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深入剖析华为、贵州茅台、美的集团这三家极具代表性的企业。看看它们的“飞轮”是如何启动,并在过去二十年的几个关键节点上,通过正确的战略选择被一次次加速,最终形成了今天难以撼动的优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u>华为:以技术为轴心的“生存与征服”飞轮</u></b></p><p class="ql-block">华为的飞轮,是一个以“活下去”为根本驱动力,以技术创新为轴心的强大引擎。</p><p class="ql-block">· 飞轮启动(1987-2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 初始动力: 在跨国巨头的缝隙中求生存。任正非的“活下去”是最原始的飞轮动力。为了生存,华为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巨头看不上的市场打磨产品和团队。</p><p class="ql-block"> · 第一推动力: 压强原则。将几乎所有利润投入到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形成突破,这是飞轮开始转动的第一下强力推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 关键节点一(2000年代初):面对互联网泡沫破裂,启动“全球化飞轮”</u></b></p><p class="ql-block"> · 决策: 在国内市场成功后,毅然投入巨资开拓海外市场。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但从发展中国家再到发达国家,一步步啃下硬骨头。</p><p class="ql-block"> · 如何加速: 全球化的成功带来了规模效应,更大的营收规模支撑了更高的研发投入(飞轮加速点1)。同时,与国际顶尖运营商合作,倒逼自身在产品、管理和服务上达到世界级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 关键节点二(2012年左右):预见“极限生存”,启动“自研芯片飞轮”</u></b></p><p class="ql-block"> · 决策: 尽管当时与高通等合作良好,但华为海思坚持投入巨资研发麒麟芯片和基站芯片。这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重复造轮子”和浪费。</p><p class="ql-block"> · 如何加速: 当2019年遭遇极端制裁时,海思的“备胎”转正,成为了公司的“诺亚方舟”。自研芯片不仅保证了业务的连续性,更成为了产品的核心差异化卖点(如麒麟芯片成就了华为手机的巅峰)。技术自立带来了战略自主权(飞轮加速点2),这是最高级别的护城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 关键节点三(近十年):从CT到ICT,启动“生态飞轮”</u></b></p><p class="ql-block"> · 决策: 在企业业务和云计算领域投入,打造“鲲鹏+昇腾”计算生态,并进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 · 如何加速: 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如5G、芯片、算法)被复用和迁移到新的万亿级市场。技术投入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可能的胜利,构筑了多引擎增长模式(飞轮加速点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 </p><p class="ql-block">华为的飞轮是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危机感 → 巨额研发 → 技术突破/成本优势 → 市场成功(全球/多领域)→ 更丰厚的利润 → 更巨额的研发”</u></b> 的增强回路。</p><p class="ql-block">每一次关键决策,都是在给这个飞轮增加新的加速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u>贵州茅台:以稀缺性为轴心的“时间与心智”飞轮</u></b></p><p class="ql-block">茅台的飞轮,是一个以极致稀缺性为起点,通过文化叙事和渠道控制,不断强化其价值共识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飞轮启动(1950s-1990s):</p><p class="ql-block"> · 初始动力: 独特的微生物环境、赤水河、传统工艺共同构成的 “地理稀缺性” 。这是飞轮最核心、无法复制的轴心。</p><p class="ql-block"> · 第一推动力: 在历史上多次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确立了其国宴用酒的地位,被赋予了政治和文化的符号意义。</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关键节点一(2000年代初-2012年):渠道扩张,启动“投资品飞轮”</u></b></p><p class="ql-block"> · 决策: 大力发展经销商体系,特别是高端定制和团购渠道。</p><p class="ql-block"> · 如何加速: 强大的渠道网络推动了产品普及和价格上涨。更关键的是,茅台酒 “越陈越香、越老越值钱” 的特性,使其从“消费品”属性衍生出“投资品”属性(飞轮加速点1)。这吸引了大量非饮用的需求,价格进入“<b style="color:rgb(237, 35, 8);"><u>上涨-囤积-稀缺-再上涨</u></b>”的螺旋,品牌神话得以巩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关键节点二(2012-2015年):应对政策冲击,启动“韧性测试”</u></b></p><p class="ql-block"> · 决策: “八项规定”出台,高端政务消费骤降。茅台股价和价格大跌。</p><p class="ql-block"> · 如何加速: 这次危机反而证明了茅台飞轮的韧性。公司迅速<b style="color:rgb(237, 35, 8);">调整渠道结构,向商务消费和个人消费转型</b>。结果发现,民间和商务需求足以承接并推动新一轮增长。</p><p class="ql-block">这次压力测试,洗去了投机客,留下了真需求,让飞轮转动得更健康(飞轮加速点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 关键节点三(2018年至今):直营化与数字化,启动“控盘飞轮”</u></b></p><p class="ql-block"> · 决策: 大力削减经销商,大力发展自营店和“i茅台”数字化平台。</p><p class="ql-block"> · 如何加速: 直营化让茅台直接掌控终端渠道和定价权,将原本给经销商的巨额利润回收囊中,显著提升毛利率和现金流(飞轮加速点3)。同时,“i茅台”掌握了数千万C端用户,数据反哺经营,品牌与用户的联系更直接,护城河从“渠道控制”升级为“用户直达+数据驱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茅台的飞轮是 “地理稀缺 → 品牌叙事(国酒)→ 价格彰显/投资属性 → 渠道囤积/需求放大 → 更显稀缺/共识强化” 的循环。它的每一次加速,都是在加深“茅台是硬通货”这一社会共识。</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美的集团:以效率为轴心的“变革与颠覆”飞轮</b></p><p class="ql-block">美的的飞轮,是一个在家电红海中,通过不断自我革命,追求极致效率和运营能力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飞轮启动(1968-2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 初始动力: 改革开放后的市场需求爆发。通过代工和模仿,完成原始积累。</p><p class="ql-block"> · 第一推动力: 何享健先生极具远见的推行事业部制改革,打破了“大锅饭”,激发了内部活力,这是效率飞轮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关键节点一(2011年):数字化转型,启动“T+3效率飞轮”</u></b></p><p class="ql-block"> · 决策: 方洪波接任后,面对行业天花板,力排众议推行“T+3”订单模式(接收订单、准备物料、生产、发货共12天)。</p><p class="ql-block"> · 如何加速: “T+3”倒逼整个体系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库存周转天数、现金循环周期大幅下降。效率提升带来成本优势,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带来规模效应,进一步巩固成本优势(飞轮加速点1)。现金流变得极其健康。</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关键节点二(2017年):收购库卡,启动“第二曲线飞轮”</u></b></p><p class="ql-block"> · 决策: 发起对德国库卡机器人的巨额收购。</p><p class="ql-block"> · 如何加速: 这不仅是为了多元化,更是为了 “用机器提升效率” 。将库卡的自动化技术用于自己的工厂,进一步提升了“T+3”的极致效率。同时,进军To B的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领域,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飞轮从消费电器领域延伸至工业科技领域(飞轮加速点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关键节点三(近五年):全面智能化,启动“协同飞轮”</u></b></p><p class="ql-block"> · 决策: 推行“全面智能化、全面数字化”战略,整合所有产品线到统一的智能家居平台。</p><p class="ql-block"> · 如何加速: 单一产品的效率优势,升级为全屋智能生态的协同优势。用户买了美的空调,更可能买美的冰箱,生态粘性提升了客单价和用户忠诚度。效率飞轮的成果,从企业内部运营效率,外化为用户的便捷生活体验(飞轮加速点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美的的飞轮是 “危机意识 → 组织/数字化变革 → 效率提升/成本下降 → 市场份额/现金流提升 → 投入研发/并购(库卡)→ 进一步提效/开辟新市场” 。它的核心是 “通过管理进步提升效率”。</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同的启示</p><p class="ql-block">这三家风格迥异的企业,其飞轮的成功都源于:</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1. 坚守一个硬核的“轴心”:</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华为是技术,茅台是稀缺,美的效率。这是他们一切战略的出发点。</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2. 在关键节点做出“反共识”的长期决策:</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华为自研芯片、茅台渠道改革、美的推行T+3,都曾备受争议,但时间证明了其正确性。</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3. 飞轮的每一次加速,都来自上一次成功的“复利”:利润投入研发,品牌强化渠道,效率支撑并购。</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4. 强大的文化是飞轮的“润滑剂”:</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华为的狼性/危机感、茅台的坚守、美的的变革精神,确保了组织能支撑飞轮的高速运转。</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们的成功,绝非运气,而是一套符合商业规律的“原则”在时间复利下的必然绽放。这正是我们最应该学习和敬畏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