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曹冲称象”的典故遇上数学课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陈东老师执教的《认识质量单位》教研课上,陈老师用一堂趣味满满的课,让学生们在故事与实践中“掂”出了质量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始,大屏幕上的动画版“曹冲称象”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老师带着学生们拆解故事里的“等量替换”,顺势引出:“大象太重,用‘千克’都嫌小,要用‘吨’作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紧接着的实践环节里,孩子们拿着任务单,在纸上画出曹冲称象的步骤”,理解总分与分量之间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老师又顺势展开:“地磅称货车,用‘吨’;飞机起飞要算载重,用‘吨’;火箭发射的推力,也离不开‘吨’的计量。”原本抽象的“吨”,瞬间和生活里的庞然大物绑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研讨时,老师们从如何引出“曹冲称象”的典故,如何让学习材料更加贴近生活进行了探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课堂细节到延伸设计,老师们的交流里,藏着让数学“落地”的巧思——毕竟,能走进生活的知识,才是孩子真能握在手里的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