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郓城县张鲁集乡孟庄村世孙家谱之一<br>---孟氏家族<br>说明: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55世孙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55世孙加上孟子自己算56代,均以此推算。<br>孟姓主要源于姬姓,有两支重要起源:<br>山东支系<br>春秋时期,鲁桓公庶子庆父因弑君之罪自杀后,其子公孙敖继承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孟”字代表长子,其后裔以“孟孙氏”为姓,后简化为“孟氏”。这支孟姓以山东曲阜为发源地,是山东孟姓的主要来源。<br>河南支系<br>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襄公的长子絷,字公孟,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称“公孟氏”,后简化为“孟氏”。这支孟姓以河南濮阳一带为发源地,是河南孟姓的主要来源。<br>二、山西孟姓的形成<br>早期迁徙与融合<br>先秦至汉代,孟姓在河南、山东等地发展后,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大约公元220年以前,16世孙孟光时期)。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的过渡地带,成为孟姓迁徙的重要通道。部分孟姓族人因战乱、仕途等原因迁入山西,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形成山西孟姓群体。<br>明清大移民<br>明朝时期,山西是重要的移民发源地。洪洞大槐树移民中,孟姓是其中之一,大约是61世孙孟闻玉时期。当时山西的平阳、太原等地的孟姓族人,奉旨迁往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地,部分族人留在山西,成为山西孟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山西孟姓在明清时期分布于临汾、洪洞等地,至今仍有较多人口。<br>三、山西孟姓的分布与现状<br>根据现代统计,山西孟姓人口约12.7万,主要分布在临汾、太原等地。山西孟姓既保留了姬姓起源的传统,又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移民文化,成为山西多元姓氏文化的一部分。<div>综上,山西孟姓的来历既与山东、河南等地的姬姓起源密切相关,又因历史上的移民活动在山西落地生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br><br></div> <br>孟子:华夏族,是约出生公元前372年,即孟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权贵庆父的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一书。<br>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浩然次子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遵庆生一子,曰孟管,管生二子,长子曰方立(北支孟氏),次子曰方迁(南支孟氏),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br>明朝建文二年,惠帝钦赐孔氏八字行辈:"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以供取名。明崇祯元年,原行辈已经不够用,经65代衍圣公孔胤植奏准续十字,取名行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同治二年,原行辈亦已经不够用,经75代衍圣公孔祥珂奏准续十行辈,即"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8年,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曾拟二十行辈,但未及上呈而逝世。民国9年10月由其遗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议定先公所拟二十行辈,咨请北洋政府内政部核准公布。新拟行辈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孟氏自58代(即"公"字辈)起始用此行辈。而"弘"字避清高宗讳改为"宏";"胤"字避清世宗讳改为"衍"。孟子的后代,亦仍有依其分支,而使用不同的派语。<br>行辈的作用是 "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1865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74代,到"昌"字辈共105代。《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自46代,即复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宗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11支有传人。这11支即划分为11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56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2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22支就划分为20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宗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br><br> 44世祖华胥氏43世祖伏羲(配女娲)42世祖不祥41世祖黄帝40世祖玄嚣(即少昊)39世祖蟜极38世祖帝喾37世祖后稷36世祖不窋35世祖鞠34世祖公刘33世祖庆节32世祖皇仆31世祖差弗30世祖毁隃29世祖公非28世祖高圉27世祖亚圉26世祖公叔祖类23世祖周文王姬昌19世祖鲁魏公18世祖鲁献公17世祖鲁武公16世祖鲁孝公14世祖鲁桓公12世祖孟穆伯11世祖孟文伯10世祖孟献子8世祖孟孝伯7世祖孟僖子6世祖孟懿子5世祖孟武伯4世祖(高祖父)孟敬子3世祖(曾祖父)庐墓2世祖(祖父)敏<br>1世祖(父亲)孟孙激(孟子的父亲):字公宜,配仉氏;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br>说明:世祖和世孙之间其实是一个时段的意思,是一个分界线,孟子以上称世祖,以下称世孙。他父亲称一世祖,他儿子称1世孙,而他只是作为中间对上和对下的称谓。<br>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孟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br>1世孙(儿子) 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br>2世孙(孙子) 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br>3世孙(曾孙)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br>4世孙(玄孙)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br>5世孙孟之后,隐居不仕<br>6世孙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br>7世孙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br>8世孙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br>10世孙孟镃,抱道不仕,主奉祀事<br>11世孙孟兴,汉朝尚书郎<br>12世孙孟尝,字伯周,汉朝徐令、合浦太守<br>14世孙孟戫,东汉济阳太守、太常、太尉<br>16世孙孟光,字孝裕,东汉讲部史;蜀汉拜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大司农<br>17世孙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宁侯<br>18世孙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br>19世孙孟揖,晋朝庐陵太守<br>23世孙孟表,字武达,南齐马头太守;北魏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阳县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br>26世孙孟恂,字修仁,北魏东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车骑大将军<br>27世孙孟儒,字敬业,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卫将军<br>28世孙孟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br>29世孙孟善谊,隋朝河内通守<br>30世孙孟诜,唐朝凤阁舍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同州刺史<br>31世孙孟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br>32世孙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生二子:孟云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谦的祖父)<br>33世孙孟云卿,字宜甫,唐朝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简、孟华<br>34世孙孟简,字几道,唐朝仓部员外郎、谏仪大夫、常州刺史、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br>[注: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即孟郊(唐朝诗人)的儿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5世孙]<br>35世孙孟常谦,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生二子:孟遵庆、孟元阳<br>36世孙孟遵庆,旨召不仕<br>37世孙孟管,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迁<br>38世孙孟方立,唐朝昭义节度留守<br>39世孙孟承诲,后晋太府卿<br>40世孙孟汉卿,后周左羽林大将军<br>41世孙孟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br>43世孙孟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br>44世孙孟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坚<br>45世孙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况、孟海<br>46世孙孟况,宋朝鱼城教谕,主奉祀事<br>47世孙孟彬,宋朝临沂县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br>48世孙孟澄,仕为滕县尹,主奉祀事<br>49世孙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时复其家;仕峄州知州,为族长,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br>50世孙孟祖述,主奉祀事,生四子: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br>51世孙孟惟清,主奉祀事<br>52世孙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温、孟思润<br>53世孙孟思春,主奉祀事<br>54世孙孟克刚,主奉祀事,无嗣<br><br><br> 55世孙孟希文,希字辈,字士焕,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孙孟坚的第九世孙孟克仁的长子,1451年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辈份自孟子55世孙开始。孟子上边有44世祖华胥氏,56+44=100,就是说从世职辈份希字辈开始,向上可追溯100代了。<br>德祖惟之思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br>56世孙孟元,彦字辈,字长伯,1489年承袭世职,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袭世职)<br>57世孙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儿子,1523年代袭世职<br>58世孙孟彦璞,字朝玺,1567年承袭世职<br>59世孙孟承光,字永观,1601年承袭世职,长子孟宏略(其子孟闻玉)<br>60世孙孟宏益,字振扬,1623年代袭世职;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孟宏益为锦衣卫千户<br>[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誉,生一子孟闻玺,孟闻玺生孟贞仁]<br>61世孙孟闻玉,字尤甫,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br>62世孙孟贞仁,字静若,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br>63世孙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br>64世孙孟衍泰,字懋东,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br>65世孙孟兴铣,字起辉,未承袭世职<br>66世孙孟毓瀚,字钟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br>[注:孟毓瀚无子,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累为继续人;孟毓累生孟传梿]<br>67世孙孟传梿,字国摸,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br>68世孙孟继烺(lang),字体耀,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br>69世孙孟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br>70世孙孟昭铨,字伯衡,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br>71世孙孟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生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br>72世孙孟庆恒,字颂武,因早卒,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至光绪三十一年(1894年)正式承袭;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br>73世孙孟繁骥,字雪生,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br>74世孙孟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2015年在台湾去世<br>75世孙孟令继,现居台湾,亚圣奉祀的一个代表。<br><br>六十一代宏礼(往上暂未找到记载的祖谱,按照山西孟姓的形成,早期迁徙与融合,先秦至汉代,孟姓在河南、山东等地发展后,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扩散到山西。明初大迁移,又回到了山东、河南等地,据此推算,大概率是山东支系。按照25年一代算,到令字辈是15代,令字辈出生年月大约是1960年,15*25=375年,1960-375=1585年,是万历帝朱翊钧时期,1585年如果是孟宏礼的出生时间,到明初大移民的时间还相差100多年。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指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据了解明初,有孟氏家族从山西洪洞迁至山东郓城县黄集乡南三官庙村、张鲁集乡孟永村,现在的孟永村已改为孟庄村,属祖籍。)<br><br>2025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