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浊的黄河水日夜奔涌,卷着泥沙与岁月,冲刷出两岸的沟壑与村落。我循着河风的方向一路追寻,在日渐稀疏的炊烟里,遇见了野麻村与小黄湾——这两个悬在“消失”边缘,却仍倔强留存的村庄。<br><br> 土坯墙被时光浸成深褐,墙缝里钻出的野草,是村庄最后的倔强。野麻村的老柳树还守着村中,枝桠上挂着褪色的红绳,那是几代人的念想;小黄湾的窗棂上的雕花虽已斑驳,却还能窥见烟火气。黄河水就在不远处流淌,既是滋养的源泉,也是岁月的刻刀,一点点带走年轻的脚步,留下老人与老屋,守着日渐稀薄的时光。<br><br> 屋檐下的玉米串还在晾晒,村口的石磨早已停转,却依然保持着转动的姿态。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风声、水声,还有老人闲谈时的方言,混着泥土与草木的气息,构成最质朴的生命交响。<br><br> 不管是无人机还是相机的快门,不是为了定格“消失”,而是为了留住“存在”——留住土墙上的裂痕,留住窗口的微光,留住黄河与村庄相依的最后模样。或许某天,这些村落会被岁月彻底带走,但镜头里的每一寸肌理,都是黄河岸线最珍贵的记忆,是文明与土地对话的最后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