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之旅

青松

<p class="ql-block">  烟台山的清晨,阳光刚刚爬上树梢,海风裹着咸味拂过脸颊。我沿着石阶缓步而上,远处那座白身红顶的灯塔在绿树掩映中格外醒目。它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看过百年的潮起潮落。石碑上“烟台山”三个金字在晨光里闪着微光,仿佛在提醒我,这里不只是风景,更是时光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白天的灯塔最是温柔。蓝天如洗,海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几艘小船泊在岸边,随波轻轻晃动。灯塔下那一排浅色建筑错落有致,墙边爬满藤蔓,与山间的绿意融为一体。我坐在不远处的长椅上,听着海浪轻拍礁石的声音,忽然觉得,所谓宁静,大概就是这个模样。</p> <p class="ql-block">  入夜后,灯塔换了一副模样。白色的塔身被一圈幽蓝的灯光勾勒出轮廓,顶上的红顶在暗夜里像一颗温润的星。树影婆娑,夜空由深蓝渐变为紫,灯光一明一灭,扫过海面,也扫过我的心。那一刻,我不再是游客,而是被这片海收留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  一条小径蜿蜒穿过树林,阳光透过棚顶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两旁的树冠交织成绿色的穹顶,走在这条路上,仿佛穿行在城市与自然的缝隙里。远处屋顶若隐若现,提醒我,这绿意并非荒野,而是都市中精心保留的一口呼吸。</p> <p class="ql-block">  在灯塔前方,一块石碑静静立着,上面有五角星和几行红字《民族英雄垂名千古》,两侧的石狮子低眉静守,像是在守护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岁月。阳光洒在石碑上,映出几分庄重。</p> <p class="ql-block">  从高处望出去,城市天际线在蓝天下铺展开来。高楼错落,玻璃幕墙映着光,像一排排竖起的琴键。远处的山影淡成一道青线,与海相接。这座城市不张扬,却自有它的气度——一半是海风拂过的旧梦,一半是向上生长的新意。</p> <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栋摩天大楼,直插云霄,轮廓利落,像一支写向天空的笔。它身后是曲折的海岸线,湛蓝的海水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白云悠悠飘过,把影子投在楼体上,又轻轻移开。这画面让我想起一句话:海是城市的起点,而天空,是它的野心。</p> <p class="ql-block">  港口是另一种节奏。一排排起重机整齐站立,白色与蓝色的机身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利落。它们不说话,却用钢铁的手臂讲述着忙碌的故事。远处山丘静默,衬得这片工业景象更加有力。我站在观景台,看货轮缓缓靠岸,忽然觉得,这座城市的温柔与坚韧,原来都藏在这些不起眼的日常里。</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港口还带着一丝凉意,红色的塔吊在蓝天下格外醒目。一艘小船划开水面,留下一道细长的白痕。远处山影清晰,像水墨画里的轮廓。我沿着码头走,听见海鸥鸣叫,也听见远处传来的机械声——这声音不刺耳,反倒像一种生活的节拍。</p> <p class="ql-block">  又一次路过那座灯塔,它依旧站在绿树丛中,身后是港口的起重机和停泊的船只。白色的塔身与远处的蓝天相接,像一根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线。低矮的建筑旁有孩子奔跑,笑声随风飘来。这一刻,我忽然明白,烟台的美,不在某一处风景,而在这种宁静与生机的交织里。</p> <p class="ql-block">  转到朝阳街,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欧式风格的建筑沿街排开,窗台摆满鲜花,遮阳篷下有人坐着喝奶茶,聊着天。阳光穿过树叶洒在石板路上,斑驳跳跃。我走进一家小店,门口的招牌写着“谢馥春”,木门吱呀一声推开,仿佛走进了百年前的某个午后。</p> <p class="ql-block">  街角立着几座红色的抽象雕塑,之开瓶时绽放的啤酒之花,又像凝固的火焰。它们对面是一座老建筑,灰砖墙、拱形窗,百叶窗漆成红色,与雕塑遥相呼应。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没有争执,反而像一对老友,默契地站在一起,共享一片蓝天。</p> <p class="ql-block">  最有趣的是一座双酒杯雕塑,杯中“酒液”飞溅而出,凝在半空,像被时间定格的欢庆瞬间。阳光洒在光滑的金属表面,折射出耀眼的光。我绕着它走了半圈,忽然笑了——这不就是烟台吗?一座把生活酿成酒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一家老店门口挂着“创始于1871年”的牌子,字迹斑驳却清晰。门口有人站着闲聊,像是熟识的街坊。我停下脚步,看那扇雕花木门,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钟声与脚步。历史不在博物馆里,就在这条街的每一块砖、每一扇窗之间。</p> <p class="ql-block">  “UP WINERY”酒庄的屋顶是个巨大的酒桶造型,管道蜿蜒,像葡萄藤爬满建筑。门前立着“醉美”二字的圆牌,阳光照在上面,暖洋洋的。我没进去,但已经闻到了酒香——或许,是这座城市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日落时分,我回到海边。天空被晚霞染成橙红,云层厚重,像层层叠叠的绸缎。城市轮廓在夕阳中变得柔和,高楼不再冷硬,倒像一群静立的守望者。海面泛着金光,远处有船影缓缓移动。我坐在步道边,什么也不想,只是看着光一点点沉入海里。</p> <p class="ql-block">  一个巨大的黑色锚躺在沙滩上,链条粗壮,锈迹斑斑,却依然有力。它不再出海,却比任何船都更像海的一部分。旁边有人撑伞走过,身影被拉得很长。这锚,像是烟台的隐喻——无论走多远,总有一根链子,系在最初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海滨步道一直延伸到海中央,尽头是一座球形建筑,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路灯复古,顶端停着几只海鸥,歪头打量行人。游客们拍照、散步,笑声随风飘散。我走到尽头,回头看,整座城市在身后铺展,像一幅慢慢展开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132军舰停泊在海面,舰身厚重,雷达与天线林立,透着一股沉静的威严。它不再出征,却依然挺立,像一位退役的老兵,守望着这片海。我站在观景台上,没有靠近,只是远远望着,心中升起一种肃穆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烟台养马岛历史悠久,养马岛古称“莒岛”,又名象岛。公元前219年秋,据说秦始皇东巡,经芝罘沿海东进。一天正午,人马来到莒岛对面,人困马乏。此时一阵风送来馨香和马鸣,众人看到岛上峰峦叠翠,草木葱茏,一群骏马在嬉戏。秦始皇赞其为“好一个养马宝岛”,遂封此地为“皇家养马岛”,并下旨各地送马派员,进岛驯马,专供御用。后百姓不满秦始皇统治,去掉“皇家”二字,称其为养马岛。</p> <p class="ql-block">养马岛的风更野一些。五匹绿色的马雕塑立在海水中,奔腾的姿态仿佛要跃出水面。它们身后是茅草顶的凉亭,游客倚栏而立,看海天一色。我沿着长廊走,脚下是海水轻拍石基的声音。这里不像景点,倒像一场关于自由的隐喻——马未停,风不止,心也不该停。</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虹口1920的灯光一盏盏亮起。老街在光影中苏醒,砖墙、拱门、雕花窗棂都被镀上一层暖黄。有人在街边小酌,有人驻足拍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