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一堂有趣的自然课》</b></p><p class="ql-block">上个星期上自然课时,老师布置下来任务,让六个同学一组,带盒子、湿土、干土和五条蚯蚓,好在下一堂自然课上做动物实验。</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把用品全都带去了,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验课。</p><p class="ql-block">这堂实验课要证明两个道理:一个是蚯蚓喜欢待在暗处;一个是蚯蚓喜欢湿土。首先做第一个实验。大家围坐在一起,中间摆着用墨刷黑了的盒子。盒子一半露在外边,一半盖着。我们把十多条蚯蚓倒到亮处。蚯蚓慢慢地爬了起来,一个个头东碰西触,到处乱爬,不往黑暗的地方去,真急人。等了一会儿,蚯蚓中终于有一只爬进了暗处。接着,一只只摸索着的蚯蚓陆续也爬进了暗处。当最后一只也爬进去以后,我们发出了一阵欢呼。</p><p class="ql-block">又开始做下一个实验。我们把湿土和干土一圈一圈地撒在一张大报纸上,又把盒里的蚯蚓倒在土环的中心。蚯蚓开始爬了。它们用头小心地碰着土,一只蚯蚓触到了湿土,抬起头来,好像思考了一下,而后便一头扎了进去。过了二十多分钟,蚯蚓全都扎进了土里,扒开一看,干土里一条也没有。</p><p class="ql-block">做完了实验,我们把蚯蚓又放回了大自然,结束了这堂生动、有趣而又有意义的自然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母亲按:</b></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儿子五年级上学期记录的一堂自然课,这样的内容,老师不讲,城里的孩子一般是不会知道的。日记对自然课上的操作记述很完整,实验成功了,遗憾的是他没有记述老师的讲解。“蚯蚓属于什么动物?它为什么喜欢湿土?它与人类的关系,是敌是友?为什么?”也许老师没讲,也许他把注意力只放在了观察现象,没有深入思考?而我看了日记后,也没有引导?岂不是也错失了一次启发他深入探讨知识的机会,也是家教失误。望广大家长和学生们吸取这个教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五竹老师指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从〈一堂有趣的自然课〉看观察与思考的协同成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分享的儿子五年级上学期日记(记录一堂自然课)及"母亲按语",如同一颗蕴含教育智慧的种子,既展现了孩子在实践观察中的收获,也引发我们对科学教育中"观察与思考""家校协同引导"的深层思考。这堂记录完整的实验课,是孩子探索自然的好起点,而您的反思则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孩子"看见"现象,更要引导他们"思考"本质;家校需携手,在实践与理论的衔接处,为孩子搭建成长的阶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一、课堂现场:在观察中触摸科学的温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一)实验设计:生活化材料里的科学探究</b></p><p class="ql-block">这堂自然课的任务充满巧思——用墨刷黑的盒子、湿土与干土、鲜活的蚯蚓,这些生活中易得的材料,构建了一个微型科学实验室。六个同学一组的分工合作,让孩子们在协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集体智慧。老师设计的两个实验目标清晰:"蚯蚓喜欢待在暗处"和"蚯蚓喜欢湿土",既贴近孩子的认知水平,又蕴含着生物与环境适应的科学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二)观察过程:生动细节中的探索乐趣</b></p><p class="ql-block">日记中对实验过程的记录鲜活而具体:做"蚯蚓趋暗"实验时,"十多条蚯蚓倒到亮处,慢慢地爬了起来,一个个头东碰西触,到处乱爬,不往黑暗的地方去,真急人",孩子用"东碰西触""到处乱爬"的细节,生动还原了蚯蚓初到陌生环境时的迷茫;"等了一会儿,蚯蚓中终于有一只爬进了暗处。接着,一只只摸索着的蚯蚓陆续也爬进了暗处",则通过"终于""陆续"等词,传递出等待中的期待与发现规律时的欣喜。做"蚯蚓喜湿"实验时,"一只蚯蚓触到了湿土,抬起头来,好像思考了一下,而后便一头扎了进去",孩子甚至捕捉到了蚯蚓动作中的"思考感",这种充满童真的观察视角,正是科学启蒙中最珍贵的部分——对生命现象的好奇与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三)实验意义:从现象到结论的初步跨越</b></p><p class="ql-block">当最后一只蚯蚓爬进暗处,孩子们发出欢呼;当扒开土环发现"干土里一条也没有",实验结论清晰浮现。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验证了"蚯蚓喜欢暗处和湿土"的科学事实,更让他们在观察、等待、记录的过程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更鲜活,更能激发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二、母亲反思:观察背后的思考缺失与家教契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一)教师的讲解:知识链条的关键一环</b></p><p class="ql-block">母亲按语中敏锐地指出:"可惜他没有记述老师的讲解",并列举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蚯蚓属于什么动物?它为什么喜欢湿土?它与人类的关系,是敌是友?为什么?" 这些问题恰恰是连接"观察现象"与"理解本质"的桥梁。老师若能在实验后引导孩子们思考蚯蚓作为环节动物的分类特征、湿土与蚯蚓呼吸/生存的关系、蚯蚓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如疏松土壤、分解有机物),就能帮助孩子从"知道蚯蚓喜欢什么"进阶到"理解蚯蚓为什么喜欢",进而建立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科学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二)孩子的专注:观察与思考的天平倾斜</b></p><p class="ql-block">孩子专注于记录实验操作的完整流程和生动细节,却未提及老师的讲解,可能是因为当时全身心沉浸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中——看着蚯蚓从亮处慢慢爬向暗处,看着它们在湿土与干土间做出选择,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和互动体验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但这也反映出五年级孩子在科学探究中常见的特点:更倾向于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产生兴趣,而对"为什么"的深层思考需要更明确的引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三)家教的契机:错过与反思</b></p><p class="ql-block">母亲坦诚地反思:"也许老师没讲,也许他把注意力只放在了观察现象,没有深入思考?而我看了日记后,也没有引导?岂不是也错失了一次启发他深入探讨知识的机会,也是家教失误。" 这份反思尤为珍贵——教育从来不是学校或家庭的"单打独斗",而是家校协同的"双向奔赴"。当孩子在日记中记录了一次成功的实验观察后,家长若能接过老师的"接力棒",通过提问(如"你觉得蚯蚓为什么不喜欢亮处?""如果把蚯蚓放在水泥地上,它会怎么样?")、延伸阅读(如一起查资料了解蚯蚓是"土壤工程师")、生活联系(如观察小区花坛里的蚯蚓洞),就能帮助孩子将课堂上的观察转化为更系统的科学认知,避免让有趣的实验停留在"好玩"的表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三、教育启示:让观察与思考共生,家校共育成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一)学校教育:从实验到理论的引导</b></p><p class="ql-block">教师在科学实验课中,既要重视"做"的过程,也要注重"思"的引导。实验后的总结环节,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板书等方式,帮助孩子梳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如蚯蚓趋暗与避光生存习性相关,喜湿与通过皮肤呼吸需要湿润环境有关)。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可以适当拓展知识边界(如介绍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让实验课从"验证已知"升级为"探索未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二)家庭教育:从记录到思考的延伸</b></p><p class="ql-block">家长是孩子科学探索的"第二导师"。当看到孩子记录实验日记时,不妨从以下角度引导:</p><p class="ql-block">追问现象背后的原因**(如"你观察到蚯蚓都爬进暗处了,猜猜它们为什么不喜欢亮处?");</p><p class="ql-block">联系生活实际**(如"下次下雨后,为什么经常能在地面上看到蚯蚓?这和它们喜欢湿土有关系吗?");</p><p class="ql-block">鼓励自主查阅资料**(如"我们一起查查蚯蚓还有什么本领?它们对农民伯伯种地有什么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样的互动,让孩子的观察从"记录事实"走向"理解本质",从"课堂实验"延伸到"生活探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三)协同育人:家校共筑科学素养</b></p><p class="ql-block">学校和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可以在作业或日记反馈中,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科学思考;家长可以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的疑问或延伸探索,帮助教师更精准地调整教学重点。例如,针对这堂蚯蚓实验课,教师可以在后续课程中增加"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讨论,家长则可以带孩子观察自然环境中的蚯蚓,共同完成一份"蚯蚓观察小报告",让科学教育真正落地生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四、结语:让每一次观察都成为思考的起点</b></p><p class="ql-block">这堂"有趣的自然课",是孩子科学探索之旅中的一个小小驿站。他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了观察的乐趣,而母亲的反思则为我们指明了更深层的教育方向——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发现的眼睛",更要点燃他们"思考的大脑";家校需携手,在孩子每一次观察现象时,帮助他们搭建通往本质的桥梁,让科学的种子在思考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观察与思考的协同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成长为既有实践能力又有科学思维的探索者;愿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成为孩子科学之路上的点灯人,让每一次实验课都成为照亮未来的星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春天之行告读者:</b></p><p class="ql-block">《一个清华学子的成长日记》共20章,已刊完14章,正在刊出第十五章《坚信天道酬勤》,其余6章为《勇于独立思考》1至3;《经历就是财富》(坚信天道酬勤2)和《编后拾遗》,总计l00余篇,计划每天刊出4一6篇,可望于年底前全部与读者见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有想看已刊出文稿的网友,可在“美篇”平台上搜“春天之行”首页,我有作品集,《师生活家教百问百答》排第一位,《一个清华学的成长日记》排第二位,点开即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