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汇丰银行穹顶壁画

辛遨

<p class="ql-block">站在那穹顶之下,抬头望去,仿佛整个宇宙都凝聚在头顶的圆形壁画中。太阳的光芒从中心洒落,金色的线条如潮水般向外涌动,裹挟着神话人物的轮廓,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光明与秩序的古老寓言。蓝与金交织的背景,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一种无声的宣言——这里曾是远东最辉煌的金融殿堂,而它的天空,由艺术与信念共同撑起。</p> <p class="ql-block">我曾读过一篇旧文,讲的是外滩汇丰银行穹顶壁画背后的守护者。文中提到陈植,这个名字不像梁思成那样家喻户晓,却同样在建筑的土壤里埋下了深根。他是那一代人中少有的将西方技艺与东方情怀融于一身的建筑师。文章下方那张黑白照片里的他,目光沉静,仿佛早已预见了那些关于“去”与“留”的争论。</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他,西装笔挺,领带一丝不苟,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那时的上海,外滩的建筑群正以一种近乎骄傲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而他,就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用图纸与砖石书写中国现代建筑的初章。人们记得汇丰银行的辉煌,却很少追问,是谁在关键时刻,为这座穹顶挡下了拆除的锤子。</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那群并肩而立的人,穿着正式,神情庄重。他们是那个年代的建筑先驱,从清华园走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课堂,又带着满腔热忱回到故土。陈植与梁思成虽走的路略有不同,却同样选择了用建筑回应时代的叩问。他们共同创办的华盖事务所,不只是设计了几栋楼,更是在为中国建筑的现代性寻找坐标。</p> <p class="ql-block">后来,当有人提议将穹顶壁画彻底清除,认为它是“殖民的印记”时,陈植站了出来。他没有高声呐喊,只是平静地陈述:艺术超越政治,美属于所有人。那幅描绘太阳与女神的壁画,不只是装饰,更是一种文明的对话。他坚持保留,不是出于怀旧,而是出于对文化尊严的敬畏。最终,那抹金色的光,得以继续照耀大厅。</p> <p class="ql-block">汇丰银行大楼的外形,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圆顶高耸,柱列庄严,每一块石材都仿佛在诉说一种不容置疑的秩序感。它不模仿,也不迎合,而是以古典的语汇,在黄浦江畔写下属于远东的篇章。我常想,这样的建筑,若没有像陈植这样的人去理解、去守护,或许早已在时代的洪流中失语。</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厅,壁画在头顶铺展,大理石柱撑起整个空间的气度。阳光透过高窗洒下,光影在浮雕间游走,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这里曾是金钱流动的中枢,如今却成了历史呼吸的场所。每一处雕饰,每一道线条,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奢华,从不是金玉堆砌,而是对美的执着与尊重。</p> <p class="ql-block">那道大理石拱门,像一道时间的门廊。两侧的壁画静静讲述着不同城市的神话与象征,而脚下的黑白地砖,如棋盘般延伸,仿佛在引导人走向某种庄严的仪式。吊灯悬在中央,虽不常亮,却依旧保持着昔日的风度。这里的一切,都在低语:有些价值,不会因用途改变而消失。</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的柱子粗壮而沉稳,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绿植在一旁静静生长,游客坐在沙发上低声交谈,脚步轻得怕惊扰了这片宁静。天花板上的几何图案,像是某种古老的密码,记录着设计者的匠心。我站在这里,忽然明白,为什么陈植要坚持留下这些——它们不是过去的残骸,而是未来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楼梯间的时钟依然走着,大理石扶手被岁月磨得温润。黑白相间的地砖如乐谱般铺展,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节奏上。门框的雕饰依旧清晰,仿佛在说:即使功能更迭,形式之美仍值得被珍藏。这座建筑,从银行变为博物馆,身份变了,灵魂却未曾迁移。</p> <p class="ql-block">穹顶上的壁画,不只是太阳与女神。它还描绘了纽约、伦敦、东京的轮廓,那些城市的剪影被编织进希腊神话的图景中,象征着金融世界的全球视野。而这一切,又被安放在上海的天空下,形成一种奇妙的对话——东方与西方,神话与现实,过去与未来,在这里交汇成一片金色的光晕。</p> <p class="ql-block">如今,人们走进这里,抬头看见的不只是壁画,而是一段被挽留的历史。那些来自罗马与希腊的神祇,在黄浦江畔继续讲述着关于智慧、力量与美的故事。陈植当年的选择,让这座穹顶没有成为废墟中的遗憾,而是化作一座桥梁,连接了不同时代对美的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