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题:瀍河回族区美术学科常态化教研活动——新教材解读(二、三年级第一单元,八年级第四单元)</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1月12日</p><p class="ql-block">地点:洛阳市含嘉仓小学报告厅</p><p class="ql-block">组长:方勇智</p><p class="ql-block">组员:丁俊玲、穆斐、邓艺楠、董继华、许琳丽、刘芳、宋艳</p><p class="ql-block"> 秋光正好,艺研同行。当金风染黄枝叶,当硕果缀满枝头,我们循着秋的诗意相聚美术教研。以秋叶为媒、以秋景为韵,在交流中碰撞创意火花,在探讨中深耕美育课堂。愿每一份教研所得,都如秋日硕果般饱满,让艺术之美浸润学生心灵,与孩子们共赴一场温柔而有力量的美育之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1月12日上午8:30,在洛阳市含嘉仓小学迎来了本学期的第六次美术学科教研活动。研讨活动以二年级第一单元、三年级第一单元和八年级第四单元教学为核心,围绕单元梳理与课例展示展开深度研讨。</p> 第一阶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冰瑶老师的《树叶的血管》这节课,用放大镜让学生看叶片纹路、用树叶拓印显叶脉轮廓,当他们惊呼“原来树叶也有‘血管’输养分”时,能真切感受到自然知识的感染力;孩子们又用点线面来表现叶脉的纹理,又将作品变成一件更直观的艺术品。这节课整体感受能让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主动找答案”,这种互动中的知识传递,比单纯讲解更有温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梦兰老师的《拼摆的乐趣》一课引导学生从生活与自然中发现美,用树枝、石子、花瓣等材料,通过联想与创意拼摆,感受形态与色彩的奇妙组合。在动手实践中,理解艺术与自然的交融,体验创造带来的无限乐趣与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亚新老师的《与风做朋友》这节课通过观察、绘画与动手制作,引导学生感知风的存在与特性。感受风动作品在风中飘动、转动的美感,体会与自然互动创作的乐趣,增强对艺术创作和自然现象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志瑄老师的《吹皱的水波》以“水波”为创作核心,融合观察、感知与艺术表达。课堂上通过实景视频、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状态下水波的形态,再示范用流畅线条、渐变色彩表现水波的灵动与层次。学生充分发挥创意,用多样绘画手法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水波作品,在动手创作中感受自然之美与艺术表达的魅力,既锻炼了观察力和绘画技巧,也深化了对自然现象与艺术表现关联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丁俊玲老师对本单元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课时安排提出优化建议。《树叶的血管》课程重难点突出,建议利用树叶引导学生发现叶脉,通过拓印装饰物品或拼摆。《拼摆的乐趣》这一课用树叶拼摆导入吸引学生,建议讲课时先分析拼摆方法,可分两课时,分别在教室和花园拼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丁老师建议《与风做朋友》这一课,继续深入挖掘不同风对同一事物线条变化的影响。最后一课《吹皱的水波》课件节奏快,建议分两到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从水波纹提取线条,第二课时讲水墨体现线的变化,可小组合作并给主题制作立体作品。</p> 第二阶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流漾老师的《童年艺趣》以童年生活为创作源泉,聚焦童真体验与艺术表达。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追忆童年趣事,从游戏、玩具、日常场景中提取创作灵感。学生通过绘画、手工等多样形式,将童年记忆转化为鲜活的艺术作品,尽情释放想象力与创造力。整堂课氛围轻松愉悦,既让学生在创作中重温童年美好,又锻炼了审美与动手能力,深化了对生活与艺术关联的感知,尽显美育的温度与乐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晓萌老师的《童真时光》以“动画艺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欣赏、探究与实践中感受动画的魅力, 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并尝试制作简单的手翻书动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国洁老师的《定格纯真》课程围绕“童年主题”展开定格动画的认知、设计与制作,分为“角色分镜设计”和“人偶拍摄实践”两课时。本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定格动画作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艺术形式,感受其在讲述故事、传递情感中的作用,体会合作创作的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董继华老师围绕动画教学展开深度点评,聚焦“降低难度、激发热情”核心,提出极具实践价值的教学建议。她强调,手翻书制作应贴合学生实际,允许以“火柴人”等简单形式呈现,核心是让学生在动态创作中收获快乐,而非执着于复杂细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建议课堂融入中国动画发展史,介绍3D与2D动画的技术革新及《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经典案例,关联生活与科技进步。针对教学题材,她提出应贴近三年级学生认知,从《西游记》《小蝌蚪找妈妈》等熟悉内容切入,帮助学生建立创作成就感,让美术教育在“成功体验”中实现美育价值,尽显对教学规律与学生发展的深刻洞察。</p> 第三阶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妍妍《书林漫步》以书籍为载体,打造沉浸式美育课堂。教学中串联封面设计、书籍装帧结构等知识,通过实物观察、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感知书籍艺术的多元魅力。课程融入文字、图形、色彩的设计逻辑,搭配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书籍艺术的“守正创新”,既提升审美与动手能力,又深化对文化传承的认知,尽显课程的人文温度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田田老师的《封面设计》课程,以清晰逻辑与实践导向构建高效美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先通过《红星照耀中国》等不同厚度书籍的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封面、封底、护封等书籍装帧基本结构,直观感知设计细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围绕封面设计的核心要素展开,通过案例分析与旧知衔接,讲解文字的主题揭示与美化功能、图形的具象与抽象表现形式,重温色彩冷暖与情绪关联的知识,强调主色调突出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以“日记本封面设计”为实践任务,通过正反案例对比,让学生理解合理布局的关键意义。整堂课层层递进、学练结合,既夯实了设计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思维与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书籍装帧艺术“守正创新”的教学内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贾轶萍老师的《因地制宜》以中国园林造景艺术为核心,聚焦“因地制宜”原则与“借景”手法,构建兼具文化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美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颐和园“金光穿洞”等视频、图片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园林山水、花木、建筑等组成要素,理解“顺地形而建、借外景补内景”的造景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设置分层任务,先让学生提炼园林传统色、手绘标注景点关系,概括地形与建筑的适配逻辑;再通过赏析不同借景手法的实景案例,深化对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认知。教学目标涵盖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重点突破原则应用难点,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又推动传统文化从复制走向活化传承,让学生在探索中厚植园林热爱与环保理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邓艺楠老师对本年级课程进行点评,《书林漫步》通过实践简化书籍装帧知识,思维导图对比中外差异效果佳,建议第二课时增设书签等迷你实践任务;《封面设计》可补充传统纹样,拓宽学生设计思路;《因地制宜》建议结合洛阳本地景点切入,作业中鼓励设计特色窗洞,以贴合生活、激发创意,让教学更具实效与个性。</p> 第四阶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研员李雅静老师对本次美术教研课程进行高维度指导,强调教学需注重环节连贯性与思维链清晰性,鼓励通过问题驱动、实践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她提出应立足经典作品挖掘教学素材,结合项目化设计串联课时内容,让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同时建议教师分享备课细节与教学经验,在互学互鉴中深化课程研究,通过丰富活动发展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美为桥,研思共进!本次美术教研聚焦课堂实践、深耕教学细节,各位老师的分享碰撞出智慧火花,为美育之路铺就了更坚实的基石。短暂的相聚虽已结束,但对美术教育的探索永不止步。愿我们带着这份教研所得,将创意与温度融入每一堂课,让艺术之花在课堂绽放、在学生心中生根。期待下一次重逢,共探美育新路径,共赴教学新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