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黑猫警长</p><p class="ql-block">编号:40022319</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友拍</p><p class="ql-block"> 魏魏大别山,莽莽苍穹秀。</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南麓主峰下的罗田县城边有一座风光秀丽的塔山。这里,曾经走出了一位传奇式的神秘人物一-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国民党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汪伪政权少将参议周镐。</p> <p class="ql-block"> 周镐这个名字,在我心目中一直具有某种神秘色彩。而神秘色彩往往正是一个人的魅力之所在。1991年初春的一天,我下乡去凤山镇的塔山村,得知周镐就出生在该村的周家垸,当时的村干部说:“他既是国民党保密局少将,又为共产党做事。”再问,就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塔山,山并不高,只有440米,但起势突兀,远远看去,就像搁置平地上的塔钟,更象挂在县城东南面一幅永远搬不走的屏风。生活、工作在山里的我,有点不识山的感觉。最早接触塔山,是在1976年,是一个油菜开花的时节,“师傅” 丁铭同志带着我上塔山对宗教场所进行调查登记,他向我讲述了“老塔唐梅”、“塔山钟声”、“塔山秋色”的来龙去脉,这是我对塔山的最初记忆。</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塔山,今非昔比。山下的稻花飘香、金黄麦浪、油菜花开、牧童牵放、渺渺吹烟,乡村式的“水黑画”已经没有了。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新县城已扩大到塔山的脚下,大别山大道、栗乡大道在山下纵横,新楼房嶙次栉比。塔山在新城的映衬下,更显得风光独特。时下,当你漫步登上塔山,它虽然没有“西风”,没有“古道”,更没有“小桥流水”的景致。但它有的是“武烈之气、文墨之气、浩然之气、天然氧气-一”,清晨,你可以聆听塔山的钟声,春天,你可以鸟览塔山的风光,秋日,你可以欣赏塔山的红叶……</p><p class="ql-block"> 塔山,钟灵毓秀,却不张扬、矫饰。让人充满了敬畏。塔山和有关塔山的文字,尤其是神话传说,让人感觉总有些神秘。说实话,塔山对我个人最大的吸引力不在风景,而在于这里是一座孕育英雄的灵山,这里是周镐将军出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康德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充满了我们的心灵,我们越对它进行思考便越觉得惊奇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以前对周镐的情况模模糊糊,有幸读到王松平先生关于《周镐在抗战时期的几个境头》和周镐烈士事迹简介,字里行间干净、朴素、凝炼,再现了英烈“石的坚硬,松的挺拔,峰的崎崛”。 读完此文不禁对周镐心生敬畏,对王松平先生的深厚学问与敬业精神更是肃然起敬。因此,我对周镐的经历同样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周将军的后人及乡邻,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某些信奉金钱至上,崇拜权力的人看来,当年的国民党将军有权有势,有名有利,有地位、权力等等,他们什么都不缺。但他们为什么心甘情愿地舍弃一切,而要追随共产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周镐所走过的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复杂心路历程,也许将会从中获得宝贵的人生启示……</p> <p class="ql-block"> 周镐,字道隆,又名继文、治平。1910年1月21日出生于罗田县三里桥乡塔山村周家垸,位于塔山南麓,从栗乡大道到周家垸约2公里。据周镐的侄孙周发伦介绍:“周镐(七爹)兄弟姐妹七人,祖辈世代务农,曾祖父让有读书‘天赋’的继文在本村读了四年的私塾,后在县城模范小学读了两年书。民国十二年(1923 年)14岁的周镐,由大哥继先(发伦的祖父)护送到武昌,考取了成城中学。1928年在汉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七期),他虚心好学,成绩优异。深得“进步”人士、鄂东籍教官孙铭器重。”</p><p class="ql-block"> 周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小受到中国农民质朴、善良、勤劳、正直等优良品质的熏陶,耳濡目染,使他养成一副侠义心肠,为人正直,有正义感,生活上节俭,朋友有困难,两肋插刀,倾力相助。他所就读的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是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是当时培养军事人才的中心,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校内任过职,这里汇集了一大批力挽狂澜的热血青年,比他早一年入学的就有徐楚光(浠水团陂人、1927年入党)等。在这种国共合作的大气候下,他也受到共产党人的影响,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军校的学习、孙铭教官的“做一个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人”的教诲,对周镐传奇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抗战,周镐是罗田第一人。国共分裂以后,他离开军校,到蒋光鼐、蔡廷皆领导的十九路军工作,这支部队在 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英勇杀敌,毙敌万余人,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p><p class="ql-block"> 《周镐在抗战时期的几个镜头》中,王松平先生的一章章叙述、一段段文字,深深地震撼着我。孙铭(副团长)所在的团在团长的指挥下,虽然初次与日本侵略军交战,但战士们一个个勇猛无比。他们看到小日本不久前占领我国东三省,屠杀我同胞,现在又到上海来侮辱我们。战士们忍无可忍,他们要为中华民族雪耻,要为东北的同胞报仇”。</p> <p class="ql-block"> 孙铭就是参加敢死队而英勇牺牲的。他死得非常壮烈,他指挥敢死队向敌人冲锋,敌人的铁甲车横冲直撞地开过来了,敢死队员伤亡极大。眼看坚守之阵地,就要被铁甲隆隆碾过,孙铭大吼一声,奋不顾身地冲出了掩体,怀抱着几个冒着白烟的手榴弹,扑向了铁甲车。随着一声巨响,铁甲车被炸瘫痪了, </p><p class="ql-block"> 孙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得知孙铭牺牲的消息,周镐泪如泉涌,在与孙铭遗体告别后,他含着泪水,写下了《悼孙铭良师》的新体诗,:“你像暴风雨被摧的花朵/你像是黑夜里太空中陨落的流星/……你的生命虽短/留下的却是浩然正气/耀眼的光明。在生前我只认识你的躯体/现在我却认识了你的灵魂/面对你惨淡的遗容/这怎么不令我心怀悔恨/在这个世界/可以没有我/可不能没有你呀/………,</p><p class="ql-block"> 但你圣洁的血/将会结成自由之花/弱者的生命孕育了民主的幼芽/每个活着有良心的人们/将以火热的奋斗/来对抗魔王的屠杀/良师安息吧!”以寄托哀思。</p><p class="ql-block"> 日月轮回,让我们坐下来倾听,远处历史的枪炮声,缅怀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的抗日英雄,也许影视剧无法现场记录那些勇猛飒爽的身影,但热血和豪气凝固的文字上,满载着民族、抗战精神,激励着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路军英勇抗战之举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动和鼓舞了中国人民,得到了国内外同胞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上海各界人士纷纷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支援十九路军。第十九路军经过33天血战,退守第二道防线后,蒋介石下令对“违令” 第十九路军加以整肃。</p><p class="ql-block"> 1932年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寇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将上海变为自由城市,不设防、不驻军、不抵日货等。</p><p class="ql-block"> 是年5月6日,蒋下令将该军一个师调往江西归南昌行营指挥,一个师调往武汉归武汉行营指挥,一个师调往安徽。阴谋败露后,遭到十九路军的强烈反对,激起了有良心的中国人的义愤。蔡廷锴、蒋光鼐等人据理力争,坚决不服从蒋介石肢解十九路军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年5月21日,蒋介石下密令:“红军大部窜闽南,漳州相继失守,同安亦危,着该军全部由海上运输进剿。”第十九路军被迫调驻福建。蒋介石亲自将自己编写的教材《剿匪手本》签名送给几位主要将领,还委以蒋光鼐兼任福建省省长。“违令”抗日,被民众誉为民族英雄的十九路军,在赴福建的行军路上,将士们纷纷谴责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周镐以诗言志:</p><p class="ql-block"> “汪洋浩劫,国难方殷。结尽民间生死怨,何日雪耻此仇恨?</p><p class="ql-block"> 诚成焦土,群黎毙命。男儿纵有远方志,怎敌权奸一道令。</p><p class="ql-block"> 抗战未平,内战又生。天公有道人无道,人生在世如浮云……”</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首诗,为他自己的人生路上“惹”下了麻烦!</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