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称/美篇家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57030900</p><p class="ql-block">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编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是「小升初」阅读训练的必修课程</p> <p class="ql-block"> 我曾多次进藏,但都与纳木措擦身而过,除了行程计划安排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因素所致。2025年6月是我第四次来到西藏拉萨,为弥补与纳木措失之交臂的遗憾,实现一赌高原明珠靓丽风采的美好愿望,在向拉萨相关旅行社提供身体健康信息后获准,于次月21日搭乘旅行社车辆前往心中由来已久的向往之地一纳木措旅游胜地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21号这天清晨,拉萨的天空湛蓝到极致。我搭载的旅行越野车沿京藏公路行驶。约1小时光景,司机将车缓缓驶入京藏高速北京方向的观景台停放。下车后随游人来到高处观赏四周美景。眼前,游人如织,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仿佛是置身于一场鹊桥会的仙境之中;远处,念青唐古拉雪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不禁想起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p> <p class="ql-block"> 随后,离开观景台,车继续㣔驶在京藏高速上。半个时辰,离开高速,沿省级公路行驶至那根拉山口。</p><p class="ql-block"> 那根拉山口,位于海拔519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巅,是通往纳木错的必经之路。寒风猎猎,五彩经幡在风中翻飞作响,藏民视此为神圣之地,挂满经幡以表敬畏。山口石碑镌刻着海拔高度,远眺可见纳木错碧蓝湖水与天际交融,如一面宝镜嵌于苍穹。藏民在此祈福,游人也在此许愿,玛尼堆上刻满经文,风过处似诵经声不绝。雄浑山势与苍茫草原交织,令人心生征服之叹。</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p><p class="ql-block">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仓央嘉措《那一世》</p> <p class="ql-block"> 那根拉山口的庄重仪式结束后继续上路,当车辆翻过那根拉山口时,那片传说中的蔚蓝毫无预兆地撞入眼帘——仿佛天神不慎打翻了调色盘,将最纯粹的蓝泼洒在了世界屋脊。高原的山风凛冽如刀,却割不断那扑面而来的震撼,纳木措静卧在雪山环抱之中,宛如一枚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天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覆盖着万年冰雪,在阳光下闪烁着圣洁的光芒,湖水与长天一色,澄澈得让人几乎要忘记呼吸。这一刻,我突然想起了《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课文中的描述:“纳木错湖就像是大自然的一面镜子,映照着天空的颜色和周围的山峦。”眼前的景象,不正是这句话最完美的注脚吗?</p> <p class="ql-block"> 越野车驶过凸凹不平的碎石路面,颠簸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我与车上的游客朋友们一样,克服心理障碍,战胜高反袭扰,终于顺利抵达纳木措旅游中心。下车后,在导游老师的带领下换乘景区摆渡车,片刻便抵达站点。接下来,同车人相约而至地走近湖岸,正式开启纳木措的游学观光活动。</p> <p class="ql-block"> 漫步湖边,一种惊叹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与许多湖泊被岩石或沙滩环绕不同,纳木措的岸边散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它们被湖水冲刷得光滑圆润,静静地诉说着地质变迁的漫长故事。更令人惊奇的是,湖岸线上可以看到明显的“阶梯状”痕迹——那是湖水逐渐退缩留下的印记,如同树木的年轮,记录着湖泊的青春与衰老。</p> <p class="ql-block"> 然而,与我们同行博学多才的导游老师却指着一处被淹没的玛尼堆说:“近十年来,纳木措不仅停止了退缩,湖面还在不断上升,湖水变得越来越宽广。”这看似矛盾的现实,正是我们此行要探究的核心谜题。</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个高原湖泊反而“逆势生长”?导游老师带领我们展开了一场生动的科学探究。我们分组测量湖水温度,采集水样,记录湖岸线变化。通过数据分析,我们逐渐理解了课文揭示的奥秘:“冰川融水增加和降水增多,是纳木错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原来,气候变暖导致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加速融化,同时印度洋季风也带来更多降水,共同滋养着这片圣湖。一个牧马的藏族少年平措告诉我们,他家祖辈传下的牧场已被湖水淹没了一部分,但他的父亲说:“圣湖有自己的生命,它会呼吸,会成长。”</p> <p class="ql-block"> 科学探究之外,纳木措的文化意蕴同样令人着迷。我们遇到一位转湖的老阿妈,她手摇转经筒,沿着湖岸虔诚地磕长头。老师解释说,在藏传佛教中,纳木措是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信徒相信绕湖朝拜能够积累功德。望着老阿妈消失在湖岸线的背影,我忽然想到:科学告诉我们湖水为何上涨,而信仰则赋予这种变化以意义。或许,纳木错湖就像是大自然的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天空,也映照出人类对自然的不同理解方式。</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我们住在湖边的帐篷旅馆。高原的星空低垂得仿佛触手可及,银河如一条发光的丝带横跨天际。没有光污染的纳木措夜空,成为了我们最好的天文课堂。导游老师指着星空讲述宇宙的浩瀚,而我想的却是:在这片星空下,纳木措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见证了地壳的抬升、气候的变迁、文明的兴衰。与这永恒相比,人类对自然的所谓“改造”显得多么微不足道。</p> <p class="ql-block"> 离别前的黄昏,我独自坐在湖岸边,看夕阳将湖面染成金红色。我想起了课文的结语:“纳木错湖的变化,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一种回应。”是的,纳木措的扩张既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气候变化的确凿证据。这趟游学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真正的“游”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成长。在科学与信仰之间,在变化与永恒之间,纳木措教会我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面对纳木措的浩瀚,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感油然而生。但同时,能够理解这浩瀚背后的科学原理,能够感受这浩瀚带来的心灵震撼,又是何等幸运。或许,这就是游学的真谛——在行走中学习,在探究中感悟,最终找到自己在天地间的定位。</p><p class="ql-block">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p><p class="ql-block">——李白《拟古》</p> <p class="ql-block"> 当纳木措的最后一抹蓝消失在视野中,我知道,这片圣湖已经永远流淌在我的血脉里。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坐标,提醒着我: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既要有科学的理性,也要有对自然的敬畏,二者如同念青唐古拉山与纳木措,相伴相生,永恒守望。</p> <p class="ql-block"> "多少人曾为你流连往返,多少人曾为你想望已久,格拉丹东,雪峰的乳汁,养育了我们的文明。长江从这里流向天际,纳木错在这里孕育沧桑,怒江从这里滚滚摇动 ……生命的羌塘,连着圣洁的江河,也诉说我们祖辈的心声……”一一这段文字出自《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作者马丽华,她是著名的中国作家,以描写西藏风光和人文见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同样被编入</span>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第18课。</p>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