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我的高中校园

VanessaC

可能值得说道的是,我的高中就读于一个江南style的私家园林所改成的校园里,古镇当时人称“马家花园”,学名古雅“课植园”,寓“课读至于不忘耕植”之意。多年前,学校整体拆除搬迁,恢复了它江南宅子的本来面目,甚至很可能有所扩延,如今是收费旅游景点了。<br><br>按理,高中时代应该记忆很清楚,但以我这记性,三十多年前的东西都只能是依稀的。<div><br></div><div>今故地重访,很难像跑去苏州那样纯粹的欣赏一个园子。因为拆除和改造太多,也因为我的印象太依稀,忙着闪回和对照记忆中的画面,这就已经占据了太多我心神的带宽。<br><br>依稀之中也得有部分确凿的记忆。比如,高中三年里,每天把一座始建于明代的五孔石拱桥踩踏过四遍(因为中午也回家吃饭),熟视无睹的钻进这个江南园林,读的是人生中最苦逼的三年书。<br><br>但当年这个学校其实是两个区域组成的,我们只是穿过一些古代园林为主的辅助功能区域,再进入到一个水泥盒子为主的现代教学区域。<br><br>我依稀记得,学校入口区域是昏暗的一条甬道,现在踏进去就是典型的两三重门厅、客厅、花厅,它们规整美丽的样貌,我现在一个都认不出来。<br><br>但我清晰记得,门口区域过后,会首先穿过一片碎石地面的庭院。还好它依然在,尽管庭院里的植物和路面都翻建修葺了很多。站在庭院正中,迎面是一排单层古建,用现在的知识讲,单檐三开间的主屋,现在叫做“迎贵厅”了,两侧各有小花楼(或叫阁)。我对这一排屋子的记忆是很清楚的,但对它们当年的用途是很依稀的,似乎是老师们使用?或是搞社团活动/开会用的?我好像只是非常短暂的参加文学社期间,去过数次而已。<br><br>庭院的右侧,有个圆形拱门,里面一方小庭院和一栋小小的二层藏书楼,这便是学校的图书馆了。我也不记得自己把图书馆用的很多,但我记得借来的书,我都边读边把每页皱起的边角捋平,有点强迫症。还记得有段日子学习英文打字机,应该就是在那个图书馆里上课的,十几台老式的打字机,金属的键盘噼里啪啦的敲得山响。<br><br>而庭院的左侧是去上课的必经之路,一条布满书法碑刻的廊道,这些碑刻上写了个啥,当年的我不懂也无心品味,今日才知,是祝枝山的多首梅花诗拓片,也不知依然是当年的,还是后来重新弄过的。<br><br>廊道再左侧,是一座五层方形古塔,黄褐色。这便是园内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了,据未经考证的当年传闻,登临此塔之顶能看到的所有土地,皆属马家(马姓如此厉害,原来几十年前就有端倪)。当年的我对破旧古塔无知也无兴趣,只记得当时这塔是单身青年教师的宿舍,我还记得美美的英语老师和帅帅的物理老师都曾住在塔里的不同楼层。而今,它叫望月楼;也或许,它本来就叫望月楼,只是我依稀的脑袋里不知其名罢了。<br><br>搁下古塔,穿过不长的碑廊,就来到一个不大的紫藤花架下。花架是粗犷直白的八根水泥柱子、上面搭着若干金属横杆供枝蔓攀爬,这架子当年就是这难看的德行,这点我记得很确凿。但密枝和繁花足以掩盖这点丑陋,到每年春末,这片紫藤都开的厚重浓烈、灿烂无比,绝对是校园里的亮点,也是文学社花季女生笔下的情怀所寄。这个在如今的园林平面图里不作标注的紫藤架,偏偏是我记忆中非常明晰的一个存在。<br><br>驻足紫藤花架下,此时,右手边有一片平静的湖面,沿湖一排单层古建(就是迎贵厅和小花楼那排屋子的背面),用我现在的认知来看,这排屋子的湖面石岸线条已经略直板,有点可惜,还好它的屋脊和檐牙起翘富于变化,再加上其间参差的植物,勾勒出一条还算不错的天际线条。但要命的是,这个湖是两个区域的交界处,湖的另一面已是教学区,水泥的湖岸走一条直线,岸边高耸笔直的棕榈树,也走一条直线。啊,能想象吗,棕榈树齐整地戳在一个江南园林的湖岸边。当年的我熟视无睹,如今的我看的龇牙咧嘴。<br><br>驻足紫藤花架下,当年的左手边是一片葱郁茂盛和林木,掩映着一片假山和湖水,隐约有亭,但当年这片天地是封起来不让入内的,里面繁盛又幽深,经年未经打理,形成了一片颓废阴翳甚至阴森的场域,大概是学生们笑谈中的鬼故事发生地。而如今,这里被彻底开发打理过,搞出了好大一片曲水楼榭、假山亭台,我如同逛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园子里。<br><br>紫藤花架之后,当年的我天天往前冲,一头冲进教学区。三四栋简单直白的现代水泥教学楼,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横平竖直的长方形水泥盒子,没记错的话,每栋三层,每层三个教室。教学楼的东北侧,是几栋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往西,是简单直白的大操场和400米环形跑道。操场的西侧和北侧,记得有食堂、校医、厕所之类的,都是简单直白甚至简陋的水泥盒子。而今,这一切统统没了,全改了,改的好,那些粗糙水泥盒子的已被终结,旧日依稀的影子,一丝不见。我又如同逛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园子里。<br><br>这一通故地重访,有些费劲。有时,我索性微微闭目数秒,才能更好地搜寻记忆深处的画面。我把自己孱弱的记忆搜索功能用到极致,十停之处,只两三停的依稀尚存,另七八停实在找不到记忆中的对照。<br><br>这一通故地重访,让人有些时空错乱甚至心神纠缠。这是一片古园旧宅,但它对我更多像一片新天地;我要寻访它旧日的样貌,却忍不住用今天的认知来审视昔日之鄙陋;觅得旧日影迹让人心内激动,拆掉的旧日影迹也让人欣慰,但立马来一丝失落;这个校园里的读书生涯更多是枯燥无趣的,可它偏自带青春年华的光环和岁月逝去的残忍……<br><br>依稀依稀,可见得多写字、多记录。<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