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之旅-“晋”见国宝——山西深度游(一)

咕咚🐷🍡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6~21日,我们跟随“广之旅”,走进了宝藏山西的太原、大同、平遥,游览了佛光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晋祠、隰县小西天、洪洞大槐树等景点,收获满满,感触深深。</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p> <p class="ql-block">“亚洲佛光”,“四绝”之美【佛光寺】:</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历近千年风雨存留至今,打脸日本学者“中国无唐代艺术之说”,这里汇集了1000多年来的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魏、齐、唐、宋风格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由于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东大殿于公元857年建成,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的历史价值很高,被称为“四绝”。</p> <p class="ql-block">唐乾符四年经幢建于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由青石雕凿而成,通高约5米。基座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束腰上下浮雕仰俯宝装莲瓣,共16片,束腰部分刻有8位乐伎,手持不同乐器,生动展现了唐代的音乐文化。 </p><p class="ql-block">幢身呈八角形柱体,通体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及“功德主山门都检校赐紫沙门愿诚”等题记,字体圆润遒劲,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幢顶依次为宝盖、八角矮柱、攒尖屋盖、山花蕉叶、覆钵和仰莲宝珠,造型层次丰富。</p><p class="ql-block">经幢体现了唐代建筑艺术的精巧与庄严,不仅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唐代建筑、石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壁画,再现了唐代的生活,是一份珍贵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从拱门往上走,非常年代感的木门和把手,犹如推开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回头远望,远山近景仿佛从现代穿越到久远的唐代。</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东大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中国第一国宝”,不仅驳斥了日本学者的谬论,更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标本”,集唐代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体,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唐代建筑的辉煌成就,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和文化提供了珍贵实证。</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因灭佛运动被毁,仅存祖师塔。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在原址重建东大殿,现存建筑即为此次重建后的遗构。</p> <p class="ql-block">东大寺采用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平面柱网为“金厢斗底槽”结构,内外柱等高,柱身圆形直柱,檐柱有“侧脚”“生起”处理,斗拱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出檐深远达3.96米,是现存唐代木构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大殿外观简朴,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朱色涂刷,未施彩绘,屋面坡度平缓,正脊两端饰以元代补配的琉璃鸱吻,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p> <p class="ql-block">梁架分为明栿和草栿,脊槫下用叉手而不用侏儒柱,是现存木建筑中的孤例,体现了唐代建筑简洁明快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上现存35尊唐代塑像,包括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等主佛及胁侍菩萨、供养菩萨等,塑像体态丰满,线条流畅,面部表情生动,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p><p class="ql-block">柱额上和佛像须弥座后保存有61平方米唐代壁画,内容包括佛说法图、飞天等,设色以铁青色为主,构图与笔法与敦煌唐代壁画相似,是研究唐代绘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殿横梁底部有唐代墨书题记“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殿前经幢上的碑记相互印证,为确定建筑年代提供了关键证据。</p> <p class="ql-block">祖师塔是佛光寺初代祖师的墓塔,也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北魏古塔之一。</p><p class="ql-block">古塔呈六角形亭阁式二层砖塔,高约8米,下层空心,上层实心,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塔中的孤例。 </p><p class="ql-block">塔基为六边形,由六层青砖逐级收分砌筑,顶部设台阶三层。塔身下层西面开券门,门额饰莲瓣形火焰纹,其余墙面素平;上层西面设假券门,两侧开直棂窗,装饰带有印度风格和南北朝遗风。 </p><p class="ql-block">下层塔檐由叠涩、斗拱、莲瓣等构成,檐顶用反叠涩收进,显得深远重厚;上层塔檐由叠涩和莲瓣组成,简洁而庄重。 </p><p class="ql-block">塔刹下部为仰莲承托六瓣宝珠,顶部再冠以宝珠,造型简洁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随拍。</p> <p class="ql-block">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五台山显通寺】:</p><p class="ql-block">显通寺是五台山的开山祖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规模宏大,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地位最重要的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康熙御笔定名,复名“大显通寺”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门口外观这两块石碑位于显通寺山门两侧,碑上分别刻有草体“龙”“虎”二字,书法潇洒自如,气势磅礴,为明代遗物。石碑高约5.5尺,宽2.7尺,是显通寺的重要标识之一。</p><p class="ql-block">这两块碑最初是唐代遗物,后经明代重刻。在明代,显通寺与塔院寺曾为同一寺院,分寺后,显通寺以“龙虎碑”替代天王殿,起到护持寺院的作用。碑上的“龙”“虎”二字象征着守护与镇宅之意,体现了佛教文化中以自然元素守护寺院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随拍。</p> <p class="ql-block">香火旺盛,许愿灵验【万佛阁】(又称“五爷庙”):</p><p class="ql-block">万佛阁在清代重建时,因供奉五龙王(即“五爷”)而逐渐成为五爷庙的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五爷即广济龙王,传说中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主管雨水和财富。</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为方便百姓祈雨和许愿,将五龙王从北台灵应寺请至万佛阁供奉,此后万佛阁便被称为“五爷庙”,成为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屋顶的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大寺院都会供奉文殊菩萨。显通寺的第二座大殿就是大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是五台山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最初为显通寺的下院善住阁院,后独立成寺。</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该寺由青庙改为黄庙,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至今仍为五台山藏传佛教的重要道场。</p> <p class="ql-block">“法菩提场”是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七处九会殿)外墙砖雕匾额之一,代表《华严经》中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时说法的道场。</p><p class="ql-block">该殿为明代建筑,采用砖石拱券结构,内部供奉卢舍那佛,象征佛法无量。</p><p class="ql-block">此殿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明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与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个建筑很传统的佛教建筑有点不同,白色的外墙和砖石拱券结构有点特别。</p> <p class="ql-block">登高处,看到灰色的瓦顶特别美。</p> <p class="ql-block">能够在五台山游览欣赏中国唐代、辽代以及各年代的建筑,简介那些年的历史和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受中国历史的伟大,中国人的聪明智慧,更为我们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p><p class="ql-block">山西之旅分享还在再继续,请继续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