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去了还想再去的小城

马军

<p class="ql-block">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这是一座岁月很老,城很温柔,红砖厝、老街巷、风铃轻响,日子慢到连风都带笑的小城。白岩松曾说:泉州是你一生最少要去一次的城市。今年十月三十日我第三次来到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既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风貌,又有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遗存的泉州。</p><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八二年夏季,我随刘南宁去部队路过泉州,虽然仅停留一天,但给我留下在泉州逛街不用担心雨淋的深刻印象。第二次到泉州是在二零二三年的初秋。三天时间,去了泉州的地标、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泉州市档案馆侨批分馆;烟火气十足、特色小吃满世界的“西街”;光顾了“行走的花园”浔埔;游览了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梧林”;还去了惠安等地。来去匆匆,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这次来泉州,主要是弥补上次未能参观的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广东的广济桥,河北的赵州桥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洛阳桥”和“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缺憾。</p><p class="ql-block">本来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再多玩两天,但因一个小小插曲,不得不提前和泉州说“再见”…</p> <p class="ql-block">再到泉州的当晚,入住西街附近的“汉庭酒店”,自然到西街去逛逛,拍下夜幕中的“东塔”,也品尝了台湾特产“海蛎煎”和泉州的“芋头饼”。</p> <p class="ql-block">两年前来泉州在西街游客中心楼上拍到过开元寺的东、西两塔。当时是在白天。这次再次登上西街游客中心,拍摄了夜幕下的东、西两塔,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来泉州的次日上午,打车到“洛阳桥”。一下车,就被眼前一大片绿色植物吸引住了。一问方知这是具有防风护岸、净化水质等功能的红树林。 ‌红树林与千年古桥共同构成泉州洛阳江入海口的生态与人文景观,且以它的绿意与古桥的石影在潮汐中交织,形成独特的“桥树共生”完美景象。 ‌</p> <p class="ql-block">平静的水面上停泊的几艘小渔船,一只小海鸟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是上午去的,是在退潮期。只能看到干枯的淤泥和停泊在上面的几只小小的渔船。</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我来了~</p><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北宋跨海梁式石桥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桥孔47道,金刚墙4座。整座桥有石梁板335根,所用石梁板最长11米,有的重达15吨。桥两侧栏杆645档,其中梭貌望柱104根,平头望柱、短柱共525根。洛阳桥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被茅以升称赞为“福建桥梁中的状元”。桥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p> <p class="ql-block">大石头上刻着的“万安桥”是洛阳桥的原名。</p> <p class="ql-block">桥上的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万古安澜”四个大字,据说这是洛阳桥石上的核心题刻。象征祈愿桥梁永久稳固、泉州湾水道平安无虞,护佑商旅通航与民生安宁。</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独特的船形(尖劈状)桥墩设计 ,核心是为了抵御泉州湾的强潮力与风浪。尖形船头桥墩能分流潮水、削减浪涌冲击力,避免桥墩被湍急水流或台风掀起的巨浪损毁,同时减少泥沙淤积。</p><p class="ql-block">这种设计还契合“筏型基础”的建造逻辑,船形桥墩与水下筏状基石结合,既分散重量又增强抗冲刷能力,让桥梁在古代无钢筋水泥的条件下,历经千年潮起潮落仍稳固矗立。</p> <p class="ql-block">这次来泉州,除了弥补上次没有去参观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洛阳桥”,再就是一定要来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看看。踏入“非遗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廊。馆内的每一项非遗都藏着泉州人的匠心与智慧,赞叹不已,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踏入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廊。馆内的每一项非遗都藏着泉州人的匠心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个“不劳不获”的石雕。从绑扁担的绳索,巨大的蜘蛛网和蜘蛛网中间的那个小蜘蛛,无不看出匠人精美的刀工和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荷花水鸟也是雕刻的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祥龙</p> <p class="ql-block">精湛的木雕工艺</p> <p class="ql-block">惠安木雕</p> <p class="ql-block">木雕的类别</p> <p class="ql-block">走四方</p> <p class="ql-block">雄风</p> <p class="ql-block">自在观音</p> <p class="ql-block">永春纸织画</p> <p class="ql-block">永春纸织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始于隋末唐初,是</span>福建省永春县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品,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p class="ql-block">​制作要经过绘画、剪裁、编织、裱褙四道主要工序。<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面经纬纵横,物象朦胧隐现,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既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又增添了朦胧的立体视觉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泉州纸扎其艺术特色为制作精美,色彩明丽,构体轻盈,风格高雅,具有较高的仿真性,集雕塑、彩绘、刻纸、镶线等多种工艺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乍一看,真看不出是纸扎的,仔细看了才发现的确是纸扎的。</p> <p class="ql-block">泉州妆糕人,通俗的说就是“小面人”。以大米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调色素、蜡油等,揉成五颜六色的面团。艺人借助小剪刀、梳子等工具,运用搓、揉、捻、捏、掐等手法,塑成高约10厘米的妆糕人,并用竹签固定。妆糕人造型生动传神,细节丰富,能呈现出薄如蝉翼的服饰、吹弹可破的肌肤等质感,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泉州彩扎是以竹篾或铁丝为骨架,用彩纸或彩帛糊裱而成的民间造型美术品。泉州彩扎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形象、宅第寺观、飞禽走兽等,又以彩扎人物最为突出,所创作的戏曲人物、古典仕女等,造型简括,仪态优美,生动传神。</p> <p class="ql-block">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馆内的花灯展示了泉州花灯的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涵盖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三大泉州特色工艺灯。相比较南京夫子庙的花灯,感觉更加精美细腻,更加晶莹剔透。</p> <p class="ql-block">泉州的花灯的确精美!抢眼!</p> <p class="ql-block">夺人眼目的花灯。</p> <p class="ql-block">虽然没有见过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但是从展柜中的这些栩栩如生的木偶造型,能够感受到匠人的心血和功夫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主体的“福建木偶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p> <p class="ql-block">从高悬的电视屏幕中,观赏到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人们指尖轻舞,木偶便眼波流转、身段灵动,千年的戏曲文脉在丝线牵引下鲜活如初。</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展厅中,耳畔不时传来南音的悠扬曲调,那 “中国音乐活化石” 的婉转旋律,与泉州南少林武术的刚劲展演相映成趣,一柔一刚间,尽显闽南文化的兼容并蓄。</p><p class="ql-block">忍不住停下脚步,戴上耳麦,专注的聆听一会这刚柔并济的美妙之音。</p> <p class="ql-block">永春漆篮始于明正德年间,至今有500多年历史。永春漆篮集竹艺和漆艺于一体,具有轻便、坚固、贵气的特点。它用细如琴弦的竹丝编篮,特别轻便;用桐油灰抹在关键部位,使其坚固;再经髹漆、绘以图画、描金、堆雕等工艺,显得富贵华丽。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1801年,永春漆篮就远销南洋及世界各埠。</span></p> <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的温润如玉,那些薄如蝉翼的瓷瓶、惟妙惟肖的瓷塑,凝结着 “中国白” 独有的窑火传奇,也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商贸繁华。</p> <p class="ql-block">瓷塑八法</p> <p class="ql-block">造型各异的德化瓷人</p> <p class="ql-block">普白瓷</p> <p class="ql-block">高白瓷</p> <p class="ql-block">色釉瓷</p> <p class="ql-block">建白瓷</p> <p class="ql-block">乐喜弥勒系列</p> <p class="ql-block">天女散花</p> <p class="ql-block">飞天女</p> <p class="ql-block">飞天</p> <p class="ql-block">盛世佳音</p> <p class="ql-block">天籁之音</p> <p class="ql-block"><b>  中国古代木制帆船中的福船、沙船、广船、鸟船是著名的四大船型。</b></p><p class="ql-block"><b> 在泉州非遗馆内展出的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的尖底海洋木帆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其外形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有双舵设计,还采用了水密隔舱制造技术。福船应用广泛,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明清册封琉球的“封舟”等都属于福船类型。</b></p> <p class="ql-block">看见一个孩子席地而坐,心生诧异,难不成他对造船感兴趣?忍不住好奇上前询问。原来这孩子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因学校在开运动会,他不是运动员,所以放假随妈妈来参观非遗馆。孩子很喜欢船,对船很感兴趣,所以就想好好看看…</p><p class="ql-block">不错,说不定在若干年后,这孩子能设计出更好更壮观的大船!</p> <p class="ql-block">泉州漆线雕起源可追溯至隋代,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仙洞山真宝殿的一尊隋代古佛,衣襟、袖口有“漆线雕”装饰。它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明清时期形成一定规模,清末至民国时期一度衰落。</p><p class="ql-block">漆线雕制作工序复杂,需经备料、搓线、盘绕形体、妆金填彩等多道工序,艺人以线作笔,通过盘、绕、堆、雕等技法塑造形象,线条精致流畅,立体感强,题材广泛 ,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泉州泥金线画起源于宋、明、清时期的闽南、粤东、台湾等沿海地区。泥金线画色彩金碧辉煌,画面华丽堂皇,且经久不褪色。其服饰、帽冠的描绘接近“金葱绣”戏服的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泥金线画—妈祖</p> <p class="ql-block">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主要工种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及堆剪作等,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建造前需请风水师相地,大木作师傅进行总设计,按篙尺寸白施工,各工种分工协作,完成筑基、立柱、上梁、铺瓦、装饰等工序。</p><p class="ql-block">​闽南传统民居完整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理念,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闽台血脉相连的见证,也是台胞、侨胞认祖归宗的精神纽带之一。</p> <p class="ql-block">泉州锡雕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泉州锡雕工艺逐渐发达。</p> <p class="ql-block">泉州锡雕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风格浓郁华丽;造型丰富多样 ;制作工艺精湛 ;文化内涵深厚等四个方面。它承载着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锡雕—北京故宫紫禁城角楼</p> <p class="ql-block">锡雕—镇国塔</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美丽小城——泉州,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看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