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石炮台,历史的印记

『陈小悦』

<p class="ql-block">昵称 陈小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94363349</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我与好友青苑等四人相约到石炮台公园游学。清晨的海风带着微醺的咸味,太阳早已爬出海平面,升地老高老高。我们怀着喜悦和敬畏的心情来到了汕头石炮台公园,望着公园门楣上"崎碌炮台"四个苍劲大字,不禁想起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铮铮誓言。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五年的海防要塞,如今正以城市绿肺的姿态,迎接着探寻历史的游学人。我们正是其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步入园区,但见绿茵如毯,古木参天。凤凰木的羽状枝叶在微风中轻摇,仿佛在吟诵王安石"绿阴幽草胜花时"的诗句。麦子指着草地上嬉戏的孩童感叹:"昔日的军事禁地,如今成了市民的乐园,这大概就是文明最动人的变迁。"同行的两位年轻学子忙着用镜头记录炮台与高楼同框的景致——厚重的玄武岩墙体与远处玻璃幕墙的商贸大厦,恰似历史与未来的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阶登上炮台,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扑面而来。抚摸着斑驳的炮位,但见台坪上铸铁火炮静卧,炮口依然执着地守望汕头湾。我忽然领会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耳边似有百年前守军操练的号令声穿越时空。炮台内部结构令人称奇:螺旋式坡道可供炮车上下,24个炮兵阵地拱卫着中央练兵场,地下更设有复杂的弹药库与观测所。同行的建筑系学子阿祥连连赞叹:"这种德国设计的棱堡式炮台,竟比虎门炮台还更早时间采用了混凝土施工技术,真是了不起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面向大海的雉堞前,我们展开潮汕海防史图册。明代抗倭的蓬州所城、清代抵御列强的崎碌炮台、民国时期的粤东要塞,共同串联起这片土地的守护史诗。麦子轻叩墙体说道:"这些由糯米红糖夯筑的城墙,让我想起丘逢甲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时'扫除腥秽复神州'的壮志。"两位年轻同伴则讨论起1880年法军舰队窥伺汕头湾的往事,惊觉脚下这座炮台曾是守护侨乡安宁的重要屏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时,我们坐在古榕下的石凳上整理笔记。落霞为炮台披上金甲,远处现代城市的霓虹初上。此情此景令我想起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更体会到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意——历史遗迹不是城市发展的对立面,而是滋养城市精神的沃土。离园时回望,见几位老人正在炮台旁打着太极,他们的银发与古炮台的斑驳在暮色中相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次游学让我们深刻理解:石炮台既是凝固的军事建筑教科书,更是活着的城市记忆载体。它见证过列强环伺的危局,也亲历了改革开放的春潮,如今又以公园的身份融入市井生活。同行的学子总结得好:"保护历史遗存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让先人智慧继续参与城市呼吸。"诚如斯言,当古老炮台与市民的晨练脚步声相伴,历史才能真正完成与现实的握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