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曼舞

宝儿

<p class="ql-block"><b>2025年10月31日,秋意正浓,我又一次走进最爱的北海公园。这座皇家园林总能用它的大气典雅瞬间抚平心中的纷扰——红墙黄瓦衬着碧蓝的琼岛白塔,宽阔湖面倒映着千年时光。</b></p> <p class="ql-block"><b>其实北海的妙处就在这“园中有园”的布局——大气中藏着精微。往西走几步便是静心斋,假山曲径如迷宫般引人探幽;阐福寺(这里每年一届菊花展)的银杏古树此刻正洒下金色帷幕,庄严佛寺平添几分温柔;而快雪堂的墨香仿佛还萦绕在梁间。每处院落都自成天地,却又通过回廊、花窗、月洞门彼此呼应,像一册徐徐展开的连环画。</b></p> <p class="ql-block"><b>穿行在这些精工细琢的庭院间,忽然明白为何总爱来这里。不只是为看风景,更是为触碰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在皇家气派与园林雅趣之间,在历史厚重与生活闲情之间,找到安放身心的平衡。这份独特的体验,每次来都常看常新。</b></p> <p class="ql-block"><b>今天特意走进漪澜堂与朋友们共赏,踏上青石台阶的那一刻,仿佛又能听见乾隆年间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的余音。</b></p> <p class="ql-block"><b>北海公园内的漪澜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乾隆皇帝仿照镇江金山寺“江天一览”意境精心规划的园林建筑群。它坐落于琼华岛北侧,与太液池水相映,成为清代皇家御苑中“一池三山”仙境理念的重要体现。乾隆帝南巡时深受江南园林启发,决定在北海再现金山寺的壮丽景致,因此漪澜堂不仅作为皇帝登高赏景的场所,更承载着皇家园林融合南北艺术的文化理想。</b></p> <p class="ql-block"><b>历史上,漪澜堂曾是清代帝王及后妃休憩、宴饮与赏雪的雅致空间。建筑群以漪澜堂为中心,东西两侧环列碧照楼、道宁斋等亭台楼阁,形成一道错落有致的景观长廊。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北海虽遭局部破坏,但漪澜堂基本结构得以保存。清朝灭亡后,1925年北海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漪澜堂由此成为市民感受皇家园林文化的窗口之一。</b></p> <p class="ql-block"><b>新中国成立后,漪澜堂历经多次修缮。20世纪60年代,它曾改为餐饮场所,一度更名为“仿膳饭庄”,使传统建筑融入现代服务功能。2016年起,北海公园启动大规模修复工程,拆除后期加建部分,依据历史档案复原室内外陈设,于2022年重新开放为文化展区。今日的漪澜堂既保留了乾隆时期的建筑格局,又通过专题展览向游客展示清代生活美学,成为连接古代皇家文化与现代公众体验的活态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北海公园的碧照楼,坐落于琼华岛北坡的太液池畔,是北海公园内一处承载着丰富历史的古建筑。它不仅是清代乾隆皇帝心爱的景观建筑,也见证了北海从皇家御苑向公众公园转变的百年沧桑。</b></p> <p class="ql-block"><b>碧照楼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漪澜堂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在江苏镇江看到金山寺的“寺包山”设计手法,极为欣赏。回京后,他命人仿照此设计,在北海琼华岛北坡修建了漪澜堂建筑群,形成了“屋包山”的格局。碧照楼就位于这一建筑群临水长廊的东侧起点,与西侧的远帆阁相对而立。乾隆皇帝在《塔山北面记》中记载,碧照楼与远帆阁“分峙其间,各对堂与斋之中。南瞻窣堵,北俯沧波,颇具金山江天之概”,点明了碧照楼登高赏景的功能。</b></p> <p class="ql-block"><b>在清代,碧照楼作为漪澜堂建筑群的一部分,主要是供皇帝登高赏景的场所。乾隆皇帝夏天常来这里临水赏荷,冬天则观赏冰嬉大典。他还常在漪澜堂前湖垂钓,并将钓得的鱼赐予文武大臣。</b></p> <p class="ql-block"><b>1925年,北海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后,碧照楼的命运发生了转变。整个漪澜堂建筑群变成了公园里最大的茶楼。鲁迅、冰心、沈从文等文人雅客都曾在此喝茶会友。民俗学家邓云乡曾回忆,这里有最好的座位、茶食和点心,游客可以坐在水边,喝着茶,嗑着瓜子,望着龙楼凤阙特有的蓝天和变幻的白云。</b></p> <p class="ql-block"><b>随着时间推移,碧照楼与漪澜堂建筑群也经历了不同用途。1959年,著名的仿膳饭庄由北海北岸迁入漪澜堂古建筑群,成为接待外宾和政要的场所。 2016年,在各方的努力下,仿膳饭庄完成腾退。此后,北海公园对漪澜堂文物古建进行精心修复,历时三年,恢复了清乾隆时期的风貌。</b></p> <p class="ql-block"><b>重新开放后的碧照楼与漪澜堂建筑群,基本复原了清代皇家室内陈设,作为文物展览向公众开放,维持着琼岛景区10元的票价(老年人免费)。今天的碧照楼,不再是皇家独享的禁地,也不再是高档消费场所,而是所有游客都能欣赏和参观的文化遗产,继续见证着新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远帆阁”和它所在的漪澜堂古建筑群,确实能让人深深感受到前人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b></p> <p class="ql-block"><b>远帆阁是北海公园琼华岛北侧漪澜堂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欣赏江苏镇江金山寺“寺包山”的特色,回京后便在琼华岛仿照此意,以“屋包山”的形式营建了包括远帆阁在内的建筑群。在清代,远帆阁作为登高赏景的场所,据说皇帝们会在此临水赏荷或观赏冰嬉盛典。</b></p> <p class="ql-block"><b>2016年仿膳饭庄腾退后,北海公园启动了大规模修缮,远帆阁也在此列,并于2022年底重新开放,恢复了清乾隆时期的风貌。</b></p> <p class="ql-block"><b>远帆阁坐落在漪澜堂建筑群中,西起分凉阁、东至倚晴楼的数百米临水长廊(延楼) 将其与其他主要建筑如漪澜堂、碧照楼、道宁斋等围合起来,形成“屋包山”的独特格局。这种设计模仿了镇江金山寺,减少了宗教色彩,更突出文人情怀。</b></p> <p class="ql-block"><b>远帆阁的具体位置在中段游廊的西侧,是一座两层的楼阁。其坡顶形式为卷棚歇山顶。远帆阁与游廊相结合,有时会形成双层的廊道(复道廊) ,增强了景观的层次感。</b></p> <p class="ql-block"><b>"道宁斋"是北海公园琼华岛北侧漪澜堂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这组建筑是乾隆皇帝南巡后,仿照江苏镇江金山寺"寺包山"意境,在北海以"屋包山"形式建造的皇家园林景观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道宁斋位于漪澜堂建筑群的西侧。整组建筑背靠琼华岛,面向太液池(即北海),通过长达数百米的临水游廊将主要建筑连接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屋包山"格局。这种设计使得建筑与自然山体、水面有机结合,展现了乾隆时期高超的园林造诣。</b></p> <p class="ql-block"><b>在历史上,道宁斋的功能十分高雅。这里是清代皇帝与御用文人吟诗咏文、切磋学问的场所。其名称"道宁"二字,寓意深刻:"道"指孔孟之道,"宁"意为宁静,合起来表达了"以孔孟之道治理天下,宁静致远"的思想,反映了乾隆皇帝以儒家思想治国和文化修养方面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1925年北海辟为公园后,道宁斋曾开设过西餐馆。1959年,仿膳饭庄迁入漪澜堂建筑群。直到2016年仿膳饭庄腾退后,道宁斋才与整个漪澜堂建筑群一起,经过全面修缮,于2022年底重新对外开放,作为历史文化景点供游客参观。</b></p> <p class="ql-block"><b>《塔山北面记》全文</b></p> <p class="ql-block"><b>自阅古楼巌墙门出,转而东,则邀山亭,又东北则酣古堂。堂之东室依石洞,循洞而东,则写妙石室。堂与室之南皆塔山之隂。或石壁,或茂林,森峙不可上。而室之东间乃楼也,踏梯以降,復为洞。窈窱窅暎,若陶穴,若嵌奩,旋转光怪,不可殫极。若是者行数百武,向东忽得洞门,出则豁然开朗。小厂三间,曰盤岚精舍,而其南,则仍石岩陡立,然羊腸之逕,可以跻而上达看画廊,廊属山东景,兹不复綴。自精舍转而北,至环碧楼缘飞廊而下,则嵌巖室。折而西小山亭,额曰一壸天地,西扇面房额曰延南薰。其盤岚精舍之西,由洞门北行数十武,亦达扇面房。自房而西为小崑邱,盖畝鉴室水盈池则伏流不见,至邱东始擘巌而出,为瀑布,沿溪赴壑而归墟於太液之波。又西为铜露盤,铜仙竦双手承之,高可寻尺,此不过缀景,取露实不若荷叶之易,则漢武之事率可知矣。又西为得性楼,为延隹精舍,为抱冲室,为鄰山书屋,名虽殊而因高以降,或一间,或两架,皆隨其宛转高下之趣而各与题额。又自畝鉴室北墙门而出,缘山蹊亦可达此。至鄰山书屋则就平地廊接道宁斋矣。其東乃漪澜堂,盖山之北以堂与斋为主室,而围堂与斋北鄰太液,延楼六十楹,东盡倚晴楼,西盡分凉阁,有碧照楼、远帆阁分峙其间,各对堂与斋之中。南瞻窣堵,北俯滄波,颇具金山江天之概。故登楼与阁,偶有吟詠,無不以是为言。由漪澜堂而东,则莲华室以奉大士及《妙法莲华经》得名。出墙门而南,则为塔山东面之境矣。若夫各室內或题额、或联语,率铭意寄兴,無關於景槩之全,斯则不悉載。</b></p> <p class="ql-block"><b>《塔山北面记》是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 创作完成的。这一年乾隆帝63岁,其书法被认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b></p> <p class="ql-block"><b>漪澜堂古戏台,坐落在琼华岛北侧。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具体是1764年左右,属于乾隆大规模扩建北海园林工程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对江南的园林和戏台非常欣赏,回京后便以镇江金山寺的“江天钟鼓”为蓝本,在北海设计了漪澜堂建筑群,古戏台正是其中的点睛之笔。戏台本身是两卷勾连搭的硬山式建筑,与后面的看殿(晴栏花韵堂)通过一个狭窄的庭院相连,形成一种独特的“庭院式戏台”。这种设计既保证了良好的音响效果,也营造出亲密的观演氛围。</b></p> <p class="ql-block"><b>它的作用非常明确,就是专供清朝皇室成员享用戏曲的“皇家私人剧场”。乾隆和后来的帝后们在此宴请亲王大臣或举行家宴时,会召京城最好的戏班,如四大徽班等来此演出。这里上演的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大戏,而是更为精致、私密的堂会。可以说,漪澜堂古戏台见证了清代中后期宫廷戏曲的鼎盛,是京剧艺术在宫廷中走向成熟的重要舞台之一,承载了丰富的皇家娱乐文化和戏曲史记忆。</b></p> <p class="ql-block"><b>北海公园的“霓裳曼舞”是一项融合了传统乐舞与曲艺的文化活动,它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发挥着传承文化与丰富市民生活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霓裳曼舞”的灵感可追溯至古典宫廷乐舞。例如在2009年,北海公园就曾在阐福寺依据史料复原了包括经典舞蹈《霓裳羽衣舞》在内的宫廷祈福乐舞表演。这个名字本身也让人联想到盛唐时期的乐舞大成之作。到了2024年,“霓裳曼舞”作为一场曲艺专场,于七夕节在北海公园修缮后重新开放的漪澜堂古戏台首次亮相,成为中轴非遗文化雅集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1. 文化传承与展示:“霓裳曼舞”旨在弘扬传统艺术。无论是早年复原的汉服宫女乐舞,还是近期的昆曲、单弦、相声等非遗曲艺表演,都让观众在古典园林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b>2. 丰富公众体验:这类活动通常依托于“北京公园艺术季”等平台举办,通过提供高雅的艺术演出,满足市民和游客的文化需求,让大家在历史名园中获得独特的游览体验。</b></p> <p class="ql-block"><b>"晴栏花韵"坐落于北海公园琼华岛北侧的漪澜堂建筑群内,是清代乾隆时期一处颇具特色的建筑,其历史与风貌折射出古代工匠的巧思与皇家园林的意趣。</b></p> <p class="ql-block"><b>"晴栏花韵"隶属于漪澜堂建筑群,该群整体肇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时,见江苏镇江金山寺"寺包山"之妙,遂在琼华岛北麓仿其意趣,以"屋包山"之法营建漪澜堂。"晴栏花韵"便是这组皇家游憩、宴饮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晴栏花韵"在历史上主要为看戏房之用,与建筑群内的戏台共同服务于皇家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所在的漪澜堂建筑群,背倚琼岛,前临太液池(北海),通过数百米长的临水游廊将诸多亭台楼阁串联围合,形成"屋包山"的独特格局,远观有"金山江天"之概。这组建筑旨在弱化宗教色彩,而突出文人情怀,"晴栏花韵"作为其中一员,自然也沉浸于此种清雅、闲适的氛围之中。</b></p> <p class="ql-block"><b>自1925年北海辟为公园后,漪澜堂建筑群一度转为经营用房。1959年,仿膳饭庄迁入,直至2016年方腾退。此后,北海公园自2019年起对包括"晴栏花韵"在内的整个古建群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全面修缮,拆除后期不当添建,严格依据清史档案与"样式雷"烫样恢复历史原貌,并于2022年底重新对公众开放。此次修缮中,工作人员还在漪澜堂及"晴栏花韵"发现了原有的灶坑和暖道夹层(可理解为清代的地暖系统),并进行了妥善的保护与整修。</b></p> <p class="ql-block"><b>"晴栏花韵"作为北海公园漪澜堂建筑群中一座拥有近二百七十年历史的古建,其作为看戏房的功能定位,以及其所处的"屋包山"园林布局,均生动体现了乾隆时期的营造美学与皇家生活意趣。</b></p> <p class="ql-block"><b>“屋包山”的智慧与气势:整个建筑群临水长廊围起,远看如同给琼华岛嵌上了一条玉带。这种“屋包山”的格局,是乾隆皇帝仿照镇江金山寺的特色建造的,意在突出文人情怀。长廊随地形蜿蜒,移步换景,本身就展现了古人如何巧妙地顺应并塑造自然。</b></p> <p class="ql-block"><b>建筑布局的精妙构思:远帆阁与道宁斋组成的院落,能让你具体感受古建筑的精巧。尽管道宁斋殿宇偏低,但北侧高大的远帆阁能将光线反射到院内,使得院落总是亮堂堂的,足见设计者对光照和视觉舒适的周到考虑。</b></p> <p class="ql-block"><b>从宏伟到雅致的细节:在远帆阁回望,会看到琼岛著名的铜仙承露盘赫然浮现在道宁斋的屋顶之上。这种将远处景观巧妙“借”入眼前画面的手法,扩大了视觉空间,也增添了游赏的意趣。</b></p> <p class="ql-block"><b>漪澜堂建筑群不仅是一组宏伟的古建筑,更是一件融合了自然山水、哲学思想和生活美学的艺术品,非常值得你放慢脚步,亲自去感受和体会。</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谢谢观阅</span></p>