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沉船

樱花

<p class="ql-block">瓦萨王朝鼎盛之时,瑞典雄踞北欧,逐鹿波罗的海。为抗衡丹麦与波兰,彰显国威,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二世下令建造一支强大舰队,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瓦萨”号战舰。他要求战舰航速迅疾、火力雄浑、装饰华美,以昭示王权的威严与国家的富强。1626年,在国王亲临督造之下,“瓦萨”号于斯德哥尔摩船坞破土动工,承载着帝国的野心扬帆在即。</p> <p class="ql-block">瓦萨王朝统治时期,瑞典是欧洲的强国之一。为了与劲敌丹麦、波兰对抗,称霸波罗的海,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二世要求建造一批新的战舰,并要求战舰航速要快、火力要强、装饰要华丽,因为这样才足以显示瓦萨王朝的权力、财富和战斗力。1626年,"瓦萨"号作为其中最大的战舰在国王的亲自监督下正式开始建造。</p><p class="ql-block">国王总是有太多要求。在"瓦萨"号建造期间,他不断下令依照他的旨意改变设计和建造要求。在"瓦萨"号的骨架已经安装好的时候,他下令增加战舰的长度。面对以性情暴躁闻名的国王,经验丰富的主造船师亨里克.哈伯特备感无奈,只得奉命行事。1627年,亨里克.哈伯特病逝。他的助手、没有太多经验的海因.雅各布森接替他主持建造。而此时,国王得知了丹麦建成双层炮舰的消息,于是他又决定为原计划修建单尽炮舰的"瓦萨"号增加一个枪械甲板,把它改建成"双层"炮舰。这样一来,"瓦萨"号便拥有了双排共64门舰炮,全长达到了69米,成了当时装备最齐全、武装程度最高的战船。但对于横梁和压舱物来说,在一个并不稳固的平台上安装的这些装备显得过高过长了,而且与平台的功能极不相称。但国王的命令没人敢违抗。</p><p class="ql-block">对"瓦萨"号进行的稳定性测试试验更像一场闹剧:让30个船员从船一端跑到另一端,以此检测船的摇动情况。试验中"瓦萨"号发生了危险的摇动,但对这个预警信号,海因.雅各布森却视而不见,还是决定取消试验,准备航行。1628年8月10日,斯德哥尔摩码头人头攒动,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翘首企盼着堪称世界最顶级的"瓦萨"号战舰。</p><p class="ql-block">"启动了。"人群中一片欢呼。看着眼前的情景,接受着舰上全体水兵的致敬,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心中一阵激动。他想像"瓦萨"号乘风破浪,纵横驰骋,勇斗顽敌。但突然,他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离岸还没来得及扬帆远航的"瓦萨"号在一阵大风浪过后,开始倾斜,接着又慢慢恢复平衡,但随即再一次朝右舷倾斜。岸上的人们都惊得目瞪口呆。"瓦萨"号的下层甲板在慢慢进水,舰体开始晃动下沉。"瓦萨"号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沉没了。</p><p class="ql-block">"瓦萨"号首航仅仅10多分钟就结束了。建造过程中埋下的那些隐患:安置太多重炮却没有足够的压舱物,导致战舰重心过高,首航前没有经过严格测试等等,都是"瓦萨"号沉没的罪魁。但因为一切都是依照国王的要求建造的,所以,这个轰动一时的沉船事件最后也就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1959年,潜水员在"瓦萨"号沉没的海底挖掘坑道用以穿引钢缆。打捞人员利用16艘趸船系牢各钢缆两端,同时将各趸船水舱内的水分18次抽出,增加趸船浮力,将"瓦萨"号成功兜起离开海底,并将其在水中拖移到船坞附近浅水区。因为在水下多年的木船一旦离水,极易腐朽,因此所有打捞到的船上物品均保存于海水中登记整理编号,同时开始对船体清淤堵漏,进行水下防腐处理。一切就绪后,1961年4月24日,在海底沉睡333年的"瓦萨"号终于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对从水中打捞出的数百年前的木船进行防腐处理工作是空前的。瑞典科学家研究决定采用聚乙烯乙二醇与水的混合液进行雾状喷洒,从1962年开始用500只喷头,每喷洒25分钟间歇20分钟,重复不断,这样长年累月一直喷到1979年,连续喷洒了17年,使得这艘到当时已350多岁的木制战船得以固化。打捞、修复沉船工作前后持续了近20年。瑞典的专家、工人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一丝不苟地将战舰恢复原貌。从水中捞出的万余件船体附属部件和700余件雕塑经过防腐、防缩处理后,也都放回到船上原来的位置。之后,又经过数年船身加固等艰苦工作,沉船修复工作才宣告结束。至此,一个横跨300多年的战舰呈现出来在世人面前,它让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这座矗立于波罗的海与梅拉伦湖交汇处的首都,不仅是瑞典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心脏,更以其独特的水城格局,成为“瓦萨”号命运的起点。十四座岛屿星罗棋布,七十余座桥梁如丝线穿珠,将城市织就成一幅流动的画卷。正是在这片水域之上,一艘象征荣耀的巨舰悄然启航,却未曾料到,它的首航竟成永诀。</p> <p class="ql-block">在斯德哥尔摩的街头巷尾,古斯塔夫三世的雕塑静静伫立,凝望着这座他曾经统治的城市。而他的先祖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二世,也正是那位执着于“瓦萨”号辉煌的君主。王权的意志曾凌驾于工艺之上,一道道命令不断更改战舰的设计——加长船体、增设炮层,最终使“瓦萨”号成为一艘重心高耸、结构失衡的海上宫殿。权力的象征,终究难敌物理的法则。</p> <p class="ql-block">皇后岛花园绿意盎然,喷泉轻舞,仿佛时光从未惊扰这里的宁静。然而三百多年前,就在不远处的海面,一场震惊世人的沉没正悄然酝酿。当“瓦萨”号在万众瞩目中启航,人们眼中是壮丽与骄傲,却未察觉那华丽外表下的致命隐患。过多的火炮、不足的压舱物、仓促的测试,如同花园中被忽视的枯枝,终将在风暴中折断。</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因水道纵横、桥梁密布,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水城之中,也曾上演过一幕悲壮的海难。1628年8月10日,微风初起,人群欢呼,“瓦萨”号缓缓离岸。可不过航行数百米,一阵强风掠过,战舰猛然倾斜,右舷进水,继而缓缓沉入海底。首航仅十余分钟,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化作泡影。那曾象征帝国荣光的巨舰,就此长眠于斯德哥尔摩湾的幽暗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瓦萨”号静卧于斯德哥尔摩港湾旁的瓦萨博物馆中,船身巍峨,雕饰繁复,仿佛仍在诉说那场短暂而辉煌的启航。万余件文物归位,七百余尊雕塑重现光彩,每一寸木板都铭刻着匠心与教训。这座“北方威尼斯”不仅以桥与水闻名,更因一艘沉船,将历史的重量深深镌刻在城市的灵魂之中。</p> <p class="ql-block">  游瑞典斯德哥尔摩那湖光与都市交响曲,在梅拉伦湖的碧波中,邂逅北欧最温柔的倒影。</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