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剑身布满黑色菱形花纹,纹饰清晰精美,剑格两面铸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p><p class="ql-block"> 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同心圆,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共8个字,虽经专家仔细辨认,并送到北京呈请郭沫若帮助辨认,也只认出8个字当中的“越王自作用剑”6个字,另外2个字始终辨认不出。</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历经勾践、鹿郢、不寿、朱勾、无疆等……直至公元前334年被楚国所灭止,先后有9位越王,这把剑又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作”?</p><p class="ql-block"> 看来只有弄清宝剑上的越王的名字,也就是其中关键的两个字,才能做出定论。 </p><p class="ql-block"> 这桩考古界的历史疑案,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被古文字学家唐兰辨认出来是“鸠浅自乍”。</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乍”字,专家考证为通假字“作”字,连起来读便是,“越王鸠浅自乍(作)用剑”,即是越王勾践特意让人制作的一把自己随身使用的宝剑。</p><p class="ql-block"> 由于持剑者的身份显赫,又由于这把剑的制作贵重特殊,故又被称作“王者之剑”,或“天下第一剑”。</p><p class="ql-block"> 说起剑的历史,已有好几千年,世人尊其为“百兵之祖”。</p><p class="ql-block"> 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成为历朝历代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所追捧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不过究竟是谁发明了剑,还是一个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有人根据《管子·地数篇》中“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此剑之始也”的描述,判断剑出现于轩辕黄帝时代。</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说剑出现于殷末周初,《逸周书·克殷》记载,牧野之战取得胜利后,武王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此“轻吕”古书释为“剑名”。</p><p class="ql-block"> 据考,“轻吕”实际上是突厥语,而周人出身戎狄,比商人更容易掌握这种兵器,于是便有人推断,剑是从西亚通过游牧民族传入中国。</p><p class="ql-block"> 无论剑是由谁发明,剑的历史悠久,被后人称之“百兵之祖”,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 到了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冶炼技术也逐渐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范了铸剑法则,使剑成为最主要的短兵器,并成为社会各阶层必有之佩备。</p><p class="ql-block"> 从这把历经风雨沧桑的“王者之剑”,依稀可以看见,当年手执宝剑的吴越勇士们,虎背熊腰、血胆之人,在两军阵中冲杀呼啸,生死相搏,奋厉锋锐;</p><p class="ql-block"> 宝剑的剑身,闪烁着公元前五世纪上叶,彻地连天的阳光,猩红欲滴的血影,灼人的回光与幻影,象一枚漩动于空气中的远古黄叶,飘摇而下。</p><p class="ql-block"> 激荡着2500年后历史时空,白云苍狗,梭梭而过,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怀,踌躇于岁月之中,缭绕不散……</p><p class="ql-block"> 再来说一说这把“王者之剑”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对“王者之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专家主要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越王勾践(鸠浅)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把剑很有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剑赐给了某一位贵族,于是便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说:即是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两军作战,楚军将士缴获了这把宝剑,带回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埋藏在历史尘埃……</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由这把不同凡响的“王者之剑”,经唐兰等众多专家考证,越王勾践又名“鸠浅”。</p><p class="ql-block"> 皆因吴地一带“勾”、“鸠”读音相同是故;越王勾践的“践”,又与“浅”音相同。</p><p class="ql-block"> 千古之谜,终于尘埃落定,原来越王勾践也姓“鸠”,“鸠图腾”的图腾崇拜者,“鸠民”的后人。</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永祥,笔名金月。中国作家杂志社签约作家、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芜湖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插过队,当过兵。在省以上刊物创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多万字,有的并获奖和被翻译介绍到国外。</p><p class="ql-block"> 其中小说《浴锅灶》获2012年度《小说选刊》一等奖,同时获得由中国小说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小说奖。</p><p class="ql-block"> 近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上海一家影视公司正筹备投拍。</p><p class="ql-block"> 出版个人专著20多部,其中《鸠兹城源》《锻红尘》被上海图书馆收藏;《CHINA繁昌窑》被列为芜湖市对外接待礼品,赠送视察观光重要来宾。</p><p class="ql-block"> 大型水幕舞台剧《印象青弋江》文学顾问、总撰稿。</p><p class="ql-block"> 曾应邀赴俄罗斯参加《远东笔会》,赴河南云台山参加《全国传奇文学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p> <p class="ql-block">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 2016年 • 6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