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红尘炼心,人生道场,可在这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些事情,能够跨越历史的时空而轻轻触摸自己的灵魂深处,从骨子里留下一份感慨与敬畏,它承载着厚重的情感,并给予无限的力量,凝聚成一种崇尚的精神而得以传承与弘扬。每当想到这些,我便不由自主就会想到跻身于深秋的荷塘,尤其是那满塘残荷的景象。说实话,我向来对冰融雪消后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新绿有些从心里佩服,敬畏它们从冰封大地走来,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与无限的生命力。可自从漫步于这深秋的荷塘边,观赏了这初冬的荷塘里的景致后,倒也从心里对这荷塘里的守望者有了一种更深情和更厚重的认识了。立于这暮秋的荷塘边,有人叹息花开花落的凄凉与落寞,有人哀怨满目疮痍的萧瑟与沮丧,有人惋惜落花流水的哀怨与惆怅,而我却看到了令人刻骨铭心和令敬畏的别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我时常踏着晨露,沐浴着朝阳,到附近的荷塘边走一走,逛一逛。在这深秋的时节里,满塘的荷已失去了夏日的郁郁葱葱与光鲜亮丽,荷叶已经是在风吹日晒中变得面黄肌瘦,无精打采的踡缩着,边缘参差不齐并且撕裂开来,如被剪开的破旧的百折裙的裙摆,那皱纹满面的脸上镌刻着饱经风霜的憔悴与疲惫,每一道皱纹里好像是都写满了峥嵘的岁月,珍藏着人生历程中的故事,微风掠过荷塘时,荷叶便随风摇曳,发出簌簌的声响,如同在浅吟低唱的过往云烟里故事,寂寞难耐的树叶也如纷飞的彩蝶般,三五成群地簇拥到荷塘,躺在残荷下聆听那娓娓道来的传说。这塘中的残荷,它们有的颔首低眉,仿佛在沉思过往;有的虽然说如风蚀残年,体弱多病的老人却依然依附在已很脆弱有的荷梗上,不离不弃;有的则竭尽全力地彰显着那残留在叶中的微不足道的褪了色的绿色,用最后的坚强来守护垂危的生命与希望。最值得令人称道的是那荷梗,它们在坚守了一个夏,熬过了一个秋后,虽然说是疲惫不堪,却依旧顽强地坚挺着,用它们那纤细而坚韧的身躯去守望着荷塘里这遍体鳞伤的风景。它们在荷塘中参差不齐,纵横交错,支撑着一朵朵残荷,一片片枯叶,如同在呵护着一个个残破的旧梦。一向都喜欢鹤立鸡群张扬个性的莲蓬,在这暮秋初冬的日子里,也不在炫耀与显摆自己的丰盈果实,孤傲与清高也失去了昔日的光环,衣襟怀抱里的莲子早已散落的无影无踪,自己只有用那空无一切的眼睛来审视这个大千世界的风起云涌,四季轮回了。</p><p class="ql-block"> 残荷虽然说是风光旖旎的青春靓丽已消失殆尽,可它们依然如历经沧桑的舞者,芳华虽已不在,但风骨犹存,以别样的姿态给人们展现着另一种妩媚,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不拔与老当益壮的风采,哪怕被风雨侵袭的只剩一条纤细而柔弱的荷梗,也没有失落,没有沮丧,没有灰心丧气与妄自菲薄,依然努力坚挺着不屈不饶的身体,昂首挺立。曾经娇艳欲滴,亭亭玉立的荷花,如今虽已花已凋零,瓣已枯萎,但那历经风霜雨雪的残技枯叶,如同枪林弹雨洗礼后的战士一样,倔强而执着地坚守在这荷塘中,如捍卫自己的尊严与荣耀一样,守护着滋养自己的那片天地,大义凛然地面对着岁月的考验。在这初冬的时节里,在这冷风与寒霜里,在这落叶飘零的时空里,却彰显着一种深邃而内涵丰富多彩的美。在这初冬的风雨飘摇中,残荷虽然凋零与落寞,但它依旧守护着顽强的毅力,傲然挺立,充满希望与信心地挺立着,哪怕直到油尽灯枯的生命的最后一刻,它都不放弃对生命的坚守,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不放弃展现自己那斗志昂扬的精神,期盼着春暖花开时节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憧憬着绚丽多彩的“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想蕴含在残荷风骨中的这种哲理与信念也许就是残荷的灵魂所在吧,这残荷魂也许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另一种写照吧。</p> <p class="ql-block"> 透过满目萧瑟与略显颓废的荷塘中的景色,我仿佛追溯到了深藏在这荷塘深处的那坚韧不拔与坚强不屈的灵魂。在历经沧桑,沟沟壑壑的日月星辰构筑的岁月里,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这夏日的荷塘美景写成了诗,绘成了画,谱成了曲,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雄伟与壮观展现在人们视野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与清正廉洁描述在人们的生活里,把《荷塘月色》的宁静与柔美揉搓在人们的心情里。而白居易笔下残荷的那份“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不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蓑丛一匝看。”(白居易 《蓑荷》)里的坚韧不拔,矢志不渝;郑板桥诗中“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郑板桥 《秋荷》)所赞美的那种高洁,切不如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名扬天下。可我只觉得,这荷远非就是这文人墨客手底下的一朵清莲,而是如历经磨难考验后的一朵灯塔,如鞭拓后遍体鳞伤的英雄,如长征途中雪山草地上逐梦者们的衣衫褴褛,如铡刀面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柔弱的身躯,如刑场上婚礼所展现的昂首挺胸高歌中的凄美,如马町场上的仰天长笑里的悲壮与沉默,如朝鲜战场上长津湖畔冰天雪地里滚烫的热血,如沙漠戈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铮铮誓言。同时,也令人联想到了战火硝烟由“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孤勇者撕心裂肺的呼叫,想到在大漠孤烟里执着地坚守着,千年不腐不倒的胡扬。这残荷,虽然已经是在峥嵘岁月的风风雨雨中已疲倦的如残败的落叶,这暮秋的残荷,也许被人们赋予具有了新生命的传说,暮秋的残荷也许已走出了风景的范畴,凝结成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引领着一切美好发展的方向,但这残荷的精魂永远都是凝聚着理想与信仰的。</p> <p class="ql-block"> 看到残荷也情不自禁想到了自己渐渐老去的容颜,当年意气风发,而今步履蹒跚,当年激情澎湃,而今暮色苍茫,可垮掉的是身体,而不是灵魂,流逝的是岁月,而不是信念。用那份顽强与不朽,坚韧与执着捍卫着沙漠的胡杨,尽其所能极力来彰显一种伟大的精神吧。</p><p class="ql-block"> 这残荷在荷塘中的守望的已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阵地,也已不单纯是一片滋养过它的土地,而是那矢志不渝的信仰,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残荷面对风吹雨打中生活的考验时,精神尚能如此,当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与失败时,难道不如一朵残荷吗?虽然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有每个时代的时尚,有每个时代的理念,但有些精神与信念却是不会随时光流逝而会褪色或湮灭的,是持之以恒的,并且将会传承与弘扬中得以发扬与光大,我想:这坚韧不拔,坚强不屈,勇于在艰难险阻中顽强抗挣,竭力在风霜雨雪的磨砺中呵护生命,永不言败,自强不息的残荷之魂,也许就是对这种精神在斗转星移的历史长河中一种最完美的诠释与注解吧。我不知道残荷所蕴含着心这种精神称不称得上,鲁迅先生笔下的“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鲁迅《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但我依然觉得这种精神应该是永恒的,并值得去传承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