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明川的美篇

青山明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给金门诏家谱写序的三位历史名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长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代乾隆初年,给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金门诏家谱写序的三位朝廷重臣,分别是鄂尔泰、张廷玉和尹继善。他们能给金门诏主编的《休宁金氏统宗谱》写序,足见对金氏宗谱的重视,也奠定了这套26卷家谱在谱牒界的地位,扩大了影响,也是赐姓金氏的莫大荣光。是金日磾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几位历史人物,今天大多数人可能不太熟悉,下面分别一 一作介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位,正一品鄂尔泰(1680—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鄂尔泰先人投归清太祖,为世管佐领。祖父图彦突官户部郎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中举,进入仕途。次年,袭佐领世职,充任侍卫,累任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官运的转机是在雍正继位之时。雍正元年(1723年),被钦点云南乡试副考官,旋即又授江苏布政使。雍正三年(1725年),拜广西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这期间,他曾经携带金门诏在其部下任职。鄂尔泰说:“及予司南藩,延致之,付以文墨事,既而总制滇黔粵三省,朝夕惟幄,每所商,多中肯綮,胸中殊饶经济,非仅一老蠹鱼及行秘書而已。”迨予奉诏入都,復携之行。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子太傅,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在京任职期间,他又将金门诏带到朝廷工作,‘迨予奉诏入都,復携之行’。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谥号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藻狱,被撤出贤良祠。鄂尔泰实施的改土归流,特别是对苗疆的悉心经营,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清政府对西南边疆的统治大大加强。[41]雍正帝评价其“功迹实非寻常可比”,是乾隆皇帝以诗为纪、终身怀念的“五阁臣”之一。著有文集《西林遗稿》、诗集《文蔚堂诗集》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位是正一品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的次子,有父子宰相之称。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初授庶吉士。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张廷玉在担任刑部侍郎期间,山东盐贩王美公等人以民间宗教之名率众劫掠南北交通中断,康熙帝命张廷玉等人前往山东共同勘治,张廷玉将此案处理完毕后,第二年康熙将其调为吏部侍郎。世宗即位后,张廷玉调任户部尚书。清初,张廷玉以和平的手段解决了令统治者头疼的棚民问题,从此更加受到雍正的器重,不久便被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并兼任吏部尚书。雍正七年(1729年),张廷玉成为军机处的头一批大臣,成为真正的实权宰相。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张廷玉逝世。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兼管翰林院期间,大量的编纂工作都由他主持开展,成就卓著。张廷玉作为第一代军机大臣,对清代国家有决定性影响的政治机构定立了规制,这一规制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清代固有的权力体系,起到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成为后世赞叹敬佩的“军机能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位尹继善(1695年-1771年),章佳氏,字元长,晚号望山。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隶属满洲镶黄旗。清朝中期重臣、诗人、散文家。大学士尹泰第五子。尹继善为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起家翰林院编修。雍正六年(1728年),授内阁侍读学士,协理江南河务,旋即署任江苏巡抚,时年仅三十余岁。雍正八年(1730年),署河道总督。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任云贵广西总督。乾隆初年,回京任刑部尚书兼管兵部事。后历任川陕、两江、陕甘等地总督。任封疆大吏三十余年,为雍正帝、乾隆帝所倚任。晚年入朝,累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尹继善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获赠太保,谥号“文端”,并入祀贤良祠。尹继善释褐五年,即任封疆,六载成巡抚,八载至总督,平步青云,仕宦生涯显赫。一生一督云贵,三督川陕,四督两江,为政明敏,且公正端厚。为官以爱民为先,在江南前后三十年,甚得名誉。但因久历宦途,深谙人情世故,巧于趋利避害,有好名用术、沽名邀誉之嫌,被袁枚称为“心似玲珑面面通”。此外,尹继善平生“好吟咏”,是当时八旗文坛的领袖人物。其诗内容丰富,众体皆备,尤擅古体。乾隆帝称赞道:“我朝百余年来,满洲科目中惟鄂尔泰与尹继善为真学者”。曾参与编修《江南通志》《云南通志》。存世诗集有《尹文端公诗集》。《八旗文经》等收录其文。一督云贵,三督川陕,四督两江,为政明敏,以爱民为先、乾隆时期八旗文坛的领袖人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