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月无声 诗心可寄

静观

<p class="ql-block"> 盈月无声 诗心可寄</p><p class="ql-block"> ——包连续《乙巳年中秋吟》赏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盈月悄声爬上枝,陶情且待月高时。</p><p class="ql-block"> 宵深庭院宜邀月,月下秋烟好赋诗。</p><p class="ql-block"> 谁伴轻风追月切,今逢月夜入眠迟。</p><p class="ql-block"> 闲将月影吟成韵,寄予山川明月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秋之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气,千百年来都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经典主题。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羁旅思乡;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远隔思念;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祝愿、豁达人生;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壮志豪情……这些作品之所以流传,在于它们超越了单纯的咏物写景,却将月光转化为承载华夏民族哲思、伦理、理想、审美的永恒媒介。每至中秋,这些诗句便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让今人在同样的月光下,与千年前的灵魂作永恒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今有幸拜读了包连续副会长的《乙巳年中秋吟》,通篇以“月”为经,以“情”为纬,整诗用八个“月”字串联起“爬枝”“秋烟”“轻风”“山川”等自然意象,织就出时空交错的中秋夜景。通过物理实体的“盈月”、空间元素的“月下”、时间坐标的“月夜”、虚影影像的“月影”、精神象征(明月)的不同维度,形成回环咏叹的韵律之美。这种复沓非但不是诗家大忌与刻意,反而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时空,如八枚玉珮在中秋的徐徐夜风中,叩响心灵的清音。诗人以眼观之月、心中之月,抵达天人合一之境,在双重澄明中诗意栖居。</p><p class="ql-block"> “盈月悄声爬上枝”,月本无声,光无足履,何来的“悄声”,何来的“爬”?这哪是月亮?分明是一袭素装的芭蕾舞者踮着脚尖赴一场盛约。但“悄声”二字却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将视觉印象转化为听觉的通感,月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体,而是蹑足轻轻而来的一个十足的精灵。这样的起笔让人顿觉:美好总是选择在最安静时刻悄悄地降临人间。而匆匆的我们在霓虹中穿梭赶路时,可曾留意夜空中的那一轮不期而至的圆月?可曾安静地欣赏完一场月悬中天,群星拥簇的情景?“陶情且待月高时”这便是诗人心灵修行的契机,不急于陶情,偏要“待月高时”,这般美好景致需要耐心地等待,就像等候昙花绽放的刹那美丽。这种“陶情且待”的从容,充满了生活的智慧,教会我们要学会耐心地等待,就像等待月亮冉冉升到中天。</p><p class="ql-block"> “宵深庭院宜邀月,月下秋烟好赋诗”。这种物我交融似水情形被进一步深化了。“邀月”更像是知己之间的默契,月亮就是最好的知音。中秋之夜诗人,没有邀约朋友,却只主动地邀请了天上的月亮,将月亮请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承续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高情怀,将酒盅换作情愫与诗心。“宵深庭院”虽只是方寸之地,但在此刻便是精神净土,一方静谧的世界。“秋烟”的朦胧与月色的清辉参杂晕染在一起,构成了虚虚实实相生的意境,这正是诗人酝酿诗情勃发的最佳时光,更是创作灵感的源泉。中国古典美学往往注重“境生于象外”,如此夜的月、烟、深庭,共同构成了与月对话的自由且诗意空间,让人油然间会想起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一问,将个体生命置于无限时空维度中审视,此时此刻月光恍如一脉清泉,给尘心以洗涤,悄然潺湲着流淌进人们的心灵,温馨地提醒着:生命不该被红尘琐事填得满满的,总要留一扇窗为温柔的月光透亮心房。</p><p class="ql-block"> “谁伴轻风追月切,今逢月夜入眠迟”这一深层次的叩问,将诗意推向更深层次。“谁”字确实写得十分妙,有可能是诗人本人的自问,也有可能是对远方之人的无限牵挂,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与阅读空间。“轻风追月”却是诗人内心追慕明月的传神写照,从中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积极向往与不懈执着。“入眠迟”是诗人为我们现代人道出了的生存现实窘境——当如银的月光与屏幕的冷光在深夜交织,为逐“流量”,刷“直播”,追“宫剧”……在这月华如水的夜晚,沉迷的人们将如何安放疲惫不堪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闲将月影吟成韵,寄予山川明月知”将全诗推向生活哲理的高度。诗人将无尽的思念与人生感悟,都寄予“山川明月”的豁达,将凝结成有形的诗行都寄托于山川,最终交还给心仪的明月知晓。似乎此夜的明月既是诗人专属,也是诗人情感的唯一接收者,更是永恒的见证者。这轮照耀千年之月,它承载着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永恒、团圆、美好的希冀,既映照着古人的情怀,也温柔地漫覆着今人的梦境,跨越了时空,成为人们情感纽带,给了人们超越时空的心灵慰藉。</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中秋吟》给了我们最珍贵的馈赠,是将转瞬即逝的时光淬炼成永恒的诗意。如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个体生命在月光中接通了千年文脉,短暂的存在由此获得诗意的永恒性。让人们悟到:原来真正的栖居从来不在华屋大厦,而是在心中为月光留一庭深院、一扇永不关闭的心扉。</p><p class="ql-block"> 当每一个望月的灵魂,都如诗人,能在月光下捕捉诗意。愿每个仰望月亮的都成为诗人,愿每处被照亮的心田都在月影中诗意地栖居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