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搭建教学经验交流平台,我校于10月10日至10月31日组织开展了汇报课活动,并于11月11日召开汇报教学交流会,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评课研讨,凝聚教学智慧,共促教学质量提升。</p> <p class="ql-block"> 在汇报课活动中,各学科教师精心备课,紧扣“大单元”与“AI赋能”两大核心,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实践。每一堂课都充分展现了教师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独具一格的教学特色,也展现了我校课堂教学的活力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 高磊老师的数学课以“生活-历史-数学”三维视角,通过AI生成动态画面,诗人李白以“月下独酌”的场景引入,将“圆”与“月亮”的意象联结,营造文化氛围;教师与墨子握手,墨子介绍“圆,一中同长也”,破解圆的定义理解难点;课后作业利用牛皮圈地问题,实现跨知识整合,锻炼探究思维;升华知识价值,鼓励学生定“圆心”,明确人生核心目标与信念,画“轨迹”,用持续行动和边界感铺就路径。AI技术与学科巧妙融合,为课堂注入科技活力。</p> <p class="ql-block"> 潘思彤老师的语文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围绕“笑里藏智,戏中见真”的主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层层剖析。通过探“言”、观“行”、察“心”三大任务,学生不仅识破了刘姥姥“装傻”背后的智慧与策略,更体悟到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生存韧性与生命尊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思辨与共情中实现从“看客”到“解人”的视角升华,展现了语文课堂的深度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 孟凡钰老师《往事依依》一课,以“青春记忆”串联课堂:用“往事卡片”梳理文本,借《诗经》辨“依依”情味,在词句品析中关联读书的精神滋养,更以“诗歌续写”让学生以创作呼应于漪的教导。整堂课融文本细读、情感共鸣与创意表达于一体,既抓语文基础,又以青春视角锚定情感价值,让“以文化人”落地于生动的课堂活动中。</p> <p class="ql-block"> 单彩敏老师的英语课《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 》,以“发明创造”为主题,将核心素养融入被动语态听说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看、听、说的活动,获取、梳理听力对话中所谈论的发明物的历史与用途。通过发明物“灯泡”和“拉链”为具象载体,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目标句型,完成“发明时间—发明者—用途”的信息框架,掌握“以话题为中心”,在语境中内化被动语态结构,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紧扣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发明对人类文明的推动,增强跨文化理解与科技文化认同感,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发展。</p> <p class="ql-block"> 崔学坤老师的语文课《精卫填海》,通过辨古今词义、品文言韵味,在朗朗书声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小组里,孩子们化身故事传讲人,用生动的语言与真挚的情感,重现精卫填海的执着身影。通过智能体让精卫答疑解惑,从愚公移山的坚守到三峡大坝的建成,从青藏铁路的贯通到当代人的逐梦之路,层层深入,号召学生传承这份穿越千年的勇气与坚守,做新时代的“精卫”,在逐梦路上步履不停。</p> <p class="ql-block"> 张钰笛老师的英语课《Unit3 What would you like?》紧扣大单元主题,以“模拟餐厅点餐”为主线,搭建全程沉浸式生活场景,通过多媒体呈现色彩鲜活的图片展示核心词汇和句型,小组合作情景对话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师采用“星级评价+即时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情感与文化素养培育,通过介绍不同食物的营养特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饮食习惯。</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交流会上,业务校长陈晨围绕本次汇报课展开深入点评,肯定了授课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课堂评价、学生引导、AI运用等方面的亮点,同时也强调大单元教学需进一步强化任务驱动,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知识构建。</p> <p class="ql-block"> 接着中学教导主任宋瑞源和小学教导主任张晓艳分别对中小学汇报课进行点评,两位主任肯定了授课教师的创新实践,也针对教学细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随后各教研组组长发言,分享汇报课中的收获和反思。在交流中,教师们凝聚共识,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最后,校长林伟东对本次活动作总结讲话。他表示,本次汇报课及教学交流活动不仅展现了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成果,也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他鼓励全体教师以此次汇报课为契机,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p> <p class="ql-block"> 此次汇报课及教学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形成了“以研促教、以评促改”的良好氛围,为学校后续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校将继续深耕大单元教学与AI技术融合的实践探索,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高质量教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文:张钰笛 康永杰 潘思彤</p><p class="ql-block"> 初审:张晓艳 宋瑞源</p><p class="ql-block"> 复审: 陈晨</p><p class="ql-block"> 终审:林伟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