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倔强

子颖闲谈

<p class="ql-block">  周末信步至草滩,沿着小道一直走到渭河滩。四下空旷,人迹寥寥。河床两岸,绿树沙滩依旧,我的目光却被一片水褪去后,曝露在夕阳下的大地褶皱牢牢擒住。我举起手机,为这片干涸,也为那天边缓缓西沉的落日,留下了几张影像。</p><p class="ql-block"> 此刻闲暇,翻看相册,我独独对着一张图出了神——画面上,是干裂的土块,像极了大地皲裂的掌纹。那深浅交错、蜿蜒密布的缝隙里,裹着被日光彻底晒透的暖褐。看着看着,忽然觉得这静止的画面里,蕴藏着一股张力,是那种“沉默的倔强”。这些纵横交错的裂痕,多像无数沉默者藏在平静表象之下,那坚韧的生命轮廓。</p><p class="ql-block"> 细看这土。它就这样安安静静地摊晒在日光里,没有流水的喧哗与灵动,也失了草木的舒展与丰润。可它的每一道纹路,都紧绷着一股原始的张力——那是水分被蒸发时,咬着牙关的收缩;那是在极致的干涸中,依然要撑住自己形状的倔强;那是哪怕周身皲裂,也绝不散作一地粉末的韧性。它一言不发,却已将“扛得住”这三个字,深深地刻进了每一块土坷垃的肌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大概就是自然最真实、也最迷人的地方:它从不提供刻意妆点的柔媚,而是把最本真的“生存张力”,赤裸裸地揉进每一寸肌理里,呈现为一种美。你看这些裂痕,它们是水分抽离后留下的伤疤,是时间在土地上刻下的年轮,是这片土地既脆弱又坚韧的悖论性证明——它能在绝境的干涸中,绷出如此惊心动魄的纹路,也注定将在下一场甘霖后,重新软化、弥合,孕育新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说“欣赏自然”,可这自然之美,从来都带着不容忽视的棱角。它的壮阔里,藏着摧枯拉朽的力量;它的静默细碎处,则裹挟着不容轻慢的永恒规律。就像眼前这方干裂的土,你若觉得它仅是荒芜,便错失了它在以自己的方式呼吸、存续的完整生命。</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哪里仅仅是在“看风景”呢?分明是站在纹路面前,上了一堂无声的课:自然的美,从不是供人轻慢把玩的摆设,而是我们必须带着敬畏去平视的、另一个伟大生命。它向你展示裂痕里的肌理,同时也在清晰地提醒:自然所启示的美,从来不是柔柔弱弱的,它是一种生猛与脆弱并存的、动态的平衡。我们得敬着,也得爱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