着招牌的红黄灯光,像被晚风染上了一层油香。这车像是刚从城东赶来,专为这一口烟火而来。我甚至能想象车主熄火下车时,深吸一口气的满足神情。这顿饭,不是随便吃吃,是特意奔赴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海清斋铜锅涮肉”门前几把绿塑料椅随意摆着,墙上海报写着“老北京风味”,可这地儿明明在西安。我笑了——在这座城,南北风味早已不分彼此。铜锅、炭火、羊肉片薄如纸,一家人围坐,话比菜多。这哪是吃饭?分明是把日子涮进热汤里,暖一暖,再继续走。</p> <p class="ql-block">“旺马祖”这名字听着陌生,招牌却是黑白红的极简风,像从现代诗里跳出来的句子。灰砖地干净得能照见人影,一辆摩托斜靠右侧,头盔挂在车把上,像是主人刚进门,顺手撂下的。左边一盆绿植静静生长,不争不抢。这里不像饭馆,倒像某个文艺青年的私藏据点——安静,有格调,却也不拒人千里。</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处幼儿园门口,心突然软了下来。熊猫雕塑憨态可掬,橙色装饰在绿植间跳跃,像是童年本身的颜色。几件小玩具散落一旁,仿佛刚有一群孩子笑着跑开。高楼在后,树木在侧,而这里,是城市里最柔软的一角。我驻足片刻,想起小时候放学路上,总想多玩一会儿,不肯回家。如今走过这里,才懂那种“再玩五分钟”的执拗,是多么珍贵的天真。</p> <p class="ql-block">这一路走来,从烤肉到小炒,从酒店到幼儿园,西安的街巷从不只属于历史。它活在橙色的招牌里,活在“屋里座”的箭头下,活在电动车的后视镜中,也活在孩子笑声落下的地方。我不过是个过客,却在这一砖一瓦、一灯一椅间,尝到了这座城最真实的味道——不是景点里的复刻,而是生活本身的原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