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9年的初秋,我们夜宿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城。辽阔的科尔沁草原的清晨,县城尚未苏醒,朝霞就染红了的天际。推开窗户,鸽哨在天空中萦绕,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是在开鲁县的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吃过早饭,我们去县城东南隅的白塔公园,去看那座被列入“国保”单位的佛塔。草原的空气已有些清冽,没走几步就找到了那座佛塔。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已有七百多岁了。这座佛塔建于元贞三年(公元1297年),是内蒙古地区保存不多的元代藏传佛教覆钵式塔,与北京白塔寺的白塔是同时代的产物。塔通高17.7米,砖砌结构,外表涂以白灰,俗称“白塔”。近年经过重修,更显得格外靓丽。佛塔全塔由地宫、台基、塔座、覆钵、十三天、塔刹等部分组成,基台为正方形。白塔是13世纪初中国蒙古族逐渐强盛的历史见证,是开鲁大地民族文化发展渊源流长的象征,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元代佛塔。我绕着塔基缓缓地走,仰头望着它十三重的相轮,一层一层,节节向上,直指苍天。这塔是笃定的,从容的。七百年的光阴,多少朝代更迭,多少人世悲欢,在它脚下如流水般来了又去,而它只是这么站着,沐着风,浴着雨,承着朝阳,送着晚霞。方才心中那份因朝霞而起的、飞扬的感动,此刻渐渐地沉静下来,沉淀为一种更为厚重的东西。这塔,仿佛是这片土地定心的锚。</p><p class="ql-block">从白塔公园出来,我们开车西行20多公里的大榆树镇,去寻找那棵生长了千年的古榆树。古树就在镇中心已建成的古树公园里,进入大门左看,就见到那个千年沧桑的古树,它犹如一座墨绿色的、巍峨的城堡。它的主干,恐怕需要五六个人合拢,虬龙般的枝干向四面八方极力地伸展、盘曲,织成一张巨大无朋的、笼罩了将近一亩地的华盖。我走近了,伸手去触摸它的树皮。那皮是深褐色的,皴裂成无数深刻的、刀砍斧劈般的沟壑。我触着的,仿佛不是树,而是时间本身那粗糙而坚硬的皮肤。风来了,满树的绿叶便“沙沙”地响,那声音不像白杨那般清脆,而是浑厚的、低沉的,像一位智者在低声讲述一部绵长的史诗。它看过什么呢?或许,辽人的铁骑曾从它身旁驰过;或许,元人的驼铃曾在他身边叮咚;它荫庇过一代又一代在此耕作的农人,听过无数孩童在它膝下嬉戏的笑语。它不言不语,却将一切都收藏在那一圈圈致密的年轮里。与白塔的“定”不同,这古榆的生命是“动”的,是蓬勃的,是在静默中奋力生长、绵延千年的顽强。</p><p class="ql-block">归途上,我在想:那绚烂的朝霞,是开鲁的青春,热烈而短暂;那古拙的白塔,是开鲁的过往,沉静而永恒;而这苍劲的古榆,则是开鲁的生命本身,坚韧而绵长。它们仿佛是时间的三副面孔,过去、现在与未来,竟这样和谐地共处于这片北国的土地上。我回首望去,科尔沁草原已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暮色里,分不清彼此了。</p><p class="ql-block">下面请欣赏照片:</p><p class="ql-block">开鲁县城的朝霞:</p> <p class="ql-block">朝霞与鸽子:</p> <p class="ql-block">佛塔。又称白塔:</p> <p class="ql-block">佛塔介绍:</p> <p class="ql-block">佛塔:</p> <p class="ql-block">近年新建成的古榆园。右下角为古榆树:</p> <p class="ql-block">古榆树鸟瞰:</p> <p class="ql-block">古榆树。高15米,树围6.4米,树龄千年,冠覆盈亩:</p> <p class="ql-block">树下根部的树洞号称蛇仙洞:</p> <p class="ql-block">甘露枝:</p> <p class="ql-block">甘露枝介绍:</p> <p class="ql-block">圣水井:</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石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