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插秧歌》浅析

好学白云

<p class="ql-block"><b>转自(原创) 子无求乎</b></p> <p class="ql-block">  人的境界越低下,思想意识越浑浊烦躁和阴邪,其表现用诸葛亮的话就是“险燥、淫慢”。险燥 ,心态极端、烦躁,心猿意马。淫慢,淫邪、傲慢、懒惰,没有恭敬心。</p><p class="ql-block"> 由低层次往高境界突破的过程,就是澄清思想入静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拦路虎!清净人心的过程,就是扫除私心杂念走向圣洁的过程,那些要被清扫的浊物能干吗?所以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及打坐的时候,会被它们猛烈的袭击。能坚定正念不为所动,就在突破这些拦路虎而勇猛精進,走向成功。</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现代人,在娘胎里就被父母污浊的思想和外在嘈杂环境污染和干扰。加上生下来就处于一个极度灌毒的后天教育,无论思想和肉体与古人相比完全浑浊不堪,负担沉重!如果不明白这些常识就真的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 总是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幸福,生下来什么都有没有苦吃。现在的年轻人表面看体力劳动轻了,其实出生就背着比长辈更沉重的思想负担。人苦,主要是心苦!而不是体力劳动的苦。现在的孩子们,正处于一个五千年文明历史从没有的野蛮、险恶无情的现实环境。</p><p class="ql-block"> 作为家长,应该认清这个残酷的现实。一味的责备求全,起不了正面作用。</p><p class="ql-block"> 布袋和尚,是五代时后梁高僧,弥勒法门传人。幼孤,八岁时由奉化长汀农人张重天收养,故名长汀子。成长后,入大桥岳林寺出家。出家后以“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为由,名契此。</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意思是不离世间,符合人间世俗状态修佛,修己利于人。弥勒教修行方式讲究不脱离人间烟火实修,复杂的环境才能修出高人。《插秧歌》就是布袋和尚帮人插秧时 ,悟道的一首禅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插秧歌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b></p><p class="ql-block"><b>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修行的过程就是根植正念,一步一步强化纯净、壮大的过程。修道人遇事能低头找自己,愿意吃亏才能窥见天机就是“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p><p class="ql-block"> 修道者与人最大的不同,人遇利益会主动争取,认为不公平就争斗,修道人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帮人不要报酬,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难。并不是插秧难,而是世俗人的闲言碎语干扰下,一心不动难。懂得与世无争,低头容忍而善意理解,就走在上天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这个过程就是去人心执著把业力转化成德而善解渊怨,心性提高功德圆满的过程。与世无争,那是明事理意志强大坚定,持之以恒修去执著后的自然状态。</p><p class="ql-block"> 意志不坚定的人,必然随内外人心的干扰而喜、怒、哀、怨不休。遇事不冷静争争斗斗,是意志薄弱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人认为的积极,不过对名利的贪心,经不起情欲诱惑的消极表现。说得再好听,无非就是为那点既得利益而万般算计。利益得到越多越自私,其一生的辛苦奔波,争争斗斗无论输赢,最终不过是千方百计的往地狱冲。</p><p class="ql-block"> 世俗人,是没有赢家的。</p><p class="ql-block"> 修道人的不同就是“不现实”。人求的都不在乎,权势大小、物质多寡没有实质区别,因为那都是“德”换来的,这边多了,那边少了。象布袋和尚一样离常人的思维越远,不争名夺利反而越接近天堂。这就是“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消极等着天上掉馅饼。六根清净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修行于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从现实生活中的名、利、情产生的矛盾中超脱出来,“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而两全其美。</p><p class="ql-block"> 六根,具体指什么呢?万物皆有灵!我们不要拘泥于名词术语的解释,要看其在人日常生活中的实质表现。</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讲的就是悟空清净人心,消灭喜,怒,爱、思,欲、忧这六个主宰人而替代真我,阻挡人归途上六个根本执著而归正道。</p><p class="ql-block"> 六根之贼,怎么表现呢?</p><p class="ql-block"> 书中写道:行者的胆量原大,那容分说,走上前来叉手当胸,对那六个人施礼道:“列位有什么缘故,阻我贫僧的去路?”那人道:“我等是剪径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若道半个不字,教你碎尸粉骨!”</p><p class="ql-block"> 行者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主,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p><p class="ql-block"> 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一齐上前乱嚷道:“这和尚无礼!你的东西全然没有,转来和我等要分东西!”他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乒乓乓,砍有七八十下。</p><p class="ql-block"> 悟空停立中间,只当不知。那贼道:“好和尚!真个的头硬!”行者笑道:“将就看得过罢了!你们也打得手困了,却该老孙取出个针儿来耍耍。”那贼道:“这和尚是一个行针灸的郎中变的。我们又无病症,说什么动针的话!”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p><p class="ql-block"> 唬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被老孙剿了。”</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最重要的是,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我们是人体的主人,强制阻挡主人回归之路的所有因素都犯法、犯死罪了。走在回归路上的悟空,打死喜、怒、爱、思、欲、忧这六个毛贼以后,就上正道了。</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多次提到孙悟空是铜头铁脑,有双不为幻象迷惑能看到事情本质的火眼金睛,就是悟空要有意如金刚,正念坚如磐石而分辨善恶、正邪的智慧和能力!正念坚定的修炼人,才能不为喜、怒、爱、思、欲、忧这六贼所迷惑,進而清除才能踏上返本归真之路。</p><p class="ql-block"> 毒蛇不出洞,你怎么打死它?六贼拦路的时候才是最好消灭而根除的机会,是这个道理吧。因此,成家立业和日常生活及工作是激动六贼出洞,進而修清净心的最好机缘。</p><p class="ql-block"> 缘份,是彼此的福份。</p><p class="ql-block"> 不仅修佛,文武之道、商道、艺术之道也是一样的理。历朝历代建立巨大功勋的文臣武将,苦心经营积得财富的商贾,也只有明辨正邪而根除六贼者,才能得以善终。</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TvLxL9ya0z_md2MqNVZQ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