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指导:精准施策,筑牢教学根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带着我们一层层拆解教材——发音要领、拼读规律、书写规范,每一个环节都像在搭积木,必须稳扎稳打。可一年级的孩子,坐不住、听不进,怎么办?“那就把拼音变成歌,变成游戏。”她说着,从包里拿出一段儿歌音频,“这是我去年录的,孩子们听着听着就学会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知识揉进孩子的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设计了一个“口形变化”的对比环节。不是干巴巴地讲“ai”要从张大嘴到合拢,而是用动画演示,像看一场小小的口型电影。那个卡通女孩咧嘴一笑,从“a”滑到“ai”,孩子们一看就懂。原来,一个小小的视觉提示,就能让抽象的发音变得具体可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办公室里,阳光斜照进来,我和另一位老师埋头修改教案。柴老师坐在旁边,时不时抬头看看我们:“导入语再短一点,别让孩子等太久。”她说话轻,但每一句都像钉子,精准地敲在关键处。我们一边写,一边试读,连一个语气词都反复推敲。她常说:“老师多想一步,学生就少错一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式试讲前,我们又聚在教室里。柴老师坐在后排,手里拿着笔,像一位老练的导演,默默记录每一个细节。金老师示范“ei”的发音时,嘴角没展开到位,她立刻站起来,亲自示范:“要像笑出来一样,把声音送出去。”王老师节奏太快,她就打手势提醒:“慢一点,让孩子跟上来。”那些细微的动作、表情、停顿,原来都是课堂的呼吸。</p> 课堂实践:实时点拨,优化教学细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板上写着“a - ai”的对比,孩子们跟着老师大声朗读。阳光洒进来,照在拼音卡片上,也照在孩子们仰起的小脸上。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教拼音,而是在种下语言的种子。每一个发音,每一次拼读,都是在为未来的表达奠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我们围坐在一起,像一群刚下战场的战友。金老师说:“‘ui’的声调老是标错位置,我讲了好几遍,还是有人迷糊。”柴老师没急着给答案,而是拿出一张卡片,写上“‘ui’是尾巴音,声调戴在‘i’头上”,又编了句顺口溜:“‘ui’牵手走,声调跟在最后头。”我们一听就笑了,可笑完发现,这真是个好记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也坦白:“导入用了三分钟动画,结果后面写拼音的时间不够了。”柴老师点点头:“动画好看,但别让热闹抢了重点。下次剪短一点,留时间给孩子们动笔。”她总是这样,不否定我们的尝试,而是帮我们把“好”变成“更好”。</p> 课后反馈:复盘总结,助力能力提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的话像一阵风,吹开了我心里的迷雾。原来,教学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群人互相照亮的过程。青年教师有热情,有创意;老教师有经验,有定力。当这两股力量合在一起,课堂就有了温度,也有了深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有一次,我看见两位老师在教室里一起备课,一个念拼音,一个写教案,时不时相视一笑。阳光照在她们的笔记本上,也照在那张“声调口诀卡”上。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成长的模样——不是谁教会了谁,而是彼此都在向前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柴老师常说:“教拼音,其实是在教孩子怎么开口说话,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她把每一个细节都当作大事来对待,从不嫌烦,也不嫌小。她教我们的,不只是“ai ei ui”怎么读,更是如何做一个眼里有学生、心里有责任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后来,我看到她们在黑板前一起修改板书,一个指,一个记,像一对默契的搭档。教室墙上贴着“文明乐观”“奋进创新”的标语,而她们的身影,正是这些词最生动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候,成长就藏在这些安静的时刻里——一页教案的修改,一句发音的纠正,一次课后的复盘。没有惊天动地,却步步生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柴老师最后说:“情趣与实效并存,才是好课。”我记住了这句话。也记住了她说话时眼里的光,像春风吹过新苗,温柔,却有力。</p> 青蓝携手,未来可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备课,一节课堂,一场研讨,看似平凡,却在悄然改变着什么。是的,青年教师在成长,而柴老师也在她们的眼睛里,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教育,原来就是这样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有人引路,有人追赶,有人照亮,有人发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