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博物馆(一)阿里古格遗址的“擦擦” 明代婴戏图青花瓷片;假“海捞”元青花大瓶。

侯石柱

<p class="ql-block">小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天底下最小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只要喜欢,家家都可以有。</p><p class="ql-block">不是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不是高档奢侈品,</p><p class="ql-block">只要你喜欢。</p><p class="ql-block">意大利人告诉我:意大利人,家家有几件“老物件”。</p><p class="ql-block">审美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西藏古格遗址“擦擦” </p><p class="ql-block">是17世纪前吐蕃至后弘期的小型泥质造像,以硬币大小、白色泥质为典型特征,源于印度,唐代吐蕃时期传入西藏后广泛流行。</p><p class="ql-block">“擦擦”多为脱模制作,常含圣土、香灰等,是藏传佛教中祈福辟邪的随身供品。</p><p class="ql-block">1994年西藏阿里古格采集。</p> <p class="ql-block">放在酒杯里的“双体兽形罐”</p><p class="ql-block">不是真的,是复制的,文玩制品,约3厘米大小,缩小版。</p><p class="ql-block">双体兽形罐是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距今5000年啦。就像一公一母两个小兽对卧着,象征生命延续,子孙繁衍。是西藏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我是卡若遗址的发掘者之一,这个双体兽形罐是我和另一个考古学家——小旺堆挖出来的,出土时是碎片,后来经过我的手粘接复原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西藏电视台朋友赠送的小复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双体兽形罐(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复制得很像,就连器物身上的刻划纹都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真实版的双体兽形罐</p><p class="ql-block">它看起来就像两只小小兽,一公一母面对面蹲着哟。有耳朵,还有尾巴,身上还有花纹呢。这些花纹是先刻上去,再涂上彩的,不过可惜现在彩都掉啦。</p><p class="ql-block">是以前卡若人祭祀的时候用的。</p><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到西藏博物馆展厅中央就看到啦。</p> <p class="ql-block">西藏石刻</p><p class="ql-block">在日喀则一个叫“桑桑”的地方捡到的。长方形残片,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图像只存一个女人坐着,只见一条弯曲的胳膊和两条腿和赤足。足下踩着“三个赤足”。</p><p class="ql-block">石质为沙岩,是浅浮雕。从内容看受印度佛教影响。</p><p class="ql-block">1994年西藏拉孜桑桑采集。</p> <p class="ql-block">青花凤纹瓷片</p><p class="ql-block">瓷片是一个折沿碗,青花发色如宝石般美丽,凤纹也十分罕见,估计是明代官窑制品。</p><p class="ql-block">2018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采集。</p> <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布袋僧</p><p class="ql-block">2015年购于福建德化“中国白瓷”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外国人称“中国白”。早年出口欧洲深受喜欢。中国人称景德镇是“瓷都”,德化人不服气,说德化才是“瓷都”。</p><p class="ql-block">2016年购于德化市连明森处(著名瓷艺术家陈明良作品)。</p><p class="ql-block">-2016年,我及夫人,和老同学等几个人一起到德化市,当地朋友连明森热情接待我们:考察了几个宋代德化窑址,看了一个至今还在使用的“龙窰”,大开眼界。还去了连明森父母的乡下老家。</p><p class="ql-block">2023年我和夫人又去德化,方知连明森不幸离世几年了。我们在连明森夫人的陪同下又故地重游,还特意去了连明森父母的家。</p><p class="ql-block">写此文,对老朋友连明森,以表缅怀。</p> <p class="ql-block">明代瓷器垫圈</p><p class="ql-block">也叫“垫饼”。景德镇御窑厂烧官窑瓷器时垫在瓷坯下面,防止出窑后粘连。</p><p class="ql-block">2018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采集。</p> <p class="ql-block">有大有小的“垫圈”</p><p class="ql-block">都别耐火,屡烧不坏。</p><p class="ql-block">我拿它们当“茶杯垫”用,古为今用。</p> <p class="ql-block">明代青花“婴戏图”瓷片</p><p class="ql-block">夫人喜欢“婴戏图”,这是在北京地摊买的。</p><p class="ql-block">此“婴”非“婴”,实乃老头也。老者在看书吧!</p><p class="ql-block">2016年购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明代青花婴戏图碗残片</p><p class="ql-block">保留了碗的大部分,碗的外面有几个小男孩在打闹嘻戏。</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喜欢孩子,“多子多孙”。</p> <p class="ql-block">婴戏图细部</p><p class="ql-block">碗的外面,看不出来吧,这可是小男孩,头上有一片云彩☁。太抽象了吧。</p> <p class="ql-block">游戏图细部</p><p class="ql-block">碗外面,小男孩在打拳。注意:“冬瓜头”😂😂,明代晚期特点。</p> <p class="ql-block">婴戏图细部</p><p class="ql-block">碗里面的两个小男孩。</p><p class="ql-block">明代晚期婴戏图简约,“一笔画”。</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麒麟玉壶春大瓶</p><p class="ql-block">假“海捞”,从北京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买的。</p><p class="ql-block">“海捞”,就是从海里出水的,有渔民下海发现沉船,捞上来瓷器。后来有文物贩子想损招——把假瓷器放到海里几年,也挺不容易,捞上来当真出水瓷器卖。我买的这件瓷器浑身长满了“海苔”、“小贝壳”,以假乱真。</p><p class="ql-block">我喜欢就买了玩。别说,现在古玩市场上见不到了。</p><p class="ql-block">2013年购于潘家园古玩市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