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喜欢画画”

碑林好家长

<p class="ql-block">陆洋曾为女儿的“叛逆”焦虑不已:“你必须报奥数班,以后升学才有优势!”她强行给喜欢画画的女儿报了班,可孩子上课走神、作业敷衍,连作业本的页边空白处,都画满了小小的花草和人物。</p><p class="ql-block">一次她给女儿辅导奥数时,发现奥数题大多没做,而草稿纸上却画着一只蹲在树枝上的小猫。陆洋见状瞬间火大:“我花那么多钱给你报班,你就知道画画?这能当饭吃吗?”女儿被吓了一跳,手里的铅笔掉在地上,红着眼眶反驳:“我就是喜欢画画,奥数题我根本听不懂,越看越烦!”看着孩子委屈又倔强的模样,陆洋的心里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后来学校办画展,女儿瞒着她偷偷报名,作品竟得了奖。看着女儿站在领奖台上,举着奖状笑得眉眼弯弯,眼里的光芒藏都藏不住,陆洋终于醒悟——她把自己的期待,变成了孩子的枷锁。她蹲下来,轻轻摸了摸女儿的头,轻声说:“对不起,妈妈不该逼你学奥数,以后咱们报绘画班好不好?”女儿立刻扑进她怀里,哽咽着说:“谢谢妈妈!我一定会好好学的!”报了绘画兴趣课后,孩子不仅画技突飞猛进,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p><p class="ql-block">很多家长总急于用成人的标准规划孩子的人生,却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的孩子活泼好动,适合在实践中探索;有的孩子安静内敛,擅长在思考中沉淀。强行扭转孩子的天性,就像让蝴蝶去学游泳,只会让他们在抵触中迷失方向,甚至丧失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p><p class="ql-block">尊重孩子的天性与兴趣,不妨这样做:</p><p class="ql-block">1. 多观察,少干预。放下“望子成龙”的焦虑,少用“你应该学这个”的命令,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比如看他放学回家后先摆弄积木还是拿起绘本,发现他真正的兴趣点,再顺势引导,而非强行灌输“有用”的技能。</p><p class="ql-block">2. 多鼓励,少否定。当孩子沉浸在兴趣中时,哪怕成果稚嫩,也别急着说“这有什么用”“浪费时间”。孩子画了歪歪扭扭的画、搭了不成形的积木,一句“你观察得真仔细,这只小鸟的眼睛很有神”“你搭的房子很有创意”,就能给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p><p class="ql-block">3. 善引导,巧融合。把兴趣作为成长的助力,而非对立项。比如喜欢画画的孩子,可引导他用画笔记录课文里的故事、数学题的解题思路;喜欢动手的孩子,可通过做手工培养逻辑思维和耐心,让兴趣带动学习的主动性。</p><p class="ql-block">教育不是打造标准化的“完美产品”,而是守护孩子的天性,让兴趣成为他们成长的内在动力。当孩子在热爱的领域里自由探索,不仅能收获快乐与自信,更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绽放出独有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