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故宫:文明守护与时代新生

ThunderEasy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 10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参观 “百年守护 —— 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 展览,为这座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殿堂写下新的时代注脚。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百年沧桑变迁中,这座古建筑群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地,更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精神家园,是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br> 故宫的匠心,藏在文物修复的 “时光逆转” 里。在故宫文物医院,一件件破损的文物正被 “唤醒”:青铜器修复师用传统 “失蜡法” 补全残缺的纹饰,让斑驳的铜器重现昔日光泽;古书画修复师以 “竹刀” 细细剥离霉变的纸层,用千年流传的 “金箔贴补” 技艺,让残破的画卷重焕笔墨生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曾让这些幕后工作者走进公众视野,他们不仅修复文物的物理形态,更在修复中延续文化记忆。截至 2024 年,故宫文物医院已完成超 3 万件文物的修复工作,每一件修复品的背后,都是 “让文物活在当下” 的坚守,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 ——X 光检测精准定位文物内部损伤,3D 打印技术辅助制作修复模具,让匠心在科技赋能下更具力量。<br> 故宫的突破,在于用数字技术打开文化新空间。面对庞大的文物数量与有限的展览空间,故宫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数字故宫” 官网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 “走进” 养心殿、慈宁宫,高清影像细节甚至超过现场参观;“故宫名画记” 以超高清分辨率呈现《清明上河图》,观众可放大观察画中人物的表情、市井的细节,仿佛穿越回北宋汴京;虚拟现实(VR)技术更让观众 “置身” 太和殿,体验皇家礼仪的庄重。疫情期间,“云游故宫” 直播曾吸引超千万人观看,这种 “无边界” 的文化传播方式,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让故宫文化辐射全球。<br> 故宫的百年,是文明对话的百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故宫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见证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从国际文物修复合作到全球巡回展览,从学术研讨到文化交流,故宫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搭建起文明沟通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既明确了故宫的使命担当,也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br>(培丰镇 雷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