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玲的美篇

余清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红色薪火,照亮课堂——乐平市博物馆“红色故事进课堂”活动纪实</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微风送爽,红色薪火相传。11月12日下午,乐平市博物馆一行五人带着深厚的红色情怀与珍贵的历史故事,走进了镇桥中学的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这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深入血脉的寻根之旅。</p> <p class="ql-block">  课堂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开始。博物馆的讲解员用生动而深情的讲述,将三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娓娓道来,在孩子们的心中点亮了一盏不灭的“明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 三盏明灯:照见历史的温度</b></p><p class="ql-block">第一盏灯 : “汪岐芬与一把松木椅”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故事从“汪岐芬与一把松木椅”开始。当讲解员讲述这把看似普通的椅子,如何陪伴一位革命者度过漫长而坚定的岁月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当得知方志敏曾在这把椅子上与战友彻夜商讨革命大计时,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铅字,而是化作可触可感的温度,让"忠诚"二字在少年心中有了具象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第二盏灯 : “智取九林炮台”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智取九林炮台”的故事,则带来了智慧的闪光。没有浓墨重彩的炮火渲染,只有环环相扣的谋略与胆识。孩子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兴奋的光,仿佛亲历了那场以智取胜的战斗。他们明白了,英雄的史诗里,不仅有热血与牺牲,更有冷静的头脑与无畏的担当,这正是“青春”在战火中最绚烂的绽放。</p> <p class="ql-block">第三盏灯 : “永不消逝的红军棚”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当讲解员讲述“永不消逝的红军棚”和方志敏的故事时,将课堂的氛围推向高潮。那个在风雨飘摇中为革命战士遮风挡雨的简陋棚子,早已超越了其物理存在,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艰苦卓绝,却永不垮塌。它与方志敏的名字一起,铸成了“忠诚、奉献、清贫、担当”的丰碑,深深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灵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二、血脉觉醒:从“聆听”到“共鸣”</b></p><p class="ql-block"> “老师,为什么听这些故事,我的心会跳得这么快?”一位学生的提问,引发了最动人的互动。</p><p class="ql-block"> 老师的回答饱含深情:“因为,红色文化从来不是课本里冰冷的文字,它就静静地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乐平人的血液里。 我们脚下这95万人民共同生活的土地,是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热土。你们的感动,正是血脉深处红色基因的苏醒与共鸣。”</p><p class="ql-block"> 这一刻,历史从书本中站立起来,成为了可感、可知、可传承的生命记忆。</p> <p class="ql-block"><b>三、 传承与梦想:当红色基因遇见中国梦</b></p><p class="ql-block"> 课程的最后,老师将红色基因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同学们,我们重温历史,是为了照亮前路。这盛世如先辈所愿,这精神由你我传承。”</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乐平95万人民对历史的告慰,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承诺。红色故事走进校园,其意义正在于此——它是一盏“明灯”,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指引人生的方向;它是一粒火种,将红色的基因注入新时代的脉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孩子们齐声说出“精神由我传承”时,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力量。这盏由信仰点燃的灯,必将穿越时空,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青春力量。</p><p class="ql-block"> 红色,是乐平永不褪色的底色;传承,是我们对历史最崇高的敬礼。今日播下的种子,明日必将长成参天大树。这红色的薪火,必将在孩子们的接续奋斗中,生生不息,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图文:余清玲</p><p class="ql-block">‍一审:汪保焱</p><p class="ql-block">‍二审:夏汉喜</p><p class="ql-block">‍三审:董徽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