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彩风墨雨寻》</p><p class="ql-block"> ——忆姨夫张文斌先生彩墨一生</p><p class="ql-block"> 王晓冬 </p><p class="ql-block"> 70年前一个微雨蒙蒙的秋日,北京艺术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的“五三楼”迎来一位来自蒙古高原的17岁少年,他就是张文斌。几天后的一次不期而遇,让他与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张文斌开始了自己一生的彩墨追寻。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写生是在北京什刹海边的藤萝架下,在轻柔透明的晨光中,吴先生仔细端详张文斌的速写,并语重心长地指导说:“中国画讲究‘远山取其势,近山取其质’,构图上讲究‘起、承、转、合’......”,“近景要画得实一些,而远景要虚一些......”,往事历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或许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了,只有这掷地有声的谆谆教诲追随张文斌一生,为此他曾画过作品《藤萝架下》,以此向恩师致敬。 </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风云变幻,运动迭起,每个中国人都身不由己地随着时代的大潮浮浮沉沉,张文斌的人生亦是如此。从颐和园的美工设计,到中学的美术教师,从《美术》杂质编辑,到民族出版社总编,他每一步的前行都深深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唯有胸中那一颗追求艺术的心从不曾改变,手里那一只飞彩走墨的笔也从未曾停歇。</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后期,受中奥友好协会邀请,张文斌夫妇来到维也纳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从此,张文斌终于走进了欧洲西方艺术的殿堂,开启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只与彩墨相伴的艺术人生。 “出门眼之所见皆写之,此是写生。”他谨记老师及前辈们的教诲,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欧美的大好河山,而那些风情万种,格调迥异的光影组合,也终将一幅幅地变成他笔下精美的传世佳作。</p> <p class="ql-block"> 张文斌喜欢画海,海是他寄托梦想的天堂,从希腊的海,到青岛的海;从西班牙的海,到胶东半岛的海,在他的笔下各不相同,却又脉脉相通,那苍劲的笔力,那波涛汹涌的气势,犹如生命中那勃勃喷发的力量,让人看后不由升起一种鼓舞。</p> <p class="ql-block"> 他还喜欢画古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他汲取精神养分的土壤,从欧洲的神秘城堡,到乡间的玲珑民居;到北京的古朴宫殿,到海边的寂静渔村,他总能从独特的角度,运用自己擅长的中西技巧与深厚的艺术修养,给予作品以不俗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他很重视色彩,在他笔下的中国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画,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元素。那宣纸上的画面虽是传统的水墨,却也同时有着现代的亚克力、粉色和油彩,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稳定厚重不变形,同时又鲜艳亮丽。他曾经写过一篇文艺理论文章《东寻西找》,将自己对绘画艺术的中西结合之观点做了详尽的阐述:“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再是单一画法的流行,更多的是各种艺术样式的混合,是综合的艺术......”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艺术的无比热爱和独到见解。</p> <p class="ql-block"> 他还很重视意境,崇尚中国古代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这便让他的油画作品平添了些许东方含蓄雅致的神韵魅力。在《人物形象的诗意化》一文中,他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你面对客观事物(创作素材),由于移情作用,或悲、或喜、或歌,体验出客观实在的情绪和神韵,对着画家笔下产生的可视形象,便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色彩,这便是‘得之象外’了。这像外之意,既是作者驰骋想象,纵横感情的场所,观者读画,也将由于遨游在这象外之意中,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这便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他曾说:“把大脑消耗在疯狂记忆和重复匠艺操作中的人,他从根本上已经失去了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努力要求自己去做的。在他的每幅画作里,写实与写意并生,“美”与“术”共存,无一不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p> <p class="ql-block"> 学贯中西的张文斌出国近四十年,可他对祖国母亲的依恋之情却越发深厚,于是后期的创作阶段,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国内的山山水水里,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传承和弘扬中国绘画艺术的事业上。有人说,张文斌是站在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点上,而他却说,自己只是一个世界的漂泊者,怀揣一颗执着于艺术的赤子之心,在彩风墨雨的世界里一生追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