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墨痕里的河西密码》</p><p class="ql-block">——王全祥论凉州地域文化挖掘之道/散文</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全祥</p><p class="ql-block">身为土生土长的凉州人,自幼便在祁连山的雪光与沙漠的驼铃声中长大。凉州的风,吹过汉时的烽燧,掠过唐时的驿站,也浸润了历代文人的笔端,留下无数饱含地域魂魄的文学篇章。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凉州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藏着这片土地的地理肌理、民俗密码与精神内核。作为深耕凉州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写作者,我始终坚信,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凉州地域文化的精髓,既是对历史的回溯,也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更是每个凉州儿女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以下,便是我关于凉州地域文化文学挖掘之道的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挖掘凉州地域文化,首要之务是锚定文学中的地理标识,追溯地域文化的历史根脉。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横亘南侧,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环绕北境,独特的地理格局造就了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地位与“丝绸之路咽喉”的商贸价值,而这些特质都深深烙印在文学作品中。在我看来,解读凉州文学,必先从这些地理符号入手——翻阅唐诗,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句,以“万仞山”勾勒出凉州四周群山环抱的险峻地貌,“孤城”二字既点明了其军事要塞的属性,也暗含了边塞之地的苍凉与雄浑。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则将凉州的关隘与秦汉历史相连,让我们在文字间触摸到戍边文化的悠久积淀——那些矗立千年的关隘,不仅是地理上的界限,更是凉州人守护家园、沟通中西的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山川关隘,文学中的丝路元素更是解码凉州文化的关键。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写道:“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诗中的“七里十万家”展现了凉州作为丝路重镇的繁华,而“胡人半解弹琵琶”则生动描绘了胡汉文化交融的场景。我在解读这类诗作时强调,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挖掘出凉州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历史事实:这里曾是商队云集之地,波斯的珠宝、印度的佛教、中原的丝绸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凉州多元包容的文化底色。如今,我们透过文学作品中的地理标识,既能还原凉州古代的地理风貌与交通地位,更能追溯其文化多元性的历史根源,理解这片土地为何能在漫长岁月中兼容并蓄,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挖掘凉州地域文化,核心之举是解码文学中的生活图景,还原地域文化的民俗肌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那些描写凉州人饮食、服饰、节庆、方言的文字,如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凉州民俗文化的鲜活模样。在我的文学研究中,我尤为注重从这些生活细节中打捞地域记忆——清代诗人张澍在《凉州府志备考》中记载:“冬至日,作冬至粥,杂以肉果。俗云‘冬至大如年’,啖粥,拜尊长。”短短数语,便让我们知晓凉州人过冬至的习俗,“冬至大如年”的观念与吃冬至粥、拜尊长的仪式,体现了凉州人重视亲情、遵循传统的民俗心理。而在当代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生活图景更为鲜活:作家雪漠在《大漠祭》中,细致描写了凉州农民的生活日常——他们吃着“油饼子卷糕”,喝着“茯茶”,在春耕时“撒籽”,在秋收时“打场”,就连邻里间的寒暄、婚丧嫁娶的仪式都刻画得入木三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认为,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挖掘出凉州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饮食上,凉州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为主,形成了以面食为主、兼具西北豪放风格的饮食文化,油饼子、面皮、羊羔肉等特色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凉州人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体现;节庆上,除了传统的春节、冬至,凉州还有“游百病”等独特节庆,这些节庆活动既与农业生产、宗教信仰相关,也承载着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言上,“尕娃”、“攒劲”、“麻达”等方言词汇,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既带着凉州人的质朴与豪爽,也成为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透过这些生活图景的解码,我们能让凉州地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挖掘凉州地域文化,升华之径是捕捉文学中的精神内核,传承地域文化的灵魂品格。凉州地处边塞,历史上战乱频繁、风沙肆虐,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凉州人坚韧不拔、豪迈仗义的精神品格,而这些精神特质,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书写,成为凉州地域文化的灵魂。在我的创作与研究中,他始终致力于提炼这种精神内核——从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壮志豪情,到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豁达悲壮,边塞诗人笔下的凉州将士,展现出的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这种精神不仅存在于将士身上,更融入了每个凉州人的血液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凉州人的精神品格有了更细腻的展现。作家贾平凹在描写凉州时,曾写道:“凉州人是苦出来的,风沙磨硬了他们的骨头,却磨不掉他们的善良与仗义。”在《大漠祭》中,凉州农民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不抱怨、不退缩,用双手在沙漠边缘开垦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展现出的是坚韧不拔的“大漠精神”;邻里之间,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主动帮忙,不分你我,体现出的是豪爽仗义的“江湖气”。我坦言,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能挖掘出凉州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那是面对苦难时的坚韧,是待人接物时的豪爽,是守护家园时的执着,是兼容并蓄时的包容。这种精神品格,是凉州人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也是凉州地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的核心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深耕凉州文化的写作者,我深知文学作品是凉州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凉州地域文化,不是简单的文字解读,而是与历史对话、与先辈共鸣的过程。我们要锚定地理标识,追溯历史根脉;解码生活图景,还原民俗肌理;捕捉精神内核,传承灵魂品格。唯有如此,才能让凉州地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祁连山的雪光、沙漠的驼铃、边塞的豪情,永远留在凉州人的记忆中,也让更多人了解凉州、热爱凉州,让这片土地的文化魅力,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此文作于2025年11月12日于凉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